- +1
王元化谈韦卓民:他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
【编者按】
本文由王元化先生于1981年2月记于上海,收录于《人物小记》一书。近日,该书自首次出版近10年后再版。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四年多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他敬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持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北平谣诼纷传,局势日紧,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武昌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局势暂告缓和,我们全家回到北平。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六十年代初期,卓民先生利用暑假来沪探访亲友,重新见面时我已进入中年。那时我对黑格尔哲学兴趣正浓,提出要向他请教,他慨然应允,并约定通信讨论。他回武汉不久就按约定开始实行了。我们大约十天左右就通一次信,书札来往颇为频繁,十年浩劫曾中断,并将那些信件全部销毁。直到一九七三年才又继续通信,这次我把信设法保存下来。我从中选出几封信以《关于黑格尔〈小逻辑〉一书的通信》为题,发表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上,以表示哀悼。
韦卓民卓民先生素重康德。建国后,他的近三百万字的译著,其中有关康德的研究占据了绝大的比重。他迻译的康德著作,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在质量上也堪称上乘。比如《判断力批判》上卷原是由别人译述的,后来商务改请他续译下卷,就因为编者认为他更能胜任的缘故。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获硕士学位。后又留英,在霍布豪斯门下就读。其时他还遍历欧洲几家著名大学深造,达数年之久,得博士学位。他不仅精通英、法、德、俄诸语种,也精于拉丁文。他不是那种偏执一隅之解的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拘囿在狭窄的范围内。他学贯中西,深知融会古今、触类旁通的重要。他生前和我谈话时,说起他留学英国时,曾打算钻研佛学,曾向一位年老的英国女专家请教。当他得知欲通佛学,须懂巴利文,而学会这门古文字又非三五年不可,才废然而止。尽管如此,他还是读了不少汉译梵典,并与我国佛学专家结交。我认识熊十力先生并向之请教,就是经卓民先生介绍的。卓民先生也精于黑格尔哲学,晚年撰《黑格尔〈小逻辑〉评注》,此书包括部分重译、注释、评论,约七十五万言。逝世前大约已至少完成三十余万字,恐怕未能完稿。他逝世后,我曾向翰伯呼吁,收集遗稿付印出版,以嘉惠后学,深望此事得以实现。我和卓民先生通信中,曾就《小逻辑》中的一些领会和疑难,有时也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请他指正。他的复信不仅对此书的体系、用语、体例以及读法和参阅有关资料提出了有益的指导,而且也时或评论其中利弊,耐人寻思。因此,我觉得发表这些信对于和我一样喜读《小逻辑》的读者可能不无帮助。
韦卓民译注的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步》从这些信中,可以使我们看到老一辈研究工作者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卓民先生在答复我的信时,为了一段话,甚或一个术语,往往要查阅各种版本。倘手边无书,没有查到,即在信中言明,而不肯含糊敷衍过去。他对黑格尔的用语大多几经推敲,决不望文生解,真可说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这种功夫是今天有些人不屑一顾,并轻视地加以“死抠字眼”的恶谥的。因此,在一些理论性文章中遂造成不求甚解、以讹传讹、概念混乱的种种弊端。由于这些通信是我们之间的私人信札,卓民先生对黑格尔以及国内某些哲学家的评语,未遑斟酌用字的轻重,也许未免有欠妥处。(后者已于发表时删去。在一封未发表的信中,他曾谈到我国思想史方面的贫乏,勉励我说“世兄其与我努力共勉之”的话,至今仍时时促我勤奋,使我对自己的怠惰荒疏感到了内心的疚责。)他在信中提出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产生背景,以及中世纪将其普遍化,以致黑格尔对它进行批判时,由于没有究明原委,终未切中肯綮,这些意见颇值得注意并加以进一步探讨。卓民先生不是孤立地去评价某一观点,而是追源溯流,以明其脉络,殚其统系。这种方法,尤足珍视。例如他对黑格尔《小逻辑》中的推理理论,就是上溯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式逻辑,下及以后发展起来的关系逻辑,从推理理论的流变及其史的发展,把黑格尔的观点放在适当的地位,进行评价。这也是值得注意并可资借鉴的。
《小逻辑》说来惭愧,卓民先生屡次来信嘱我钻研关系逻辑,但由于当时疏懒和多病,未能抓紧学习,终未入门。如今事冗体衰,更谈不到存此奢想了。辜负了先生生前的殷切期望,这使我深感歉疚。卓民先生指导后学是不辞劳苦、不怕厌烦的。他给我的复信往往多至十纸以上,且正反两面书写,字体端正,笔画清晰,几乎从无圈改涂抹之处。当时他已年近九十高龄,除了学校交托的任务,始终在从事写、读、译、著工作,从不中辍。他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可以说没有虚掷寸阴。有一次,接到他的复信较迟,读了他的信,才知道他有好几天发高热,卧床疗养多日。这封信是他起床不久,就连忙作复的。我一边读信,一边感动不已。对照前辈,我愧然觉得自己不能严于律己,以致虚度了许多本可利用来学习的大好光阴。如今愧恨无及,谨书以自劾,以勉来者。
我以上面简短的话附于卓民先生的通信后,一方面作为对他的纪念,另一方面也把他那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勉励后学的精神记录下来,作为我们这一代的学习榜样。我所接触到的老一辈研究者大都具有为我辈所不及的这种长处。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点是应该一代代传下去的。让我们黾勉以赴,奋发自强,把这种研究工作者应有的可贵品质发扬光大吧。
《人物小记》,王元化 著,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6月-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