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菲鹏生物IPO:业绩高增长难持续,巨额募资有上市“圈钱”之嫌
历经三轮问询,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鹏生物”)将于2022年3月3日正式上会,这又是一家在疫情中发家致富的企业。
资料显示,菲鹏生物成立于2001年8月,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成立几十年业绩平平,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公司业绩暴涨,于是趁热打铁赶紧上市。
但是,这种靠偶然性的业绩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值得怀疑,此外公司在产能利用低下,账面资金充裕,在IPO前还大笔分红的情况下募集巨额资金难逃上市“圈钱”之嫌。
业绩高增长难持续
菲鹏生物主要产品为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体外诊断仪器、体外诊断试剂半成品,下游主要为体外诊断工业企业。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核酸检测试剂需求井喷,推动菲鹏生物业绩暴增。
招股书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菲鹏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2.21亿元和2.89亿元,净利润仅为0.40亿元、0.59亿元。但是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业绩直接实现了三级跳。
2020-2021年菲鹏生物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分别为10.68亿元和23.3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33亿元和13.61亿元。
招股书同时披露了新冠疫情给公司的业绩贡献。数据显示,新冠产品 2020 年度、2021 年 1-6 月分别为菲鹏生物贡献了 6.97 亿元、8.69 亿元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65.44%和78.78%。
但是,菲鹏生物的业绩高增长恐怕难以持续。随着国内疫情已基本被控制,新冠检测试剂需求逐渐回落。海外疫情虽然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经济活动已经有序开展。无论是国内外,市场上新冠检测试剂供应量大幅增加,市场日趋饱和,行业由暴利回归理性。
另外,菲鹏生物客户集中度较高,但是变动也十分频繁。2018年-2021年6月,菲鹏生物对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18.69%、23.10%、36.20%和 44.68%,客户集中迅速拉高。
而公司大客户变动几乎达到了每年换一批的节奏。比如。2020年前五大客户分别圣湘生物、INSTITUTO DE BIOLOGIA MOLECULAR DO PARANá - IBM、东方基因、保密客户A、迈克生物。但是到2021上半年,除了东方基因保留下来外,其他客户换成了安旭生物、Rapigen Inc. 、万孚生物、Meril Diagnostics Pvt. Ltd. 。2018年和2019年以是同样的情况,近三年菲鹏生物没有一家大客户是稳定下来的。
可见,菲鹏生物并未能与下游客户建立稳定的供应合作关系,很多客户都是合作了一次就没有下一次,个中原因也是值得玩味。这也意味着菲鹏生物业绩暴增是建立在行业严重供不应求之上,随着疫情平稳,这些突如其来订单可能也随之消失,公司业绩也将面临“变脸”风险。
巨额募资有上市“圈钱”之嫌
菲鹏生物此次IPO计划发行不超过4001万股以募集25.06亿元,其中5.25亿元用于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建设项目、8.76亿元用于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解决方案研发生产项目、2.6亿元用于研发中心技术平台建设项目、1.95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和6.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可以看出,补充流动资金成是菲鹏生物此次IPO的第二大资金用途。但是从招股书看,菲鹏生物并不缺钱,公司账面上趴着8.60亿元货币资金,还有4.12亿元用来理财,现金流充沛。而且公司也无借款,并无偿债压力,那么6.5亿元用来补充流动资金是否必要?
截至2021年6月30日,菲鹏生物资产总额为20.15亿元,净资产为16.22亿元,募集金额远超公司资产规模,而且25.06亿元募资金额只占10%的股份,这样的估值“吃相”是否太难看了。
菲鹏生物募资加码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仪器,但是从历年发展情况看,其产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018-2019年,菲鹏生物主要产品抗原及诊断酶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0%-80%的水平,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产能利用率上升至91.49%,2021 年 1-6 月为92.68%。
另外两个主要产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分子试剂半成品产能利用率在2020年仅为19.63%和65.13%,2021年上半年上升至96.00%和96.33%。
可见,即便是全球新冠疫情最严重时候,菲鹏生物的产能也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疫情趋于平稳以及市场供应量的增加,其产能利用率也将相应回落。
除了产能利用率不足,菲鹏生物的产销率数据更差。2018年,菲鹏生物以 mg 和 ml 为单位的产品诊断酶产销率分别为56.44%和45.58%,2019年分别为96.88%和50.09%,2020年48.84%和40.55%,2021年1-6月为67.55%、42.75%。
另外两个主要产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分子试剂半成品2020 年度的产销率为65.00%和86.32%,2021年1-6月为85.84%和76.91%。
这样一家原有产能都用不完,产品还滞销的企业再募资扩产能实属资源浪费行为。而在这样低的产销率情况下业绩却暴涨,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