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要WhatYouNeed”编辑Acher & Kitty:近乎于坦诚的真诚就是我们的底色

2022-03-03 19: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收录于话题#深度营 74 个 #自媒体人 5 个

从创办到走向正轨,一个成熟的自媒体号是如何诞生的?

艰辛、犹豫、幸福、感动…..究竟哪些是自媒体创立过程最贴切的形容词?

这次,我们将对话那些深耕于教育、人文、财经、科技、娱乐、体育、泛文化等不同领域的自媒体人,听他们讲述关于自媒体的那些事。我们尝试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所见证的,以及所期望的。

本文对话「我要WhatYouNeed」的编辑Acher 和Kitty。

「我要WhatYouNeed」主要关注都市青年人的生活轨迹,其落笔方向往往围绕着编辑们迸发出的奇思妙想展开。我们尝试了解这群年轻人是因何相聚于此,是什么让WYN在一众关注青年人生活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他们对于文字的价值又有着怎样的理解?

“两位毕业以后也遇到过很多机会,为什么最终依然选择留在「我要WhatYouNeed」呢?” 记者的话音刚落,Acher和Kitty 两位编辑先是愣了一下,几秒后,又不约而同地轻轻笑了起来。

今年分别是他们两个人正式加入「我要WhatYouNeed」团队(以下简称WYN)的第四年和第六年,他们依然选择了留下——留在所有人最初开始的地方。

Acher

Kitty

“16年的时候我还在广州大学读书,当时大家都还蛮关注公众号的,有好的文章和活动都会转到朋友圈。有一次,我刷到一篇很多人转的文章,名字叫《拜托,不要随便约我去旅行》,讲的是一个旅伴难约的故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这次不去的话,慢慢的会变成‘有空再去’,接着‘大家时间好难凑’,最后会'塞上牛羊空许约',从此很难有以后了。”

“那个选题蛮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给我个人的感觉是,这篇文章讲出了我当时想到但是讲不出口的一些东西,所以就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公众号。”

《拜托,不要随便约我去旅行》一文的插图

当时的旧公众号的名字还是WhatYouNeed

于是,当年还是大二学生的Kitty向WYN投递了简历,从肖同学变成了Kitty编辑,直到今天。

事实上,WYN的初期创业团队,大部分都是当时在广州上学的大学生。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WYN的创始人Blake曾对公众号名字做出过解释:“我自己就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生活在有些时候其实是很无聊的。如果把我们公号的名字拆解开来,'What'是要提供的内容,'You'是要和人产生真正的一个接触和互动,'Need'是找到大家或者说青年人的一种需求。”

“我怀疑Blake自己都不一定记得他这么讲过。”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主编对于WYN名字的解释时,Acher编辑毫不留情地调侃道。

但不可否认,他们确实在持续地创造着一代青年人“真正需要”的东西。打开WYN的公号推送主页,性教育、租房找房经验、与城市里陌生人群相遇时的感受、爱情的安置与归属等诸多议题随着手指的滑动一一闪过,读者似乎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WYN。

多变的选题风格似乎并不符合“成功”自媒体通常遵循的垂直细分内容领域的原则,但这恰恰是WhatYouNeed 团队始终坚持的主张,Kitty坦率地表示:“这种多元多样的状态正是我们所引以为傲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触角,一个人能够关注的东西始终不可能那么全面,我们永远都会只关心自己想关心的东西,即每个人生命里面最核心的命题是什么。”

编辑部允许成员们在这里保有拆解自己人生核心命题的空间,因为他们相信这是创造力的源泉。多元化的选题里带有强烈的个人价值取向与作者本人的性格特点,Acher指出:“我们尽量保留了每一位编辑风格的独创性,而不是有一个选题大家都一窝蜂去做,用各种人的口吻把它加工成一篇标准文章,因为担心这样流水线化的操作会让报题的那个人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想做这个题。对于内容创作而言,我们其实会非常看重让每个选题开始的初衷。”

编辑们甚至会把对独立性与个性的要求写进招聘推文里,要求渴望加入他们团队的人,必须是“拥有不需要他人陪伴的好奇心,愿意独自一人到游轮上采访” 的探险者。在这里,每位成员都被鼓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继续深耕下去。

“为什么会选择留下来呢?” Kitty小声地重复了一遍问题,“大概是因为,如果我想下楼买一杯咖啡,我依然愿意选择和我的同事一起,我珍惜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他们让我非常放松。”

