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瓣评分9.4,“缓慢而无用”的出版故事为何如此动人

2022-03-03 07: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亢姿爽 出版人杂志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上周正式收官,这部以书为题材的纪录片延续了第一季娓娓道来的基调,记录了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有退休三十余年仍每日准时乘公交去南图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有还债十年也要闪光的“天才”漫画家赵佳;有隐身在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社恐”翻译马爱农;有执着于发现原创处女作的出版人涂涂;有游走于铁轨、工事与大雪边缘的东北作家班宇;也有为考证《海错图》在海鲜市场“历险”的张辰亮……这些爱书之人是作者、译者、编者亦或是图书的守护者,齐聚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中与观众相遇。

也正是因为真诚、温暖、缓慢地讲述,尽管第一季珠玉在前,第二季仍在豆瓣获得9.4的高分,b站播放量高达1763万次。在收官之季,《出版人》特邀《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罗颖鸾女士聊一聊台前幕后的故事。

《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 罗颖鸾

《出版人》:您和您的团队做书籍类记录片的初衷是什么?

罗颖鸾:我们是一个与书很有缘分的团队。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拍摄了纪录片《书迷》,策划这部纪录片的是叶深导演,他也是是带我入行的人。叶导以前很喜欢收藏二手书,当时想做一个跟这方面有关的纪录片,所以有了《书迷》。我们的团队在招人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招一些跟我们气味相投的人,所以大家对书都会一些兴趣——也包括我自己——我最初是想从事跟文字相关的一些工作,像记者编辑之类的,也没有想过会做纪录片,现在等于是用另外一种形式与图书发生一些关系。

纪录片《书迷》宣传海报

《出版人》:《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的拍摄对象是如何寻找的?

罗颖鸾:最先出镜的沈燮元老师是第一季的拍摄对象俞国林老师推荐的。当时俞老师跟我们说,96岁的沈老依然思维敏捷,走路爬楼梯都很利索,他每次去南京都要跟沈老喝两杯小酒。后来我们去见了沈老,发现他比我们想象中更好玩。

沈燮元 EP01《我们的图书馆》

久美是分集导演调研出来的。拍摄公益图书馆的时候考虑过“有为”图书馆,缘起是创始人把创办“有为”图书馆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叫作《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有为”在县城里,分集导演想找一个更偏远地区的乡村,在跟“有为”的志愿者聊天的过程中,志愿者给他推荐了一个网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乡村图书馆,他当时看到了草原上的“纳朗玛”图书馆,风景很美,跟久美师父聊了以后被打动了,所以更希望拍摄这个故事。

久美 EP01《我们的图书馆》

第二集漫画的两个分集导演都是漫画迷,其中一个以前自己也是画漫画的,所以这一集的人物主要是她俩定的。

第三集是译者主题,马爱农老师是哈利·波特的翻译,当时我们有一个执行制片人是哈迷,他说我们可以拍摄哈利·波特的译者,从大众传播的角度,马老师翻译的作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加上本身翻译的水准很高,就确定了下来。

马爱农 EP03 《词语摆渡人》

老一辈的翻译家我们选择了杨武能,当时也考虑过很多翻译家,像《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周克希、翻译过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译者荣如德,翻译了加缪等法国作家的译者柳鸣九等,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身体都不太好,所以不适合拍摄,挺遗憾的。后来我们就选了杨武能老师,他特别可爱,“走路就要听摇滚”。

杨武能 EP03 《词语摆渡人》

第三位译者是包慧怡老师,她是我关注很多年的一个豆瓣诗人,之前一直是读她写的诗,当时去杨师傅(行思文化创始人杨全强)那儿前采的时候顺便让他给我们推荐一些译者,刚好包老师跟他有一本合作的书《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他就推荐了包慧怡老师,他觉得她是国内非常好的诗歌译者。

