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的,多张面孔,让人欲罢不能……

2022-03-04 19: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春” 是美梦觉醒的活泼情思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语译】

春睡甜甜长长,全不知天色已经放晓;只听得啾啾唧唧,户外处处都是早起的啼鸟。忽忆起昨夜里,仿佛有雨起风啸;那院中的花儿啊,不知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这首小诗摄取一个春睡醒觉的生活片断,流露一种即兴的活泼情思,看似平淡,却有着挹之不穷的意蕴与情味。诗的前二句似,是喜春。后两句又像惜春。但是喜也罢,惜也罢,都在有意无意之间。

啼鸟处处,弄春啭晴,好不喜气洋洋,但诗人却似乎无意去寻觅。你看他日高方起,就在卧榻上领略春光,何等逍遥自在!

夜来风雨,落花遍地,有惜花之意,但他也并不执着于悲惜,只是淡淡自问,甚至无意去实地察看落花的“多少”。喜春与惜春之情在此只是同时出现在高卧初起的一瞬间,从而带有真率、活泼、浓郁的生活情味,内含着庄生那种应接世事而“不以好恶内伤其身”的理趣。

他也非有意作诗,只是因窗外即时的鸟鸣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而由鸟及花。这就是自然,就是天机,体现了盛唐人的兴象玲珑,宽远自在。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晚唐陆龟蒙的《白莲》诗清秀精致,惜花之意缠绵空灵,却不免于执著和雕镌,总无本诗的自在飘逸,这倒不是因为才力不如,而是“时代不同”了。

摄影者:复旦大学,成钊

“春”是绵绵不绝的思君情长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语译】

燕地的春草,想来才初吐如丝的绿芽;而眼前,秦中的桑树,绿叶沉沉,已压低了枝子。君见草芽思归日,正是我,对桑空叹年华虚度断肠时。春风啊,(你也太过孟浪,)为何闯入了我的罗帐——我们原本啊,并不相识。

【赏析】

诗以燕、秦两地的物候起兴,从“如碧丝”、“低绿枝”的差异中,隐微点出“君”与“妾”空间的遥隔。虽如此,但“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在同一时间却是千里相应,心有灵犀一点通。

而唯其是这种同时的心的感应,方更显出遥隔的悲剧意味与那女子执着如痴的情愫,于是更有了结束的痴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连无迹无踪的春风,她也不容闯入罗帐,何况他人!须知这罗帐只是为他一人而垂的啊。

评家称这两句“无理而妙”,“无理”是匪夷所思,妙处则在妙合女主人公的心理。

来源:1TU壹图

“春” 是泛舟溪上的随遇而安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语译】

是恬淡?是薄愁?乘小舟,随流——任凭晚风吹送,穿花叶,沿港汊,驶入了——若耶溪口。峰回舟转千百度,天色暗,夜入西山沟。隔山举首望南斗,(山峦高,斗星小,吴越上应星光照,)潭水如烟,溶溶却似飞霜流。时光逝,皓月走,低低西斜林莽后——生事从来似烟水,匆匆去,何必愁;不如持钓竿,老山水,终悠游。

【赏析】

“随所偶”是诗人春日泛舟于会稽若耶溪时的心境。小舟随黄昏的风吹送,穿花叶,沿港汊,不觉已进入若耶溪口,待转到溪西山壑之中,已入夜了,这时隔山仰望,只见吴越分野的南斗悬挂夜空。山高“星”小,似乎是空中的一点灵明,启示着地上诗人的遐思。

于是在星月光照、朦朦溶溶、似梦似幻的空澄烟水中,时光流逝了,皓月渐渐向林树低去。诗人也不禁豁然悟彻:人生之事,不也正如烟水般迷茫,不知不觉地匆匆而过,有什么值得营营奔竞呢?还是常在这静美的溪上作一个垂钓的渔翁吧!这样,诗人因“幽意无断绝”而任舟“随所偶”,却更在这“随所偶”中,使不绝的幽独之意升华为对尘俗的超越。

诗的寄意并不出奇,奇警的是诗人叙景写意的匠心。中间六句写了任舟而行中的三幅图景,它们是连续的:在时间上分别为黄昏、际夜、后夜;在意绪上则思随时移,思随景转:舟行、时移、思运,浑然一体。它们又极富变化。三景形成清丽、深峻、清远的色调与空间变化,又与思神的运行相一致。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的高耸峻拔景象,既接过上一幅昏暮的丽景,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警竦的感觉,又借“南斗”迥照,宕开去化为下一幅溶溶平远的清景,引出遐思。这样“际夜”二句就自然成为全诗的枢纽与警策,而它经营得又如此的自然无痕。

《河岳英灵集》评綦毋潜诗:“屹萃峭蒨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本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又云:“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揆之六朝以来诗史,亦不为过誉。

