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研人员困在创业最后一公里,胡成中代表:应鼓励“科研创富”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2022-03-03 18:03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表示,“科研创富”的社会氛围还不够,应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科研创富”,甘于清贫、捐献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的科研人员固然可敬,靠科技产业化改变人们生活、改变经济结构乃至改变世界的“财富英雄”同样值得推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底发布的《2021年度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稳居世界第一,是排名二、三的美日两国总量的近两倍。

胡成中认为,看到喜人成绩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其中的不足。一是科研成果来源的差异,美国的企业发明专利数量占总量的85%以上,而我国2021年企业发明专利数量仅占总量的63%。企业斥资研发获得的成果,具有本能的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而高校、科研院所则容易停留于纸面。由此也导致了第二项明显差异,即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差异。

胡成中对科研人才创业阻碍问题的长期关注源于实际。德力西早在2000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多年来与一线科研人员接触、合作较多,既取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重大成果,也近距离听到了一线科研人员的苦恼和心声。

胡成中对相关问题总结说,一是好政策逐级落地慢,往往停在离一线科研人员“一公里外”,看得见但享受不到。比如,国家早就出台了科研经费包干制的相关办法,但具体到所在城市、高校,很多没有出台执行细则,大家只能按老办法继续干。又比如,国家和很多省市出台了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但所在单位往往模棱两可,科研人员担心“出得去,回不来”,不敢创业。

二是“科研创富”的社会氛围还不够,科研人员以成果参与企业经营的信心不足。“人们羡慕追捧明星、网红日进斗金,却常对科研人员靠科技致富横加挑剔。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来说,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出‘资’、科研人员出‘智’一起合作干事业的模式本来是风险和效益均衡的最佳选项,但科研人员担心的是,项目搞砸了自己白干、项目赚大了就有人指责国有资产流失,所以更倾向‘一锤子买卖’,把成果以保守价格一卖了之。”

与此同时,国内成果转化的第三方支持力量还比较薄弱,科研人员往往既要埋头搞科研,还要迈腿跑市场。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具备非常专业的成果转化促进机构,从价值评估到寻找合作方、促成交易等等提供一条龙服务。而国内很多成果转化促进机构只是起到一个交易平台或者经办人的作用,真正找合作方、谈判等等具体工作还要科研人员自己亲力亲为,严重挤占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针对上述问题,胡成中提出三点建议:

一、相关部委制定出台政策要“一管到底”,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对推诿拖延导致政策空转的单位要督办问责。一些直接涉及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优惠政策,如个税减免,最好能给科研人员自己以申报主动权,可以直接通过个税APP提交申报材料,需要涉及的各审核环节可以一网通办。

二、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科研创富”。和过去靠政策红利致富、近年来靠流量致富相比,科研创富更应该成为科技强国时代、共同富裕时代的造富新高地。除非有明确的违法犯罪证据,否则不得因为科研成果转化后创造的经济效益大小,来启动所谓“国有资产流失”的调查。

三、要大力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第三方专业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市场和商务性事务中解脱出来。

    责任编辑:李跃群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