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引导资本瞄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
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澎湃新闻记者从齐鲁制药获悉,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今年向全国两会提出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关于大力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发展的建议。
李燕认为,中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产品结构升级任务紧迫,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质量创新成果少,仍处于追随、追赶美国等先进国家的阶段。
对于如何推动我国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李燕提出,药从制度、政策、组织等层面着手,其中一个是给资本设好“红绿灯”,引导资本瞄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
李燕提出,建议给资本设好“红绿灯”,配好刹车再上路,引导资本汇聚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更多地支持源头创新,避免一味追逐利润的短期行为,回归创新研发本质,帮助中国药物创新研发的可持续发展。
李燕表示,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进入新药研发领域,创新研发逐渐进入无序竞争状态,尤其创新药临床试验深陷同质化内卷,创新研发出现“拔苗式”助长。资本的本质是逐利,而药物研发典型的特点是周期长,两者之间的矛盾,将会遏制或者扼杀真正的创新研发,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药物研发的良性发展。
除了重视引导资本,李燕表示,要从国家层面强化产业规划系统性、整体性、衔接性,统筹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医药产业竞争。
李燕建议,设立国家药品政策委员会(或部级联席会议),统筹药品政策制定出台、审核把关,确保各部门相关政策之间的有机统一,相互衔接,步调一致,相向而行,避免政策不“兼容”,确保医药相关政策的连续性、落地执行性,支撑产业健康发展,市场有序竞争。
她认为,具体操作层面关键一环是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支持民营支柱医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投入,联合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国家队’组成成员,参与国际医药产业的竞争。”
数据显示,我国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比例为10%-5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倡导校企合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早日产业化。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一是校企合作项目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高校与企业对项目的估值很难达成一致,定价太低,校方担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定价太高,企业承担风险过大。二是高校、科研院所对市场敏感度不高,存在专利重复申请、壁垒不高、以转化为导向的能力弱等突出问题。
对此,李燕认为,进一步优化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助力原始创新。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要放宽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对于早期研发项目适当松绑,鼓励和支持高校教授与企业快速合作,帮助早期研发成果尽早产业化,既推动企业、高校双赢,也避免国家前期投入高校的资金浪费,助推科技强国建设。与此同时,宜试点适当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至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团队负责人对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见有发言权、参与权,打破项目合作决定权只在高校成果转化处的现状。项目合作后,学校主要实行监督管理职能。对于最终实现的科技成果转让收益,研发团队所得比例建议不低于70%,从而有效调动科研团队的研发积极性。
李燕还提到,要推广北京、上海等地院校改革先进做法,对具有突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显著行业技术服务能力的高校院所,可申请为“新型科研院所”,允许院所内研究人员兼职创业、鼓励科技人员有序流动,实施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吸引更多的研发人才聚集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推动基础研究产业化、市场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