第四集出版人中的老六其实从第一季的时候我们就找过他,直到这一季他才答应。杨师傅是有一次聚会很多出版圈里的编辑、作家齐声推荐的。没过几天刚好有个豆瓣友邻传了一张吴彦祖的照片,说长得像杨师傅,于是我就去搜了杨师傅的照片,发现年轻时杨师傅长得惊为天人。之后了解到他做了很多音乐艺术类的图书,叶深导演也收藏了很多,像詹姆斯·伍德、安吉拉·卡特的书,很多都是他出的,看过他的一些报道后,觉得他身上的气质我们都挺喜欢的,人很真诚。

年轻时的杨全强

之所以会找涂涂,是因为看过一篇报道,写他从北京搬到大理,做了一家出书最慢的公司,一年出一本书。我们觉得这个故事本身就适合拍成纪录片,他出的那些书刚好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常常有一种感觉——原来这些书都是他们做的啊。

第五集的作家其实我们考虑了很多人选,包括金宇澄老师。起初我们想做一个“地域写作”的概念,最后确定了东北作家班宇,诗人吕德安和专注乡土写作的非虚构写作者梁鸿,她一直在写梁庄,也很符合我们这个主题。

第六集比较特殊一些,这一集的主题是从纸上到路上,我们最后定的是重走西南联大的作者杨潇、探寻《诗经》中那些地点和风物最后拍摄了一些列艺术摄影作品的摄影师塔可和博物君张辰亮,博物君考证清代《海错图》然后写了《海错图笔记》,这有一个旅行写作的概念,他们都是从一本书出发,然后把路上的这些发现又写成另一本书。

《出版人》:在拍摄过程中最让您难忘的人物是哪个?

罗颖鸾:我自己跟拍的故事感受会更多一些。第一季图书馆中,拉姆这个故事拍摄的时候让我挺难受的,这个人物是没有预设的,是在拍摄过程中浮现出来的。她当时坐在那里,说自己很没用。我当时在旁边听到这句话其实非常难受,然后也有一些共鸣。

拉姆 EP01 《我们的图书馆》

小时候都会有一些这样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读的书到底有没有用,对她来说肯定是更难的,因为家里本身的条件不是特别好,然后藏族偏远一点的孩子普遍觉得读书很没用,还不如去打工赚钱,这个故事是印象比较深的。

还有就是沈燮元,每天就是跟他“斗智斗勇”,他也不懂纪录片,有时候要哄着他拍摄一些场景画面。跟拍沈老喝酒那次,他有点喝醉了,突然站起来大声吼了句“万里长城永不倒”。

沈燮元 EP01《我们的图书馆》

涂涂很温柔也很会讲故事,因为时长有限,片子里有很多内容没有放进去,比如他家里收藏了上千册的跟民间文化相关的书,他给我们读里面的一些民间的歌谣时,觉得很动人。其实除了《秋园》,他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像《聊斋汊子》是民间文学作家董均伦和江源夫妇花了一辈子时间在山东各地搜集到的一些民间故事的合集,他们因为忙于搜集这些故事对女儿也很少照顾。当时涂涂联系了他们的女儿想出版这本书,女儿说只要你们愿意出版,哪怕不给钱都行,因为她知道这是她父母的心愿,尽管家里条件没有那么好,还是一再跟涂涂说如果出版社太穷的话,没钱也可以。这本书之前出版过一次,但是没有再版,涂涂签下来时江源还活着,女儿怕这个消息会让她母亲太激动就一直没告诉她,后来也告诉了,但是这本书做了四年才出版,江源没等到就去世了。

《出版人》:在《出版人的日与夜》这一期中很多重要的转折点,除了杨师傅离开上河卓远,老六库房搬迁也实时地跟拍到了,一般一个人物的拍摄周期有多久?

罗颖鸾:老六的仓库搬迁是2020年的6月6日,是他的幸运数字。那时候第二季立项的流程还没走完,是抢拍的,也是第二季的第一次拍摄。因为老六是我们一直想拍的人物,刚好又遇上他库房搬迁的这个重要的节点,我们就觉得一定得拍,刚好就去南通拍了。

一个故事大概一周左右。外地的我们就会连着一起拍,但是如果在北京的,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或者有活动的时候都会去拍一下。杨师傅是长期跟拍了很久,老六可能虽然拍了7天,但是是穿插在1~2年之间的,我们会隔很久再去拍一次。我们一直跟分集导演说要跟拍摄对象保持密切的联系,不要错过比较重要的纪实,但是对拍摄者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不一定意识得到这是重要的、值得拍的。(苦笑)

《出版人》:您拍摄的这两季以来接触了大量的出版从业者,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哪些共性的特质?

