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记者马尔克斯因这篇报道开始流亡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7-05-26 08:1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生活中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视觉中国 资料

1955年,一阵风浪把军舰上的八名船员卷入了海中,经过四天搜寻,失踪人员被宣告死亡。然而,一周之后,他们当中的一位奇迹般地出现在岸边一处荒僻的海滩。他在一只随波漂流的筏子上没吃没喝地度过了十天,终于靠岸生还。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这位海难幸存者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采访,同时在报上连载。该报道轰动全国,读者每天都挤在报社门前等待。由于揭露了海难真相,惹怒当局,报社被迫关张,马尔克斯也流亡海外。直到十五年后,这个故事才集结成书。

1970年,《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被出版社看重,并将当年马尔克斯写的报道结集出版。出版前夕,马尔克斯曾再次见到这位幸存者,他说:“他身上也增添了些许沉着安详的气质,那是一个有勇气亲手将自己的雕像炸毁的英雄。”该书出版时,马尔克斯正站在《百年孤独》出版给他带来的巨大的盛名之下,彼时马尔克斯不无遗憾地说:“相比对这篇文字价值的兴趣,出版商们更在意它是由谁的名字发表的。

马尔克斯写《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新闻报道时,只有27岁,但是这个报道却导致他之后流徙逃亡的命运。

5月24日,《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新书发布活动。邀请了作家阿来、李敬泽、梁鸿等,与读者分享了阅读《百年孤独》和《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体会。

一篇报道引发的一场流亡

马尔克斯在说起他对新闻的理解时曾谈到:“没有为此而生、打算为此而死的人无法坚守一份如此不可思议、强度极高的工作。新闻一旦发稿,一切便又回到起点,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分钟去,真是永无宁日。”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海军在海上十天的生死漂流,此报道之后,马尔克斯迫于政府的压力,躲到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这倒真有点类似于筏子上的漂流生活”马尔克斯说。

马尔克斯曾撰写一篇名为“《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怎么写成的以及我为什么流亡海外”的文章。

文章中,他写道:

第一篇发表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五日,报社在电台打了广告,那天的报纸一抢而空。第三天,我们指出了事件具爆炸性的症结所在,决定揭露灾难发生的真正原因——官方的说法是遭遇暴风雨。我想更细致地了解,请贝拉斯科细细道来。他对采访方式已经非常熟悉,回答前,眼中闪过一丝狡黠:“问题是,没有暴风雨。”

他明确指出是刮了二十多个小时的大风,这在当地那个时节十分常见,可是,指挥官们没有充分考虑到。

船员在起锚前领到了拖欠好几个月的工资,最后一刻花得精光,采购了各种家电要往家带,船舱里都塞满了,冰箱、洗衣机、烤箱这些大件只能绑在甲板上——战舰上不允许这么做——占去了一大片空间。家电数量超乎预料……这次风比预想中稍大一些,阳光明媚,海面起伏,船身比预想中倾斜,草草绑住货物的绳子断了,八名在甲板上值班的水手从船舷边滑落。因此,引发海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官方从第一天起就一口咬定的海上暴风雨,而是贝拉斯科在报道中披露的家电超载——堆在一艘战舰的甲板上,还没绑好。

另一个被藏着掖着的问题是:落水船员能拿到什么样的救生筏,为何只有贝拉斯科死里逃生?据称,船上至少应有两种常规救生筏和他们一起落水。救生筏是软木和帆布做的,长三米,宽一点五米,中间有个保险仓,里面存放着食品、饮用水、桨、急救箱、钓鱼和航海用具,外加一本《圣经》。有了这些,即便不打鱼,十个人也能在海上生存八天。可是,“卡尔达斯号”上的小救生筏上无任何装备。根据贝拉斯科的描述,他那只就是什么也没有。这么一来,有个问题将永远悬而不解了:有多少落水船员上了置人于死地的救生筏?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让,他以连载的形式将这件事情报道出来,让报纸的销量翻了一番,由于揭露了海难发生的真相,惹怒当时的政府,报社被迫关闭。马尔克斯本人也收到了死亡威胁,不得不出国避风头,开始了在海外流亡的历程。

“绝佳的讲故事者”

李敬泽说:“后来马尔克斯绝佳的写作才华在他28岁写《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已经初露端倪,我们可以看到马尔克斯对一个巨大的、凶险的、绝对空旷和绝对不可把握的之中的一个人的历险和幸存保持了一生的兴趣。”

当时马尔克斯的厉害之处在于将一个单调的故事写的惊心动魄。“一个人在海上漂十天,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别的人参与,其实是很单调的一件事,但在马尔克斯的叙述中整个故事都惊心动魄。”李敬泽说。

“马尔克斯在尽量平实收敛的文字中,一些细节仍写的很有趣,比如他写鲨鱼:’大鲨鱼如果你忽然猛的一下把它钓起来,头朝下,尾巴朝上,整个鲨鱼的内脏会顺着嘴流出来。’我看到这种细节的时候觉得特棒。还有他写吃海鸥那段,我们可以找一个参照系,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相似的情境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更多写少年的乱想,而《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主人公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乱想,他都没有回忆过说我要死了、我想想我妻子、我妈怎么样,回忆一下我的一生,自始至终没有,几乎完全就是贴着他最基本的生存感觉走,我怎么今天活下去。可以想见这样的对比或者这样的自我限制,一定是马尔克斯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本书里面已经显示出马尔克斯的天马行空迷宫一般的语言,他特别有幽默的味道,他的语言经常容易往复,像流水一样往前走。但是《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这本书压住了,比如当鲨鱼蹦到筏子那一瞬间,对于故事而言是非常好的打开机会,但是马尔克斯把它压回到日常的叙述里,就是以你怎么小便、你怎么样处理这样的鱼,他写的非常琐碎。”梁鸿说,“他还是有记者最基本的细节的把控和控制的要求,马尔克斯用特别简练的笔法讲一个人面对庞大自然的时候,人的那种本能。

“从这本书再看《百年孤独》,再看他的短篇小说,比如《世上最美的溺水者》,他喜欢那种海的意象,在狂风暴雨里面他总能找到安静的片刻,包括这本书里面马尔克斯花很多篇幅写大海的云彩,大海早晨的状况等。第一人称的叙事,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很容易把握的一种视角,也比较方便,但是对作家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就是你怎么样不脱离这个人物本身。”梁鸿说。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