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想避免“35岁中年危机”,你需要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2022-03-04 13: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许单单

来源:许单单 著《临界点:如何实现指数级增长的人生》

提及长期主义,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它跟目光长远、有耐心、长线思维、做时间的朋友此类很难产生实际指导作用的人生大道理联系起来,但在我看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实际上就是把野心再放大一点,把账算得更长远一点而已。

只有当你把视线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算更大、更长远的账,你才会发现那些潜藏在未来的“定时炸弹式”问题,才会当下就想办法积累让自己未来更值钱的能力,选择让自己未来更值钱的方向,把对未来的焦虑转化为敦促自己看长期、算大账的意识和行动。

要避免“35岁危机”,你该怎么做

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注意到拉勾的后台大数据显示,有越来越多35岁左右的资深职场人士的职业状态从“在职”变成了“看机会”或“求职”,并且他们找到工作花费的时间远比20多岁的年轻人要长。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我也面试了很多总监和VP级的候选人,他们的个人状态大多是充满焦虑的。

频繁跳槽是这些候选人的共同特征。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到两年就跳槽一次,然后由于能力没有到位,可能一年就做不下去了,于是又跳槽,最终体现在简历上的结果就是每隔一两年就跳槽,稳定度不高。如果这是一位20多岁的求职者,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如果这是一位32岁以上的求职者,应聘的又是一家公司的高级职位,仅仅在面试这一关就会面临巨大的障碍。

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企业招聘总监级以上人才,通常会十分看重候选人履历的稳定性。如果一位候选人的简历显示10年换了5家以上的公司,企业就会打问号:假如这个候选人最后入职我们公司,是不是也会不到2年就离职?高级职位频繁流动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一定比基层员工流动要大,那还是不要请他做总监了。

我自己在面试中与候选人沟通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相当后悔当年只盯着涨薪,太轻易就做出跳槽的决定,如今只能亡羊补牢。

过去这几年,“35岁危机”成了一个群体性的社会现象。在我看来,35岁危机的本质是35岁的“高级职位危机”。而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是个人能力供给的增长没有匹配上职位和薪酬需求的增长,通俗点说就是企业不愿意“花大钱买小兵”:当你是一线员工的时候,你的产出不高,工资也相对低,你的性价比还算高;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你会要求升职加薪,这时如果你无法同步给公司带来产出或效益上的增长,那么你大概率会在职位和薪酬匹配上遇到困难,相较于那些积累了同样训练浓度但年纪更小、开价更低、更能拼的竞争者,你的性价比是低的。

举个例子,某公司以月薪4万元招聘一位总监,目前有两位候选人:候选人A的年龄是35岁,上一份工作月薪4.5万元;候选人B的年龄是32岁,上一份工作月薪3万元。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候选人B被录用,因为B的价值与成本的比值更高,企业雇用B的投入产出比更高。从现实层面考虑,那些年龄多为32岁上下的中层管理者也普遍不太愿意管理比自己年纪大的下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每个特定阶段的状态和问题,都是前面所有经历长期积累的结果。我的妹妹马上要30岁了,我给她算过一笔账: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算得上明确的相对优势,但是你过两三年大概率要生娃,如果你不能在生娃之前变成一个很厉害的行业专家,当你休完产假回到公司或者重新找工作时,职场上不会给你留下什么好位置。

大部分人遭遇35岁危机的根源都来自年轻时单纯追求当下涨薪,不知不觉就给未来埋下了很多隐患。如何破局?选对行业后,在职业选择和日常工作中都尽可能培养自己高层次发展的能力,主动提升训练浓度。

到了35岁的时候,我有能力成为一个站得住脚的中高级人才吗?我能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吗?我能在职场乃至人生舞台上掌握主动权吗?当你开始提出这样长时间跨度的问题时,你就不会允许自己为了涨一点点薪水而轻易跳槽,放弃宝贵的简历竞争力,你也不会允许自己放弃走出舒适区、提升训练浓度的机会。你当下所有的选择和行动,都是为35岁的目标做准备。

行动指南:到35岁的时候,我能不能拿到想要的offer?

人不盯着远方,就会盯着眼前

我在大约35岁的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盯着远方,就会盯着眼前,于是一城一池的损失都很让人痛苦。当一个人缺少长期判断,对于事物没有兴趣时,他才会特别在意职位头衔、称呼和眼前的收入高低。尽早确定一个明确的、长远的职业目标,能够帮你把眼睛放到地平线的更远处,做出长期来看价值最大化的选择,而不那么计较当下的得失。

我至今记得自己做分析师“命运大逆转”的那一天。当时我跟自己正在服务的国内顶级基金公司客户一起坐飞机出差。起飞前,我接到一通电话,是一家国内顶级证券公司打来的,想挖我过去。刚挂电话,邻座的客户问我:“你要跳槽?”我说:“是啊。”他说:“你先跟我聊一下吧,看能不能过来。”那一刻堪称我的人生小巅峰:我一个三流证券研究员,居然得到了中国顶级证券公司和顶级基金公司的邀请。

但同时我也面临抉择⸺证券公司比基金公司开出的薪酬多50%。对一个27岁的北漂年轻人来说,那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最尊敬的师兄前辈也建议我去证券公司,因为证券分析师可以不断发报告,而基金分析师的报告都是对内的,无法打造公众层面的知名度。

