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去KTV唱民歌很丢人?资深音乐人:有些人听流行歌是随大流
在年轻人聚集的问答网站知乎,搜索关键词“民歌”,跳出的第七个问题是“去KTV唱民歌觉得很丢人怎么办?”一个95后的孩子如此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自己“喜欢也很会唱民歌”,但因为同龄人中“喜欢民歌的年轻人太少了”,所以一起去KTV唱歌的时候,因为害怕尴尬,“只能点一些会唱的流行歌曲”。在江苏卫视少儿音乐节目《歌声的翅膀》中,同样喜欢唱民歌的15岁的兰州少女杨雅坤也表达了类似的苦恼。她把自己唱的民歌放在网上,却会收获一些刺耳的声音:“他们说这种歌这么土、这么low,大家都不太喜欢听。”
有些孩子听流行歌是为了随大流
在曾经培养出杨钰莹、陈思思的资深音乐人吴颂今看来,主流的偏好,确实会对成长期的孩子们有所影响:“可能他原本并不喜欢《小苹果》,可是同学们都喜欢,担心自己不喜欢的话会被同学们隔离,为了随大流,也被动地去听流行歌曲。”
而从音乐创作者的角度,吴颂今认为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可或缺:“把人类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音乐装进自己脑子里,你在创作的时候才能有丰富的音乐语言,就像你写文章必须读过很多书一样,写歌的人也必须学习各种音乐语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民间音乐语汇。”他回忆,自己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时,民族民间音乐课就整整学了两年。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作曲家们还需要去各地“采风”,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收集民歌、戏曲、曲艺。“你掌握的民间音乐素材越多,你创作的旋律就会越丰富多彩。你想写出一首具有独特风格的歌,如果只是待在大城市的工作室里闭门造车,创作出来的音乐肯定达不到要求。”
民歌其实有“治愈系”可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士陈侃认为,每个民族的人都能从自己民族特有的音乐中获得文化归属感:“传统的音乐经过千百年,世世代代的加工精炼,本身包含心灵治愈的可能。”
近几年来,全社会都陷入了对爆款的追逐,音乐领域也不能幸免于难。音乐圈的抄袭事件不绝于耳,人们开始熟悉“连续八小节相似才算抄袭”的科普,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我们听的歌确实越来越像了。吴颂今说,音乐作品间的“抄袭”和“雷同”源于音乐创作者自身音乐语汇的匮乏:“因为他肚子里没有货、缺少丰富的音乐语言,脑子里只有正在流行的流行歌曲,所以作曲的时候想不到更多样的音乐语汇。其实他并不是有意抄袭,只是肚子里墨水就那么多,导致写来写去都是差不多的调调。”
民族歌曲也需与时俱进
尽管如此,吴颂今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依然乐观:“今天是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生存的空间,只是喜欢的人数多少不等而已”。《歌声的翅膀》中,有不少现居海外的华人孩子演唱了民歌、戏曲等传统民族音乐,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十岁小男孩王泓翔演唱的京剧《梨花颂》不仅广受好评,更是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赞。他虽然住在海外,但因为爸爸是个京剧票友,有机会接触了京剧文化,也埋下了对传统文化喜爱的种子。“所以一个人喜欢什么和他所处的环境、和他接触的东西影响都挺大的,而且它会不断地有变化。”吴颂今解释道。
来自马来西亚的第四代华裔谢淑恩是第一次回到中国,然而听完她唱的《山路十八弯》,伊能静惊叹:“她的声音有一种穿透力,能带你瞬间回到故乡,可她却是没有回过故乡的孩子。”孙楠也认为谢淑恩的歌:“不是学出来的,是血液中流淌出来的。”孩子们对民歌的喜爱和学习,背后其实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自己民族身份的探寻。
吴颂今并不期待民歌能够取代流行歌曲成为“爆款”,但也认同传统民族音乐在表现形式方面需要跟上时代:“民族歌曲也必须与时俱进。”《歌声的翅膀》中,每一首民歌、戏曲,编曲中也糅合了大量时尚、现代的音乐元素, “不管是流行歌曲还是民歌,假设它的音乐真正是动听优美的,内容能够打动人心,年轻人也不会太抵触。人对美好的追逐、对真善美的喜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原题为《去KTV唱民歌 真的很丢人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