“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不同的人正在做不同的事情,但WYN的氛围会让我觉得,即使是价值观不同的人们,也是可以好好生活工作在一起的。与这群人每天的互相交流,都会再次给予我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一种理解不同形状人类的新方式。”

2020年,他们在公众号原有slogan“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的基础上加上了新的一句话:“无论是什么形状的你,在这里都可以成为我们。”他们希望能把WYN编辑部兼容并济、彼此体谅包容的文化,由内而外地,发散到每一位WYN的读者身上。

在每天打开WYN以前,你永远都猜不到他们今天要写的东西是什么。WYN对于选题是否可行有着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这个选题是否能让大家感到好奇,是否有信息量引起大家的讨论。他们的选题灵感特点注定和编辑部本身的风格一样:多元、独立、新鲜、有趣。

捕捉难得的灵光乍现,不仅是一瞬间的想法,更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Kitty的灵感来源于她自身对生活中每一个场景细节的观察,这种观察是无时无刻的。“比如说有可能我今天打滴滴,那我打开后座的时候,我看见一个男司机带了他的女儿坐在后座,我就会下意识身体反应地去观察那个男司机开车时的情况以及神情状态。”

Acher将灵感看作是将关心的人或事转化成选题的过程,这需要自身的观察与不断琢磨,这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东西,不会从天而降。他在做栏目「人生NPC」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咖啡师,他会去观察这位咖啡师与其他同行的差异点在哪,最后发现那位咖啡师会在每天特定的时间去做一杯咖啡给同样的一位顾客。

当他与咖啡师聊起此事时,咖啡师告诉他,他每天早上都会做一杯咖啡给在附近上学的一个美院的学生。于是Acher的灵感便清楚地有了轮廓:原来有一些咖啡师,他每天做的一杯咖啡会给固定的一个人。这份独特的观察与灵感便转化为文字,坐落在他的栏目「人生NPC」中,成为了

《每位咖啡师都有一杯冰美式,留给特别的人》一文的插图

在他看来,通过一个大家会喜欢看的方式呈现内容,也是一种灵感的表现。WYN选择将很多的选题放在播客上或者b站视频中讲述,是因为编辑们认为,这个题用这种新形式来说,大家会更喜欢,“如何包装这个视频,怎么去聊这个博客,邀请什么样的人来聊,这都是完善灵感的过程。”

将灵感落到现实的过程,需要媒体人扎实的专业素质作为养料。Acher会经常与编辑们强调话题与选题的区别:“话题是朋友间的聊天,而选题则是对于这个话题,你的立场与态度是什么?媒体人需要自带立场,拥有‘自我’的角度,这是别人没有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讲一遍,这个才叫选题。”

在WYN的近期推文中,引发了热议。作者Acher表示这篇稿件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好友转发到微信群中的100万买房团的推文。100万这个特定的数字吸引了他:“这是一个需要奋斗和努力,但又好像没有那么遥不可及的数字。”

Acher通过电影一般的叙事方式,将此灵感落实了下来——文章作者其实就是演员,推文就是剧本,作者自己一边亲历一边写作,通过现场的实景图,具体的房源信息,带房中介的介绍与展示,以及他与搭档Kitty假扮情侣看房的身份设定等等,带着读者亲历看房现场。

《广州100万买房计划》的推文海报

在看房过程中,一个房子的外在装潢并不是他们关注的全部。能否引起二位编辑情感上的共鸣与兴趣,才能决定这套房子会否被写进文章:他们的创作重心是挖掘房子背后的故事——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买这么破的房子?是因为宁愿让自己住破一点,也要让孩子上黄金地段的幼儿园吗?二手房里前任主人用心生活的痕迹,是否象征着一段旅程的结束和新起点的开始?

