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假如感染HIV,身体最先会发生什么?
原创 腾讯医典
直到如今,艾滋病依然是一种被充满了误解的疾病。
误解背后,是不了解。
今天,我们写了HIV和艾滋病的50个核心事实,希望每个人都知道。
一、蚊子叮咬
能传播超过10种疾病,但不会传播艾滋
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全名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1. 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虽不直接导致死亡,但能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或者发生恶性肿瘤,最终走向死亡。
2. 一个人感染了HIV不一定马上发病,发病之后,才能说这个人患上了艾滋病。
HIV感染者会依次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潜伏期)、发病早期、终末期,其体液(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等)含有大量的HIV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3. 目前的医疗水平,艾滋病只能被控制,不能被治愈。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彻底治愈的药物,但通过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播风险,延缓发病,显著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实现终生有效控制病情。
4. 艾滋病病死率高,但是可预防。
要避免不安全性行为。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性行为(尤其不安全性行为,如不加保护的性行为、吸毒后性行为等)是主要传播途径。
避免非法采血或吸毒者共用针头等。
避免去非正规机构拔牙、纹身、纹眉、穿耳洞等,也有传播风险。
5. 蚊子叮咬能传播疟疾等数十种疾病,但它并不会传播艾滋病。
HIV不能在蚊子体内生存,并且蚊子的口器是单向结构,不会吐出HIV病毒。但非法采血或吸毒者共用针头,是很容易传播艾滋病病毒的!
6.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马桶和泳池……和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这些接触不会被感染!
他们是病人,不是罪人。
二、世界上第一例
艾滋病患者怎么来的?
7.目前的研究显示,艾滋病可能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了5例艾滋病患者的病例报告[2],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3]。
不久,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0年发布的权威数据,目前全球艾滋病携带者约有3770万人,2020年新增感染者约150万人,新增死亡病例68万人。
1981年以来,全球艾滋病感染者累计7930万人,死亡病例累计3630万人[4]。
8.1985年,我国第一次报道了艾滋病病例。
当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阿根廷男子因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首次报道艾滋病病例[5]。
(中国大陆首例艾滋病病例)
9.男同性恋群体是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群体,失学青少年和老年男性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越来越高[6],我国每4分钟新发现1例感染艾滋病[6]。
千万别等灾难发生了,才知道艾滋病离我们很近。
三、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
身体会经历什么?
艾滋病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走的,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
HIV感染者会依次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潜伏期)、发病早期、终末期。
急性感染期:
10. 约50%的感染者有症状,主要是发烧;约50%的感染者没有任何感觉。
并不是每个HIV感染者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大约50%的感染者,在病毒进入人体后2~4周左右,会出现急性期表现。
症状以发热为主,还可能有皮疹、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咽喉痛、头痛、肌肉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
11. 即便不做任何处理,1~3周左右也能自己好。
急性期症状具有自限性,通常不需要任何处理,持续1~3周左右即可自行减退并消失。
12. 如果发生过艾滋病高危接触,只有进行HIV特异性检测,才能够确定机体是否被病毒感染。
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
13. HIV检测存在“窗口期”。
也就是感染了但是检测不出来,这个时候也有传染性,即从感染HIV病毒到机体产生HIV抗体,再到血清检测HIV抗体阳性,中间一般需要间隔2周~3个月左右。
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14. 人体感染艾滋病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到艾滋病期。
艾滋病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15.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一般无任何临床表现,但其体液,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所以也被称为艾滋病毒“携带者”。
16. 潜伏期的感染者虽没有任何症状,但可通过检测其体液中的HIV病毒和HIV抗体,来进行鉴别。
发病早期:
17. 一般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会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全身其他部位2处或2处以上淋巴肿大。
艾滋病终末期:
