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校长侯晓波:培养会讲中国故事的留学生

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刘芸
2017-05-23 20:08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过去一年中,美国大选、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接连发生,但留学人群并未过多受此影响——据中国青年报522日报道,《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日前发布,调研结果显示,在留学国家和地区的选择上,50%的学生倾向选择美国,英澳加紧随其后,德国、中国香港、新西兰和法国的占比较去年有小幅提升。

从事国际教育多年的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校长侯晓波对这些变化感受颇深。以该校为例,今年毕业的学生均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其中65%的学生选择美国方向。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地大学也深受学生青睐。

学校连续四年有学生被剑桥大学录取,我们开玩笑说,若干年后可以占领剑桥了。侯晓波日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而且都是系不一样的,有社会、历史、心理学、生物,文理兼有……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在留学方面都越来越理性,在乎学校、专业与学生个人的契合度。

侯校长也谈到了当下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低龄化对孩子成长不是很好。我看了很多案例,有好几个家长把孩子送到外面一年又回来的。国外的寄宿制很开放,很自由,孩子到了一个什么都是新鲜的、有刺激感的地方,不容易管住自己。

    

上海协和双语国际中学十周年晚会,侯晓波(女)和外籍校长主持晚会。

中外老师越来越“像”

2017年是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古北校区)成立十周年。近日,位于上海闵行区古北国际社区的校园内,一场简短的酒会结束后,数百名家长和学生一道进入礼堂参加十周年校庆晚会。

学校一中一“洋”两名校长站在上面致辞,“洋”校长用不大顺溜的中文讲“十年磨一剑”,中国籍校长侯晓波再用流利的英语翻译一遍,中间夹杂着底下学生和家长的掌声、笑声。

两名校长的配合很好地体现了该校“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这几个大字被放在了西式教学楼的外墙上。这是该校成立十年来孜孜追求的,也是办校过程中最难的一点。

“中国老师喜欢开窗、通风,但外国老师就是喜欢密闭、封闭。因为外国的通风设备做得特别好,冬天他们就觉得很奇怪,这么冷你还把窗户打开?”侯晓波称,这样“细微”的例子还有很多。“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需要对话、沟通,我们会组织中外员工的大活动,互相拉近关系。比如中秋节、端午节、中国新年、元宵节,都会搞一些大型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外籍家长、外籍学生一起参与,穿传统服装、学中国功夫。

最初这些努力也仅停留在表面。“比如说想跟外籍教师拉近关系,那大家就排在一个办公室里。”侯校长说,有些活动也是硬凑起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在改变。最大的是心理转变,比如说做很多事情,他们会倒过来想,考虑到原因。比如,老外是没有升旗仪式这个概念,但在中国学校里必须有。这些一开始他们不理解,但是做着做着,他们就会觉得中国的国歌、国旗,就是应该敬佩、敬仰的。”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成立十年来,“硬件在不断升级”,但变化最大的还是人。“教职员工做事的观念、标准来看,已经很难去区分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

侯晓波说,比如校庆活动,关于准备工作,中外委员会成员没有很大的争议,一个标准大概是怎样的,很快就会“过掉”。“以前碰到大型的活动,争执就会比较多。现在你会发现大家的融合度是很高的,观点越来越接近,标准越来越统一。”

“家长要学会放手”

在公立学校,很多家长习惯大事小事就打电话找班主任。“家长就觉得样样事情都要汇报给他,要替孩子做决定。”

对孩子在“协和”上学的家长,学校有一个规矩,即“有事发邮件联系年级组长沟通,尽量不与学科老师私下交流”。“这时老师会有一个判断,到底是需要家长,还是学生自己可以处理。” 侯校长告诉澎湃新闻。

比如课外活动,学生自己觉得重要那就可以选。“我们想还原学生们真实的兴趣,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烹饪、学烧西餐中餐,那你就选啊。但可能家长来选的话,就觉得是浪费时间在厨艺上,应该选竞赛、演讲类活动。”

侯校长认为这是在教育学生“自理能力”。“以后到国外去留学,没有人提醒你(做什么),很多东西自己主动去沟通,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很多家长来帮你做决定。”