Acher 与Kitty希望读者看完文章后,不仅仅收获房子所处地段与价位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深层次地了解到“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这些房子?倘若日后自身也经历同样的情况,是否会和文中的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这些思考正是编辑们认为有意义的部分。

如果说WYN有什么独一无二的特色,在Kitty看来,就是“真诚”,停顿了一下,她补充道:“是那种近乎于坦诚、坦荡的真诚。”

将真诚奉为圭臬的行事风格,有时会让作者体会到难以言说的痛苦,学历自卑、相亲失败、癌症、抑郁、与所爱之人漫长的告别……有些选题需要不断挖掘作者的内心,让作品内容价值达到“值得让读者带走”的程度。

年龄的增长为自我深度剖白带来一定的负担,Acher对此感触颇深。“我今年28岁了,28岁已经到了一个要皮要脸的年纪了,你讲一些自己的心里话,或者是很私人的事情,其实你会觉得有所保留,可能年轻的时候还觉得没什么所谓,反正讲出来没什么好怕的,但是年纪大了会感觉不一样。”

但即便如此,在“要脸要皮”和“保持坦率”之间,Acher还是会选择后者:“我觉得无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的人,都必须讲真话。”他始终记得,WYN最开始想办公众号的初衷,就是因为不满于校园内部公众号只会转载空洞的活动通稿,“究竟什么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事?有没有人在写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

Acher回高中母校进行分享

带着这样的思考,他一直走到了今天,WYN的作者们永远不吝于在文中提供自身丰富的情绪价值,Acher始终认为,“只写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 是WYN保存的最好的品质之一——“不相信的东西,我们也保留怀疑态度,可能某一天这部分东西我们也会慢慢相信,只是在相信它之前,我们绝不会把它拿出来跟读者讲,这是一条底线。”

真诚的态度不止体现在编辑们对自己的内部解剖,也体现在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延伸探索当中。Acher珍惜每次与受访者交流的机会,对采访的经过也有着较高要求:“采访别人,讲他的一个性格,只说开朗乐观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得知道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有哪个举动是让你觉得他是开心的乐观的,就是我们做内容要做到这种地步,才能让读者信服。”

Kitty极其看重在采访中对于细节的挖掘,她曾经采访过一位拍星星与银河的摄影师,当摄影师提到自己曾在山顶过夜时,Kitty感到非常好奇,问摄影师:“怎么可能你一个人就在雪山上睡着?你当时的枕头枕的是什么?保暖的东西是什么?”摄影师也感到非常奇怪,他向Kitty表示,虽然此前他曾接受过许多采访,但从没有人在意过他枕着的枕头。

“后来他才告诉我,他就是枕着两个有水的矿泉水瓶睡着的,醒来的时候矿泉水都变成了冰,但是他居然还没有死掉。”Kitty本人会在这样的交流中感受到满足:“我觉得有人味儿的细节是让我一直坚持去采访、去提问的动力,尝试去问别人问不到或注意不到的点。正是这些脆弱而柔软的细节,让我觉得能够靠近到受访者的日常,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以及TA真实的生活。”

真诚至上的原则并非没有回报,Acher和Kitty经常会从读者那里,收获同样真挚的感动。2021年5月17日,WYN发起了一项名为的活动,邀请十位女生与编辑Kitty一起,举办一场和自己结婚的婚礼,并在婚礼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和自己结婚了》的活动宣传海报

带着“想到好创意就要抓住它并马上做出来”的心情,从产生办婚礼的想法到婚礼如期举行,Kitty和她的同事们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在这兵荒马乱的一周里,主编Blake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现场每个花束摆放的方向;四五位编辑同时出动,去接洽所能找到的最佳摄影师、花艺机构和现场乐队,与报名参加的准新娘们在工作时间之外的夜晚商议婚礼流程。

每一个婚礼的节点,包括为新娘戴上戒指的方式,都经过了编辑部激烈的讨论与缜密的安排:“我们最终希望由上一位新娘为下一位新娘佩戴,因为无论在现场也好,把视频拍出来也好,写文章也好,我们都在做传递这个动作,传递本身是很重要的,希望通过我们讲的故事,我们做的事情,可以鼓励到更多女生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去爱自己。”

即使已经过精心的彩排与设计,婚礼当天,还是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有的新娘临场扔掉了准备好的稿子,有的新娘最终的分享时间比原定计划超出十分钟,很多新娘都是第一次站在100多位到场宾客面前,分享自己过往的人生:外貌焦虑、原生家庭的痛楚、性别歧视……

“和自己结婚”活动现场

新娘正在分享自己的故事

最让Kitty感到意外的,还是现场的人们所展现出的反应:“大家都特别共情,都在很认真地听。其实大部分新娘讲的是很基础的成长经历,一些很小的事情,但你就会发现旁边坐着的人,很多人,他们可能眼泪都已经下意识地流出来了。”