18. 这个阶段的感染者,其免疫系统被侵蚀到几近崩溃。即便是一些普通的疾病,例如肺炎、肠炎等,可能都会要了艾滋病患者的命。
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可能伴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如条件致病菌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像一个恶魔,把患者拖入一个漫长的血战中。
四、艾滋病病毒
“很小很脆弱”
科学家们研究HIV已经有40多年了。HIV在世界各地传播,不断地发生变异。
下面几个事实,建议你了解:
19. 目前世界范围内(包括我国)主要流行HIV-1型。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分为1型和2型。
20. HIV很小很脆弱。
HIV很小,在普通的显微镜下都看不见,并且病毒变异很快,使得研制预防性疫苗非常困难。HIV很脆弱,离开人体后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
21. 高温、干燥,或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
22.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HIV在人体内可以“疯狂”复制。
HIV最主要的攻击目标是CD4+T淋巴细胞, HIV感染者若不治疗的话,CD4+T淋巴细胞数会不断减少,持续2~20年不等(潜伏期),最终CD4+T淋巴细胞数会下降到临界值以下。
五、艾滋病治疗的关键:
坚持每天吃药
传统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其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不被摧毁,使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
23. 全球共有6大类、近30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包括复合制剂)获批上市。
24. 目前治疗艾滋病,用“鸡尾酒疗法”。
这是因为,HIV非常狡猾,它会不断地变异,每次复制时都会犯错误,就像打字出了错一样,没有纠错机制。
HIV复制很快,每天都可以产生上亿甚至上千亿的新病毒,这为治疗艾滋病带来了困难。如果只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很容易诱发HIV变异,产生耐药性。
1996年,美籍华人何大一教授提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也叫“鸡尾酒疗法”,患者同时服用3~4种药物治疗,体内HIV病毒载量可下降至无法探测的水平,且实现长期缓解[7]。
25. “鸡尾酒疗法” 不能彻底清除HIV,却大大提高了艾滋病的治疗效果,有效地延缓HIV感染者的发病时间,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命。
缺点是:需长期服药、有副作用;价格昂贵;易产生耐药性;免疫重建困难。
中和抗体疗法:
26.该抗体对猕猴的保护率可达100%,有望开发成防治艾滋病的新药。
2017年9月20日,《科学》杂志在线刊登了一项创新研究,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艾滋病广谱中和抗体,可对抗至少200种艾滋病病毒突变株。
更主要的是,该抗体对猕猴的保护率可达100%,有望开发成防治艾滋病的新药[8]广谱中和抗体正从艾滋病防治研究的配角,变成艾滋病防治的新希望。
新型细胞免疫疗法:
27. 能抑制或清除HIV,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几种新型的细胞免疫疗法,基本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人为地改造人体的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再回输到艾滋病患者体内,实现抑制或清除HIV感染细胞的治疗目的[9]。
我们期待临床试验的结果。
总的来说,坚持每日服药的依从性,目前是治疗有效的关键[10]。已经有许多长效抗艾滋病毒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我们期待未来。
六、艾滋病不能被治愈,
只能被“功能性治愈”
28. 全球仅有2名艾滋病患者被治愈,但在其他艾滋病患者身上,没有重现这样的奇迹。
艾滋病被发现40年以来,全球仅2位患者确认治愈,即均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
因为居住在柏林,所以被称为“柏林病人”,其实全球首例治愈了艾滋病的患者,是来自美国的蒂莫西·布朗。
他先后得了艾滋病和白血病,并在2007年2月接受了骨髓移植。结果,骨髓移植不仅治好了他的白血病,HIV病毒也被清除了!
这是因为捐献者骨髓细胞带有一种特殊的基因突变,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这种基因突变只存在于少数北欧人体内。
另一名居住在伦敦的英国男子亚当·卡斯蒂勒霍,2016年5月接受骨髓移植,不仅治愈了癌症(霍奇金淋巴瘤),也在停用抗艾药物后的18个月内,未在其体内检测到艾滋病毒[11]。
这两位患者非常的幸运,创造了医学奇迹。然而,骨髓移植是有较高风险的,所以在其他艾滋病患者身上,至今没有重现奇迹。
29.艾滋病不能被彻底治愈,但我们能实现“功能性治愈”。
也就是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即便不接受治疗,用常规方法也难以在患儿血液中检测出病毒。
尽管在这些人的血液中仍然还残留少量的艾滋病毒,但是他们的身体已经可以在不服药的情况下自行对付这种低水平的病毒了。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之为“功能性治愈”。
有一部分艾滋病人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后,能够达到病毒长期抑制。CD4+T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免疫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2]。
30. 被HIV感染后,越早进行准确的抗病毒治疗,实现“功能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13]。
31. 功能性治愈不是真正的完全治愈了,还是有可能反弹。
尽管血液中检测不到艾滋病毒,但是在一些免疫细胞里面还是有艾滋病毒存在的。
如果这个时候停用抗艾滋病毒的药物,还是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体内“沉寂”的艾滋病毒重新被激活,导致病情反弹。
七、艾滋病的预防:
避孕套!避孕套!避孕套!
32. 避孕套!避孕套!避孕套!