好在那时,我对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已经想得很清楚了,我想成为中国顶级分析师。于是问题就变成了:究竟是做证券分析还是基金分析能更好地帮我实现目标?深度了解之后,我发现证券分析师的核心工作分成两部分:做行业研究和客户服务,而基金分析师可以一门心思做行业研究,还能调动证券分析师帮自己完成行业研究中的基础部分。相比之下,证券分析师只有50%的深度研究时间,基金分析师则拥有150%的深度研究时间。于是我选择了研究效率更高的基金公司。那时那刻,我没有因为放弃高薪和高知名度而感觉痛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在分析师这个职业领域想要达到的终极状态,所以我才能坦然选择短期收益少但长期价值大的工作。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要想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你选了一条更难的路,并且心甘情愿为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负重前行,前提一定是你很清楚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就是当你不得不放弃短期利益时,给自己的选择寻找一个意义。尽早为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牺牲短期利益,而是要把实现长期目标看作面临任何选择时的唯一评判标准。即使暂时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长期职业规划或人生目标,也请你起码相信你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会有一个理想的人生,如此,你便有了选择远方的勇气,然后只顾风雨兼程。

行动指南:一个明确的长远目标,是对抗眼前好处的最强武器。

做看不到结果的事

一位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一句话:一个人能活到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做了多少看不到结果的事情。的确,一说到算账,很多人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度量单位似乎只有物质回报,但这个世界上偏偏就有很多短期算不出回报的“糊涂账”。

我们所处的时代整体是很浮躁、很功利的,当一个人还很普通的时候,他就希望做的每件事情在当时当刻都能看得见结果,哪有做“看不到结果”的事情的余力啊。但是,没有光阴是虚度的,不一样的经历终归是有价值的。相信经历的价值,可以帮助你把注意力从看不见的结果,转移到看得见的日拱一卒,去关注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切实提升。

前面我说过,3W咖啡在早期有段时间濒临倒闭。那段最艰难的时间里,Ella有位在互联网大厂任职高管的朋友找她聊天,看她有没有兴趣跳槽过去。Ella当时的回复是:“即使这家公司最后真的会倒,我也要等到我去工商局拿到它的‘死亡证明’那一天,才会彻底死心。在这之前,我都要继续努力。”有价值的经历比结果更宝贵,这后来成了Ella的人生信条。

一个人在遇到挑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面临现实诱惑的时候,还要拼命稳住整个盘子,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同时也能让人最快速地成长,你没有办法把拿到多少钱跟拥有这样一段经历相提并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通常是感知不到成长的,这也是成长最反人性的地方,如果你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成长,你必然就能坚持下去。了解这个反人性的事实本身,或许能够帮助你再多坚持一点点。

一家公司能走到什么高度,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了多少看不到结果的事情。3W咖啡早期有一个体量相当的竞争对手,对方很擅于炒作话题,包装出一批70岁老爷爷、14岁高中生创业的故事,媒体趋之若鹜。但我们认为,服务创业者的核心只有两条:第一,看哪些创业者有成功的潜质;第二,为这些创业者提供更多价值。于是我们就只服务“三高”人群⸺学历高、工作能力高、团队素质高。但这些人还在奋斗过程中,没有吸引眼球的故事,媒体没有兴趣报道。于是我每天都劝3W咖啡的小伙伴们不要跟风,扎实做创业服务,也许半年、一年落后于别人,但四五年后,我们会脱颖而出的。

但无论如何,媒体、舆论都是有力量的,友商又做了很多宣传包装,动辄请电视、报纸来采访、录节目,并且就在3W咖啡的同一条街上。那段时间,我极其痛苦和煎熬,但痛苦归痛苦,每天还是坚定做对创业者有价值的服务。3W咖啡做到今天,我认为在创造价值这件事上没有走偏。

2018年,百度前总裁陆奇告别光鲜的职业经理人身份,投身创投服务。当时他所有的中国朋友几乎都反对,陆奇后来在一场采访中这样表达了自己当时做决定的出发点:“一件值得去做、长期有价值的事,不被人理解是必然的。如果被所有人理解,你肯定做不大,因为所有人都想做一样的事情,那他们将全是你的竞争对手。”因为相信,所以做大多数人不理解的事情,所以创造有价值的经历,所以坚守商业价值的本质……这一切最终会将我们推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行动指南:总有一些你今天算不明白的账,无论如何去经历吧,有价值的经历终究会带来回报。

结语

算账,算大账,算长期账,这是一种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向内审视的意识。回顾过去10年的创业历程,我自己最大的反思就是花了太多时间去做当时认为重要,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践行长期主义似乎离不开舍弃、抉择、负重前行,其实还有一条隐秘的思路:热爱。

我在湖畔大学上课的时候,马云经常一下飞机就偷偷过来,溜到教室后排旁听。我相信他是真的热爱教育,真的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可以少走弯路,才会如此上心。我自己呢,在人生的前面20多年里,总觉得自己很不幸。后来,我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行业,做了喜欢的工作⸺深度思考、与智者交流、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快乐,每获得一点新知识、新启发都欣喜若狂,除了睡觉几乎都在工作,乐此不疲地长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找到令你着迷、甘愿为之全力以赴的事情,一边坚持长期主义,一边感受长期快乐,这或许是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最迷人的一面。

本文节选自许单单 著《临界点:如何实现指数级增长的人生》,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2月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临界点:如何实现指数级增长的人生》

许单单 著

拉勾招聘、3W咖啡创始人许单单首度复盘逆袭人生,写给在人生路上努力向前的普通人的指数级成长行动指南。

语嫣(淘宝网前总裁)、李一诺(一土教育创始人)倾情作序,俞敏洪、马东联袂推荐。

超越平均水平,把自己推上1.01的轨道!8个成长关键词+45条反常识认知,不负每一份努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