学校的理念是中西文化融合,对孩子的要求是全面发展。“一般在公立学校,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刷题上。到了这个学校之后,我们希望是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多课后兴趣班,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希望孩子可以发挥想象力,不要那么中规中矩,有一点夸张,但又能看到功底。”

从思维上,我们希望学生讲究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无论在什么课上都希望他们发言,且不人云亦云。刚刚来(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会不适应,但是经过半年之后,这些都会发生改变。

培养的学术中文水准不能低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的教学楼及装修风格像极了美国电影中的“高中学校”,但让侯晓波津津乐道的还是“二楼的四块门板”。“那是我们的镇校之宝,真的是清朝的古董。还有我们的中国文化室,非常古典,专门给选修中国文化的孩子的。”

作为国际学校,除了必要的国际课程,该校一直在课程方面进行改革,从完全西化的课程,逐渐融入中国元素。留学生走出国门要用英文表达中国的故事,“语言是国外的,但内容是中国的。英文再好,没有内容基础,这就不行。实际上遇到很多家长也说起这样种情况,认为在国际学校就读难以培养孩子的中文水准。大环境小环境就是促进我们改革。

“我们推出了中西融合课程,把历史、地理、政治都融入进来了,其他就是经典著作,每个年级都会开一个‘书单’。不仅仅是中国的经典,古今中外都会涉及到。” 侯校长说,该校学生的中文课“完全用的是上海二期课改的教材”,这与大多数国际学校使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较简单的华文教材不同。“在教材选择上跟上海同步,又加了经典选读,我自认为我们学生的中文水准不低。”

“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有一些文化积淀,否则英文学得再好,当你走出国门时,人家就觉得作为中国人连最基本的文化认识都没有,被人瞧不起。”侯晓波打算在学校继续推行一次“小的改革”,即引进一批名校高材生,中文、英语俱佳,“让他们比较中西方关于同一部分内容的表达”,然后做一个“取舍”,再教给孩子。

“我既要保证内容,同时又要保证孩子的语言。如果过多的中文,即使他到了国外的舞台上面,一些专用的术语,他还是不会表达。我希望他用英文说中国的东西。那么这些术语我要现在教给他,所以要做这个对比。”侯校长希望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非常自信阳光、能讲中国故事的留学生”。

反对“留学低龄化”

从事国际教育多年,侯晓波也注意到了留学低龄化这一趋势。“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对孩子成长不是很好。我看了很多案例,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外面,结果一年又回来了。比如国外的寄宿制很开放,很自由,没有我们管的那么紧,他又到了一个什么都是新鲜的,有刺激感的一个地方,自己管不住自己的。”

侯晓波提到一个例子:一名家长将年龄不大的孩子送到美国留学,却发现孩子越来越喜欢武器和“暴力的东西”,并在网上买了很多允许买的武器。“他觉得这个绝对不行,过了一年就给送回来。”

侯晓波认为,国外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自控力。“但‘低龄化’不能说没有一个成功的,我看到的唯一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妈妈跟着出国陪读。”

侯晓波认为,国内的国际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给“准留学生”们能考取国外学校的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不同的文化及陌生的环境。“因为十年校庆的缘故,我们搞了校友见面会,校友也讲了很多的东西,我听了听,实际上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学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都有一个通病:孤独。”

“国内毕竟有家庭、朋友,而且同文化、同根,而在国外,你英文再好但你没有朋友,或者有但比较远,可能不在同一个城市,没有那么多沟通。我听到的每一个校友演讲,都会有这种问题,但因为做了相关能力的培养,过了一年基本上就克服了。”

据中国青年报5月22日报道,《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日前发布,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及家长在留学学校选择上不再“盲目”,越来越注重学校、专业与学生特质的契合度。侯晓波对此深有感触:美国有很好的文理学院,学校小,大多只有3000多个学生,但在学术上都是很精的、很专的,甚至一对一教学的都有。

“这实际上比很多规模较大的、有名气的大学要好,最近两年大家越来越理性,选择文理学院,特别是美国方向的,越来越多。”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