30年来,避孕套成功保护了1.17亿人免受HIV感染。
目前没有艾滋病疫苗获准上市,主要原因是,这些候选疫苗不能快速有效诱导机体产生广谱中和抗体,以应对变化莫测的艾滋病病毒突变株的攻击。
33. 没有感染HIV、但长期面临感染风险的人,可以进行暴露前预防(PrEP)。
暴露前预防,即PrEP,是让没有感染HIV病毒但处于高感染风险的人群,通过长期服用抗HIV药物来预防感染,最终减少HIV感染的发生。
34. 暴露前预防(PrEP)不适用已经感染HIV的人。
PrEP一般只联合使用2种抗HIV病毒药物,不同于治疗艾滋病患者时联合使用的3种或3种以上抗HIV病毒药物。
35. 推荐使用PrEP的人群包括:伴侣是HIV阳性、或伴侣有较高的感染风险等,以及静脉注射毒品的群体。
36. 我国已经有相应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
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全球首个PrEP药物,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片。
临床试验显示,每天服用,可降低90%以上的HIV感染风险。
2020年12月26日,这个药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暴露前预防(PrEP),降低成人和青少年(体重≥35kg)通过高风险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
用药方法为每天服用1粒,并结合安全的性行为措施。
37. 暴露后预防(PEP)
当一个HIV阴性的人,经过了一次高感染风险的事件后(比如与HIV感染者发生了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使用药物来防止感染HIV。
38. PEP的用药目的是预防并非治疗。
PEP用药的原理是,在HIV高感染风险时间发生后,进入人体的HIV病毒数量非常少,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实现在感染早期将HIV病毒彻底杀灭。
PEP服用的药物,与艾滋病的治疗用药类似,一般是3种或3种以上的抗HIV病毒药物。
39. 暴露后预防(PEP)用药越快越好,目前认为PEP有效的窗口仅为高风险暴露事件后的72小时。
40.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无数人在努力。
南非是每年新增HIV感染人数最多的地区,自2003年起,全球大部分的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都在南非进行。
到目前为止,南非已经进行了21项临床试验,研究了7种病毒载体、3种DNA质粒、4种包膜蛋白、5种佐剂和3种单克隆抗体[14]。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有的对部分艾滋病毒变异毒株有效,有的几乎无效。
2021年12月7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艾滋病疫苗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HIV长效衣壳抑制剂,注射1次就能在未来的24周内降低97%的HIV感染风险,并在小鼠、恒河猴等动物模型上得到了验证[15]。
八、普通人收好的预防艾滋病
10条实用锦囊!
我们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包括:
41. 避免高危性行为;
42.使用安全套,是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43. 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具;
44. 避免不正规的注射与输血;
45. 避免非正规机构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操作,如拔牙、纹身、扎耳洞、修脚等;
46.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47. 避免破损的皮肤或伤口,直接与他人的血液、精液、乳汁接触;
48. 产妇孕检发现HIV感染,及时做好母婴阻断,生产前给予抗病毒药物;
49. 暴露后预防。一旦发生HIV暴露,立即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4小时内、最好在2小时内)应用HIV阻断药进行阻断。即使超过24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
50. 早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控艾滋病的关键!
仅凭身体有无症状和体征,不能判断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必须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才能确定。
我国几乎所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能提供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服务,并且是严格保密的。
艾滋病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没错
就是屏幕前的每一个你
审稿专家:
蒋卫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韩焕钦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End inequalities. End AIDS. End pandemics. The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
https://www.unaids.org/en/2021-world-aids-day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Persistent,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 among homosexual mal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1982 May 21;31(19):249-51.
[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Update on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United Stat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1982 Sep 31 (37): 507–08, 513–14.
[4]The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 Global HIV & AIDS statistics — Fact sheet. 2021.
http://www.unaids.org/sites/default/files/media_asset/UNAIDS_FactSheet_en.pdf
[5]洪韵琳, 周德江, 整理. 临床病理讨论第 96例——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 中华内科杂志, 1986, 25: 436.
[6]Na He.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HIV/AIDS in China. China CDC Weekly. 2021, 3(48): 1022-1030.
[7]Viviana Simon, David Ho. HIV-1 dynamics in vivo: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Nat Rev Microbiol. 2003 Dec;1(3):181-90.doi: 10.1038/nrmicro772.
[8]Ling Xu, Amarendra Pegu, et al. Trispecific broadly neutralizing HIV antibodies mediate potent SHIV protection in macaques. Science. 2017 Oct 6;358(6359):85-90.doi: 10.1126/science.aan8630.
[9]Wenli Mu, Mayra A Carrillo, Scott G Kitchen. Engineering CAR T Cells to Target the HIV Reservoir.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0 Aug 13;10:410.
doi: 10.3389/fcimb.2020.00410.
[10]Roy M Gulick, Charles Flexner. Long-Acting HIV Drugs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nnu Rev Med. 2019 Jan 27;70:137-150.doi: 10.1146/annurev-med-041217-013717.
[11]Davis, Nicola. Second person ever to be cleared of HIV reveals identity. The Guardian. March 8, 20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0/mar/09/second-person-cleared-hiv-adam-castillejo-reveals-identity
[12]Alberto Mateo-Urdiales, Samuel Johnson, et al. Rapid initiation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9 Jun 17;6(6):CD012962.
doi: 0.1002/14651858.CD012962.pub2.
[13]Miguel García-Deltoro. Rapid Initiation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fter HIV Diagnosis. AIDS Rev. 2019;21(2):55-64.doi: 10.24875/AIDSRev.M19000027.
[14]Fatima Laher, Linda-Gail Bekker, et al. Review of preventative HIV vaccine clinical trials in South Africa. Archives of Virology. 2020 Nov;165(11):2439-2452.
doi: 10.1007/s00705-020-04777-2.
[15]Samuel Vidal, Elena Bekerman, et al. Long Acting Capsid Inhibitor Protects Macaques From Repeat SHIV Challenges. Nature. 2021 Dec 7.doi: 10.1038/s41586-021-04279-4.
作者:罗天明、张小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