罗颖鸾:他们普遍比较清苦,跟我们差不多(笑)。工资不会特别高,他们本身入这行可能对物质需求就没那么高,更满足于精神上得到一些快乐。

杨全强 EP04 《出版人的日与夜》

《出版人》:有没有哪些误解是您之前作为读者存在但在深入了解出版行业后改观的?

罗颖鸾:我之前对腰封有很深的误解,觉得很鸡肋,后来明白了腰封存在的意义,所以在第一季第一集里,有一个场景是朱岳和几个年轻编辑在讨论腰封,这是有意而为之的,希望借此引起观众对于腰封的讨论。所以我特意留下了那段对话,希望借朱岳之口,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腰封的意义。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 EP01 《书海编舟记》

另外,虽然之前也知道出版行业苦,但是不知道会有那么多鸡零狗碎的问题。后面关注了豆瓣上的一个账号“重版出不来”(现已注销),才发现有那么多细碎的小问题。通过杨师傅也会对出版有一些不一样的认识。比如他说现在很多出版社去搞房地产,靠投资地产维持出版社的生计。杨师傅自己出了很多冷门书,一直进展地不太顺利,他自己还是觉得一些文化产业是需要被“包养”的,需要来自政府或者企业的一些资金上的支持。

《出版人》:纪录片是怎么去挖掘这些人物的性格和特色的?

罗颖鸾:我们拍摄之前一方面是会去搜集大量他们的报道,看他们做过的书,有一个前采的过程,大致了解这个拍摄对象,对他本身的性格方面有一个认识。在拍摄之前会有一个拍摄大纲,列清楚大致要拍摄到哪些内容。但有一些情况是随机遇到的,比如杨师傅离开上河卓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后,根据素材我们会再重新写一版稿子,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稿子出来后我们会先剪辑一个版本,然后反复地去调试,不断地修改。

《出版人》:第二季相较上一季而言做了哪些改变与突破?反馈如何?是否有继续拍摄第三季的计划?

罗颖鸾:在风格上还是延续了第一季娓娓道来的、比较慢的调子。第一季的时长是30分钟,有些短,很多人都反馈说浅尝辄止。这一季我们就增加了时长,有几集超过了40分钟,更多地照顾到故事深度,每个人会挖掘更多面一些。这一季的评分出来以后我们还是挺开心的,因为比上一季又高了一些,说明我们这一季还是有进步的,其实播出之前我们都有些忐忑。第一季我们还是有一些遗憾,有几集的故事稍微有所欠缺,但这一季的水平相对平均,每一集的导演都很年轻,也都各自有不同的风格。

收到了一些拍摄对象的反馈,《秋园》的销量增加了,在排行榜上也上升了20多位,我们很开心也很愿意帮助他们多卖几本书。有机会还是希望继续拍第三季,目前播放量和口碑还不错,b站那边也是有意向,但是还没有具体聊。

《出版人》:您希望《但是还有书籍》能够创造怎样的价值?

罗颖鸾:还是希望纪录片里的这些人被更多人看到。我们拍摄的人物的身上是有一些共同的特质的,简单来说就是包慧怡引用毕肖普的那句话“忘我而无用的专注”,在现在这个一切都追求流量的很功利的社会中,他们身上那种缓慢的、无用的气质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希望大家能看到这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成功的路径和标准不是单一的,像顾晓军,他可能对物质要求很低,但精神非常满足,像编辑这个群体,他们的存在也是反功利的,拍摄出这些人是可以引人去反思的。也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打动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回自己曾经读书的愉悦感,重新拿起书本开始阅读。

包慧怡 EP03 《词语摆渡人》

END

原标题:《豆瓣评分9.4,播放1763万次,“缓慢而无用”的出版故事为何如此动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