摄影者:复旦大学,成钊

“春”是君恩别移的深情幽怨

春宫怨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语译】

前夜里,春风吹绽露井上的桃;天近晓,未央宫中人未眠,前殿月已高:都只为平阳歌女新得宠——帘外春微寒,皇恩浩,已然赐锦袍。

【赏析】

这诗“昨夜”“月轮高”“春寒”三词组宜细味。言“昨夜”,则这宫人从昨夜起已殷殷望幸,直盼到月轮高——中夜后,也就是第二天的开始了。又当注意“春寒”。

“风开露井桃”,时令已是中春,中春晓寒是一时半会的事,而君王已因帘外春寒——帘内当然并不寒——而赐新人以锦袍,这新人的恩宠越殊荣,越反衬出这女主人公的失宠凄凉——她在未央前殿苦守,“夜其未央”,她多盼望熬人的长夜快快过去吧,然而,又有谁再来理会?“春风”所顾怜的只有“露井桃”般的新人,而她——旧人则必然默默地枯萎下去……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云:“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音旨微茫……(本诗)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思,此求响于弦指外也。”甚确。《新唐书·文苑传》又评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更一语中肯地说明了他作法的特点。

摄影者:复旦大学,周鹏

“春”是对节物变化的触目惊心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语译】

只有离家求官的人,才会对节物的变化,分外触目惊心。红色的云霞从海上升起,迎来了又一个黎明;青青的梅柳也将春意,从江南传送到江北。温煦的春气,引动了黄莺鸟放声歌唱;晴和的阳光,更催转着经冬的浮萍变青。(此情此景中,)我忽然听到您歌吟起那充满古意的五言诗,不禁更引动了归乡之思,泪流不停。

【赏析】

本诗精神最集中于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写出了客中人独有的感受: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在常人虽亦或能感触,也不过等闲视之;唯客中人,“新”变的物候,不仅未能为他带来欣悦,反而触目尽成“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资料。以下各联均从“惊”、“新”二字展开。

其中颔、颈二联着意由“新”字刻画春景:云霞、梅柳、淑气、晴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新春自然景物,因着“出海曙”的出,“渡江春”的渡,“催黄鸟”的催,“转绿”的转,四个动词的画龙点睛,更显出一种蓬蓬勃勃万象更“新”的动态。

尤其是“梅柳渡江春”句,最为传神,梅柳本不会移动,然而春意似乎将江南枝头的嫩绿,传向了江北,怎不使家在北方的诗人,顿起家乡今如何的感触呢!于是因“新”而“惊”,结为尾联:见到了应当“同是宦游人”的晋陵陆丞来诗,诗人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这篇为明人胡应麟推为初唐五律第一的名篇。

摄影者:复旦大学,王联合

“春” 是沉郁顿挫的家国之思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语译】

国都已残破,山河却依旧;春色临,唯见满城荒芜草木深。感念时局之艰难,泪珠儿溅湿了春花;怅恨家人之离别,鸟鸣声声俱惊心。烽火连连,已经两度春三月;家书难通,一封也抵万黄金。(愁思煎人,)白发早长搔更短,简直连,固发的簪儿,也快没处安。

【赏析】

杜甫自称其诗文“沉郁顿挫”,沉郁指感情郁积深沉,顿挫指表达这种情感的深曲有力的结构等表现形式。本诗即是显例。

全诗以国难家恨交织,写出了非常时代的非常感受。首联对起,国破而山河犹在,言山河似昔而国已不国;城春本应欣欣向荣,而如今唯见荒草深深。寥寥十字涵括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非常的社会动荡,其深重的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颔联上句“感时”,由首联生发,并带出下句“恨别”,由国难及家恨;而“花”、“鸟”应“春”,言因国难家恨,昔日悦目赏心的景物,已触目尽成催人泪下的资料。以上四句主要写春望之景,而景中含情;颔联情由伏线转为明线。“烽火连三月”承“感时”而来,“家书抵万金”则由“恨别”而生,而上下句间又形成因果关系,写出了又一种非常的感受:因烽火不绝,寻常家书,如今却较万金为贵。

如此艰难,如此愁苦,以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当时四十六岁,本当壮年,但时世艰难,头不仅早白,而且“搔更短”,“不胜簪”,尾联以非常的刻炼之笔状写自我形象的非常变化,收束全诗,回应篇首。春日之中,诗人那近乎衰朽的形象,不正与破碎的家国融为一体了吗?

本诗前三联均对,本易板滞,唯因感情深沉,对法变化,而有一气呵成之感。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云:“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巧夺天工。”甚确。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两卷典藏版)

[清] 蘅塘退士 编

赵昌平 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提 要:

诗是如何写成的?

这自然需要掌握一些诗学的基本知识。传统点评精到处不少,但狂禅般的痴人说梦更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评者读不懂某诗,便斥为伪作。我们那位谪仙人李白的不少名篇就曾遭此厄运。以作诗为日课的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读者,如一味谈感觉印象而无视“积学”,其效果当可想而知。这道理也简单,老杜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可见,企望以浮躁之心去印合精微的诗心,要不出错也难。也因此,这个详解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为本是学诗初阶的《唐诗三百首》加上一道比较牢靠的扶手,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入门阶梯的作用。

作者简介:

赵昌平

著名出版人、文史专家,主攻唐诗学及中国古典诗论。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林庚、施蛰存、马茂元等名家。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特聘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古籍整理研究和传统文化推广,在唐诗研究与普及方面贡献尤多。代表作有《赵昌平自选集》《顾况诗集》《唐诗三百首全解》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