10位新娘中,有一位是Kitty认识超过四年的朋友,但就是在婚礼现场,Kitty才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她还经历过这样的事,而我从来不知道。”这再次让Kitty认识到,把话筒递到女生嘴边这件事情,是如此重要。“在那个活动上你会发现大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真的是比平常所想象得还要多,隐藏得还要深。很多女生成长过程里面是没有‘被倾听’这种对待的,没有人去了解她或者关心她真正的想的东西是什么。”

“和自己结婚”活动现场

新娘将捧花抛向在座的来宾

婚礼结束后,Kitty站在门口,非常多的女生走上前来,亲昵地拥抱她,大部分都是她不认识的人,她们会主动地告诉她“你今天很棒”,“你有鼓励到我”,或者是“今天晚上这个活动很好”。

“那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那天所发生的全部,我会记很久。”Kitty 如是说。

在当前的视频时代,图文的力量似乎有所削弱。但对于Acher与kitty来说,文字的魅力并不会被视频等形式所剥夺。所有的媒体人与创作人,具备的最基础的特质就是对文字保有强烈的热情。即使当下视频抢占了主流赛道,但视频的创作依然需要脚本的撰写,视频内容依然需要文字作为脚注,这些都是文字发挥自身魅力的过程。

在Kitty看来,视频的形式让用户省去了“思考” 这个动作,同时也剥夺了用户对画面多元化想象的的感受力。而激发对多元画面想象的感受力,正是文字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文字的运用足够妥帖时,是可以让读者无法忽视其存在的。

喜欢倾诉,具有非常旺盛的表达欲是他们这么多年来始终对写作葆有热情的重要原因。通过文字对生活与场景的记录,是“满足”也是“创造”——满足了自身的倾诉欲与记录细节的享受感,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带动他人产生改变的“缺口”。

“当时我们在国际不打小孩日那天做了一个策划,请大家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被打的一个故事。有个女生在视频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因为小时候父亲的一些暴力行为,所以让她在长大后并没有坚持自己想做设计、学美术的初心。”

“后来她将我们做的这个活动策划发给了父亲,获得了与父亲的和解。而后她也在那一年重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件事深深触动了Kitty,她发现有时候自己的文字可以给别人带来一些正向的反馈,无论是巨大的改变与推动还是几秒钟的一个瞬间,都是让她继续写下去的意义。

对于一个公众号来说,逃不开的一个指标叫”10万+“。无论是WYN还是其他自媒体号,对数据的关注无可厚非,被当下数据所困亦是现实。随着短视频力量的崛起,公众号推文数据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但Acher表示,对数据的关注并不会影响WYN对内容的评判。

Kitty去年写了一篇名为的文章,讲述了一个民间救援组织通过微博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大数据的分析手段,对具有自杀倾向的留言者进行援助。

对她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报道与分享的故事。组织的创始人和相关救援人员在采访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发展历程的分享,在他看来都很有价值。但对于读者来说,这个主题相对而言会显得有些沉重,传播效果与数据不会特别好。

《未来可能有10万人,在微博评论区救人》

结尾处的标语

最终,她还是选择记录并传播,因为“那就是一个内容上具备意义的好故事”,哪怕最后现实的数据与结果的确如预想一般平淡,她也没有后悔过。于她而言,“值不值得分享这件事,还是得看内容本身。”

在Acher看来,10万+数据并不代表WYN每一次的内容创作与分享都是为了去追求10万人,而是他们的创作真的有影响到一群喜欢他们,并且认同他们价值观与创作这个选题的朋友们,“这个数字是代表着’影响’与’志同道合’,而不仅仅是数字。”

如今他们也在尝试新的平台、新的形式,从零开始学习新的知识。

“拓展B站视频板块时,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学习怎么去写脚本,怎么写分镜,怎么拍摄,用什么样的剪辑软件,起什么样的标题。如同学习一个新学科。”Acher说道。

不再是纯推文模式的WYN,会遇到新的困难,但这不代表他们在这个新学科上就不会取得好成绩。“说不定以后就会考得好,现在是争取把分数往上提的一个过程而已啦。”

*文中图片来自于WYN公众号相关推文

原标题:《「我要WhatYouNeed」编辑Acher & Kitty:近乎于坦诚的真诚就是我们的底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