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扶贫日记|大山作证,这里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

姜帆/中国经济网
2017-05-26 09:50
中国政库 >
字号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25日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

在党湾村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人和事感动着,也被一些东西刺痛着,时而喜悦,时而忧伤。目睹村里人真实的生活状况,让我愈发深刻地感到,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的紧迫与必要。这些天,我常常想,如果不是这场伟大的全民脱贫攻坚,不知还有多少偏远的农村是被遗忘的角落。

忙忙碌碌的20多天转眼就过去了,从初来乍到的茫然和陌生,到现在的清晰和亲切,是这儿的山、这儿的水和这儿的乡亲,还有这儿的干部,让党湾走进了我的心里,驻进了我的心里。现在,我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或局外人,在情感深处,我已然成为了党湾村的一员。那么,就请跟我一起来认识认识我们党湾村和我们村里的人吧。

村民带路走村入户。

(一)美丽的山村 勤劳的人民

党湾村很绿、很美,似乎空气中都能嗅到一股负氧离子的清香气息。刚到第一天,感觉特别明显,踏上这块土地,我顿时感觉神清气爽,身心舒畅。

美丽的山村

放眼望去,山峦起伏,青葱叠翠的绿植中,散落着一座座别墅般的白色小屋,清澈的溪水掩隐其间,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时而又传来几声鸟叫蛙鸣……我仿佛穿越到了童话般的世界里。

原来我们的乡村竟是这般美丽,我陶醉其中。

村民在万贯园经果林基地打工干活。

在村头,一个扛着锄头的身影从山下的绿野中移动过来,她爬上路面,看到我身边的村党支部书记练世晖,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位老奶奶,72岁了,孩子们外出打工,她在家带孙儿,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这不,刚从村里的万贯园经果林基地干完活,顺道在自家地里看看,掰下一棵卷心菜,准备回家做饭。

与劳动归来的村民合影。

老奶奶说,她在这个经果基地打工每天能挣80元。这里是长寿之地,七八十岁的老人身子骨都很硬朗,许多人还下地干活呢。聊得很开心,我拉书记一起跟老人家合个影。

夜幕降临,寂静的山村传来熟悉的欢快音乐声。原来在城市里流行的广场舞,在这山村里也很盛行。大家吃过晚饭,汇聚到广场,跳舞、聊天、健身,村干部还能利用这个场地跟村民开开会、议议事。

在后坝广场跟村民聊天。

在后坝广场,我跟一位收工回来的大哥聊了起来。他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以前出行非常困难,没一条硬化的路面,现在路修好了,家里也盖起了砖瓦房,日子一天天有盼头了。

(二)让我敬佩、感动的人和事

第一次见到安雨敏,是在她的蔬菜合作社,一个时尚、漂亮、亲切的女孩,居然是带领乡亲们致富的种植大户,让我很是意外。

安雨敏在她的蔬菜合作社门口。

安雨敏是永和镇党湾村深溪人,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2015年回乡探亲,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依然很苦,便决定回乡创业。她在各方支持下,流转土地300亩种植辣椒,成立了安氏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村第一书记胡万祥协调省监狱局、凤冈县勤邦生物有限公司及永和镇范围的中小学等单位,跟安雨敏签订蔬菜销售合同,让安氏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她要帮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大家也都在帮她把事业发展壮大。

村干部到安雨敏家现场办公。

任光先,也是一位回乡投资创业青年,他卖掉了跑客运的汽车,流转了山上的400多亩地,今年种了枇杷和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从山下到基地有3000多米的陡峭山路,村主任杜兆刚问他,到7月份万寿菊收获的时候,怎么把产品运下来?他说准备拉石子把路铺铺。这一公里的路,那要多大的代价呀!目前,村里正积极想办法,寻找解决这一公里产业路的途径。

村干部在任光先的种植基地上。

还有徐卉森,党湾村水井堡人,曾经在广东打工,回乡创业成立了森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无偿放养母羊到户,按市场价回收子羊的办法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

这些年轻的带头人,干的都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大好事。同样,村里很多看似干小事的一些人,也在感动着我,让我充满敬意。

后坝村民在广场上休闲娱乐。

围绕修路修桥建娱乐文化广场这些事,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听说修路修广场这些事占用耕地,村民们不仅都自愿放弃补偿,还积极捐款投劳。

