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占斌委员:建议为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保障性租房
当前,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递增,2022年将达到1076万人,“租房难”“租房贵”“住不好”等问题愈发凸显。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占斌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今年两会,他提交了《解决新就业高校毕业生、新蓝领、青年人等关键群体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提案》。
张占斌表示,新就业高校毕业生、新蓝领、青年人等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群体,解决好这部分重点人群的居住问题,对于稳定社会就业、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现实意义。
张占斌认为,应统筹考虑、分类研究不同关键群体的需求,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体系、提升受保障对象的居住体验和租住服务、强化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租赁市场治理水平,探索美好租住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法,为新就业高校毕业生、新蓝领等新市民和青年人提供有尊严的、体面的、品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实现“租得到、租得起、租得近、租得好、租得稳”,切实增强其城市生活的安全感、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对此,张占斌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体系。细分并摸清租住人群的需求结构,统筹规划城市内不同区域间标准型宿舍产品、毕业生公寓、青年公寓等租赁产品差异化合理配置。高校毕业生流入的重点城市,加快建设面向新就业毕业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时建立面向高校毕业生分类、梯度、逐步递减的补贴机制,为毕业生租住住房提供必要支持。此外,向宿舍型租赁项目提供专项补贴及相关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鼓励新蓝领用工单位及住房租赁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利用自身闲置土地及房屋或市区老旧小区、旧厂房资源改建符合标准的宿舍型产品。四是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建、改建的标准规范及相关配套要求。五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给。各城市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灵活运用城市各类存量资源,集中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第二,提升受保障对象的居住体验和租住服务。一是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住房租赁机构及平台,驱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品质化方向演进。二是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多元背景群体间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帮助的社区文化,营造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三是鼓励租赁机构运用大数据、物联网、AI、VR等数字技术升级居住服务产品,通过准入门槛、职业培训、科技赋能、信用评价等方式推动居住服务从业者职业化进程及服务升级,不断满足青年人日益增长的租住品质需求。四是大力鼓励租赁企业面向新就业高校毕业生、新蓝领群体提供租房指引、保险赔付、问题房损失垫付、租房事故退佣金、租房纠纷调解等权益保障,为高校毕业生、新蓝领群体租房保驾护航。
第三,强化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租赁市场治理水平。一是在各城市的住房交易管理信息平台中增加租赁信息的管理模块或单独建立租赁信息管理平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及公平度。二是规范住房租赁企业对房屋所有权人、租房者信息数据的收集使用,保护租客合法权益。三是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住房租赁企业的运营信息需全面纳入平台,严格管理住房预付租金及押金,提高对租赁企业经营风险的预判和预警能力。四是打通住建、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机构以及街道社区等部门租房信息联动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