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会创新|高密度城市如何提升绿色空间

Alex Starritt 徐嘉斐 译
2017-05-25 11:2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当今城市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的体量,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隐藏在交通、房价、教育和医疗等城市问题的讨论之下。

一个世纪之前,世界上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如今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二分之一。随着人类前所未有的进化成为城市物种,城市规划者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他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安置所有的居民,让他们能够正常出行,养家糊口,送孩子上学,还要考虑怎么做才能减少碳排放量,节省城市的开支。

很多地区的解决方案是提高城市密度,即在给定大小的空间内塞进更多的人。这样做的逻辑是,如果将城市向人口密度低的郊区扩建,则需要建设大型的交通运输与服务网络,那么就会像洛杉矶所一样,带来高昂的费用和大量的碳排放,但是单位面积土地所征收的税额却会下降。由于无法建设大容量公共交通网络,人们就开着私家车出行,造成更多的碳排放量,甚至影响健康的雾霾。

随着城市密集度的提高,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便利的教育和交通服务。没有什么比一张地铁路线图更能直观地说明这一点。在市中心,遍布着地铁站,走一会儿就能看见一个车站,而在郊区,车站间的距离则要远得多。

为了提高城市密度,把更多的人塞进有限的空间,像多伦多和基加利(Kigali)这样的城市最近都通过了反城市扩张法,强制要求城市向上扩展而不是向外扩展。不过哥伦比亚的梅德林似乎想出了更聪明的点子,这个城市的人口在1951到1973年间翻了三番,从1973年到现在又几乎翻了三番,如今总人口已经达到了240万。这座曾经因为吸毒和聚众斗殴而臭名昭著的城市,为了制止城市向外扩张,围绕着城市边界设计了一个环形花园。这个项目雇佣了5000人,打算花15年时间来修建环形花园。这个花园的总长将会达到74公里,同时将解决高密度城市的一个综合症,即绿化空间的稀缺。

许多提高城市密度的尝试都将绿地空间考虑在内,引发了一阵建造未来“垂直公园”的全球风潮。最有名的例子要数2014年在米兰修建的Bosco Verticale垂直公园。这个垂直公园由两栋27层高的大厦组成,大厦的各个立面共种植了900颗树,这些树可以过滤污染,吸收雨水,缓解城市热效应。

同时巴黎正在城市环路的上方进行“千树公园”与住房开发的建设。设计理念是在高速公路上方建造一种由树木和住房构成的桥梁,希望避免建造人挤人的“白蚁塚”式建筑,让更多的人进入这些可用的空间。

巴黎城市环路上进行的“千树公园”与住房开发项目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上涨的空间成本。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对策,其中最普通的方式便是用公寓取代联排住宅。伦敦--这个全世界房价最贵的城市,曾经被空间利用率很低的排屋所环绕,这些排屋的总长度可达30多公里长。在1960年代进行的城市更新中,英国50万座排屋被拆掉,被新公寓所替代。

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是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切实的利用。沙特阿拉伯刚刚打破了其反税收的传统,对闲置的城市空间强制征税,巴黎也通过了一项税收法律,对无人居住的房屋征收五倍的税。

巴塞罗那街区改造示意图

然而,城市提高密度也会带来一些发展的契机,能做一些以前无法做的事。比如,巴塞罗那为了解决汽车噪音和污染问题,夺回了60%的街道空间。9条街区被合并为一些大型街区,车辆只能在大型街区的边界上来往。在每个大型街区内部,只允许居民与物流用车,并限速10英里每小时。

德国的曼海姆则走的更远,他们设计了一个无车街区,实际上这个街区根本没有道路。房屋之间被成排的树木和果园隔开,鼓励居民从家里走出来,在公共空间里活动。在街区的边缘留有一条主路,也可以通过电车车站到达城市的其他地区。

曼海姆的无车街区效果图

这就是城市密度所许诺的未来:一个干净且没有喧嚣的地方,孩子们可以在街上玩耍,人们不用在雾霾中呼吸,健康因此得到改善。只有周末需要远行时,才会使用车。

当然,只有基础设施建造得当,这些设想才会实现。亚洲的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了西方的同类城市。比如,首尔的密集度就是柏林的四倍。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不想住在公寓里,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住房。我也想这样。但是城市若想更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改变心态,考虑城市的高密度。人们希望拥有一栋位于郊区的房子,可以直接开车到家门口的想法,这种个人主义的想法符合1950年代的美国,郊区建设者和汽车推销员们极力宣传着过度简化的美国梦:“我们每个人的欲望和才能,都取决于我们到达的地方以及到达的速度。”(that each of us determines by his own desires and talents where and how fast he travels)。但这样的信条一旦遇到堵车就是毫无意义的废话了。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居住在城市中,要么一起过得更好,要么一起过得更糟。我们可以选择接受这个事实,在高密度的空间中过更好的生活。当然,也可以选择将生命浪费在堵堵停停的机动车道上,躲在自己的坚硬外壳中,相互咒骂。

[本文编译自Apolitical(https://apolitical.co/media/)在Fast Company上发表的系列文章“how to build the perfect city”(如何建造完美的城市),经授权翻译]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