今年4月的一天,村干部在深溪组开群众会,讨论集资修桥的事,同时还来了一位买木材的客商。会上,有位近90岁的老奶奶率先说道:“我家的木材就一分钱不要了,全部捐出来修桥,虽然我活不到好多年了,但子孙能享受,我们盼望修这桥盼了30多年,这回终于有希望了!”接着,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出资修桥,当天就收到5万多元的集资款,场面着实让人感动。

深溪组群众会现场。

我还听说了一个类似的事。去年5月,有村民在“后坝和谐大家庭”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在外打工的也要为家乡脱贫工作做贡献,大家捐钱出资修个休闲娱乐广场如何?”没想到,微信刚一发出,群里就热闹起来。群里在外打工的村民积极响应:9999元、8888元、7777元、6666元、5500元……仅一夜,在这个群里就筹集资金13万多元。这个漂亮的文化广场,在社会各界的参与资助下,已于去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后坝村民吴波指着捐款名单讲感人故事。

村里还有位可爱的老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党湾村大池塘组村民周锡宽。他说:“以前,这条路车子根本无法上来,现在硬化好了,每天都有车送水果、大米、蔬菜到家门口,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我现在每天都坚持扫马路,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他是我们村可亲可敬的马路义务清洁员。

(三)为你欢喜为你忧

在党湾村杉树坝组,有一户不同寻常的人家,让我感动也让我心酸。一家三口,男主人王顺江和儿子王标都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分别属于一、二类残疾,但这样一个家庭并没有“等、靠、要”政府的救济度日,而是自力更生,喂养了20头牛、15只羊、80多只鸡。王顺江一家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每个人,扶贫干部也协调了各方力量在各个方面给他家帮扶,听说还有人帮着联系了看病的医院。

王顺江努力地抬起头送别我们。

王顺江的背几乎是90度的弯曲。他说:“以前,家庭还算过得去,自从我和儿子先后患脊柱炎后,每月吃药打针都要5000多元,能卖的都卖了,到处求医,钱花完了,病还是没治好,所有农活基本上都是老婆一个人做。后来是贷款买牛、羊喂,发展到今天。”

王顺江家属张金芬说:“我除了煮饭,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煮牛吃的东西,然后出去做事,下午六点过到山上把牛拉回来,还要想方设法找钱,只要有空就上山挖中药材,老的就算了,儿子还年轻,得医病,他还没结婚啊!”

王标的背没有他父亲那么弯,他说:“我12岁时患的强直性脊柱炎,现在的想法,一是修氨化池,扩大养殖规模,二是准备7月13日到重庆医病,听说北京的专家到那里坐诊,能医我这种病。医病需要20多万元,得去贷款。这两年,各级领导很关心我们家,感谢党,感谢政府。”

村委会里村干部接待来办事的村民

我想,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像这样的家庭如何才能摆脱贫困、看到希望?不知道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是否能够彻底治愈,我真心希望有了解情况的人能帮帮他们。把王标的病治好,娶上媳妇,也能让为这个家庭耗尽心力的母亲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党湾的干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脱贫不返贫,任务更艰巨。党湾村总面积29平方公里,辖14个大组,共1742户,8136人。这是个大村,由过去的14个小村合并成。现在村里只有11名干部,是过去的1/5,要想干好工作,每个人都需要付出比过去多5倍的时间和精力。可是,从哪儿能找到这5倍的时间和精力呀?

永和镇开展的“干群大教育+”活动,让干部深入村寨开群众会,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合并后的大村,除了干部工作强度加大外,还少了很多项目资金。比如交通部门安排修路计划时,是按照行政村划拨资金,规模较小村的路能直接修到家家户户的门口,而像党湾这样的大村,就只能修到大村办公地址,撤并的小村没有办法得到修路资金,国家的项目扶持就显得机会不那么均等。这不,收获的时节马上到了,村里的几条产业路还没有找到资金支持。

后坝完小的孩子们在专注地听讲

扶贫攻坚路,任重而道远,脱贫奔小康,还需再努力。我想说,亲爱的党湾,是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让我怀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最深的爱、最浓的情,加入到了扶贫攻坚的队伍里,脱贫奔小康的征程上,也有我一个。党湾,已经刻在我的心里了,我会时常回来看你们,记录你们在脱贫攻坚路上奋进的脚印,瞧瞧脱贫后的幸福生活。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美丽的家乡早日步入小康,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安康。党湾,让我为你祝福,我将为你骄傲!

(原题为《【金记者扶贫日记】大山作证 这里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