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是什么让我放弃减肥,心甘情愿享受卡路里?
原创 林泓毅 风味星球
“哥,年糕无论如何留十几根给我,就想这口了”,电话那头因为疫情留在外地的表叔语气里带着一些急切和无奈。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
连续两年没回家过年,老家的味道就和老家的妻儿父母一样让人牵挂,这种急切存在于大多数在外挥汗的普通人。
但现在,年都过完了,还有多少家能和过去一样余下年糕守着节气吃?据说表叔打了十几个电话,到老林这才放下心。
对于宁波台州这边长大的人来说,没有年糕的新年,总归是不完整和缺少过年气氛的。
过年的气氛组可不止春联和灯笼,还有年糕!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
过年期间,孩子间得瑟的是谁的进口零食贵奇香,而对于大人们来说,比谁家年糕好,谁家年糕做的多,就是冬日里每一个大晴天早上必要的交流项目。
来客人了,一碗满满当当的汤年糕,热气腾腾的显示着主人家的大气;出门一碗汤年糕,吃完了走多远玩都不饿,也少了孩子在家偷吃零食的欲望。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返程的时候,父母的爱和牵挂就是车后备箱那一麻袋一麻袋的年糕。总之,新年期间,一切向年糕看齐,无年糕不新年!
在台州,年糕就是新年仪式感的开始。
老家做年糕,从冬至前一周开始准备。当年新收的粳米,粘性和含水量适中,无虫无霉,做出来的年糕嚼劲足,香头正。
也有人加小比例的糯米改善口感,但对老台州人来说,不掺糯米的年糕可是说明了咱牙口好正年轻,这口气要争的。
硬米所出的年糕嚼劲十足,很香
*微博@一直傲娇的兔子精
天气渐冷,淘米显得异常的辛苦。这时的父母,就由着孩子玩闹,小手深入水里冻得通红,但是来回摆弄也把杂质都浮了上来,可比大人自己洗来得细致。冲洗几次,泡米的就是清水,此后小孩再玩,就少不了一顿教训。
米泡了几天,吸饱水分,轻轻一撮就能碾成面,用竹筐沥干多余的水,推着车就往加工点送。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年糕加工点是临时搭的班子,几个村子驻一个,由几个专业的老师傅把握技术,剩下的人大多是周围有闲的人,到底这还是使力气的活。
插筷标记,称重磨粉,团粉下盐,看桶蒸粉,最后倒入压缩整形的机器。队伍排着七八十人,每一个环节都要牢牢咬着干,谁先谁后都有规矩,谁家人手不够,看到也要搭把手。
看桶蒸粉是制作年糕的一项重要工序
*《早餐中国》第三季
我小时候是最喜欢这种大场面的,内燃机轰轰的扯着皮带轮,蒸米粉的锅炉的透着热气一直顶到三四楼,小孩来来回回的在人群里面跑。
不来回跑的小孩可就是跟在大人身边捣乱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只要嘴够甜,阿姨奶奶的勤着叫,那谁家的糕下来,总能轮到一个糕头蘸红糖吃吃。
年糕还透着热乎气,暖手又暖胃,微微化开的红糖从四周往下流,咬一口带糖的年糕细嚼还有淡淡的咸味,越嚼越香,甭管平时胃口如何,这会吃的都横。
食物匮乏的年代,做一次年糕要一家人实实在在的努力一年,省一斤粮就是一根糕,家里平时都是拘着吃,就是等着这一出。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
满满当当的两个竹筐,由家里的男人哼着小调挑过一家家的门口,后面七八个小孩蹦蹦跳跳的跟着,这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炫富了。
吃年糕的花头,一整个过年都不厌。
刚做得的年糕,可不急着吃。此时的年糕还有水分,质地还不够扎实,通风晾干四五天,糕表面满满的收紧,两头微微开裂,表面出现如羊脂玉一样的光泽,这时候的年糕,正好下水。
当年糕呈现出入羊脂玉般的色泽,便可下水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这里的下水和前面的晾干来得并不矛盾,前者为了让糕团收紧,否则表面黏糊的糕团下水就要化开,而后面下水则是为了控制软硬防止开裂。
*B站@JxParu
过了冬的水凉,老人们觉得此时水里的细菌都被冻死,最适合浸泡年糕,用清水隔绝了杂菌,年糕才能藏得长久。
过年期间,别管什么时候,多重要的客来,一碗多料豪华的汤年糕,绝对人人满意。
一把鲜活的小白虾,半颗受了冻的白菜,冬至前晾晒的鱿鱼干、鳗鱼干、带鱼干、腊肠,似乎年前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配合年糕出场。
就连梭子蟹,都要搭配年糕出场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细致一点的人家还会搭配上本地的海鲜,白蟹、皮皮虾、蛤蜊...一切能提鲜的都可以下到汤里。
一切提鲜的食材都可以加到年糕汤里
*浙江发布
多年以前,我还吃过一次蛎嫩(鸡肠海葵)汤年糕,鲜美至极,在这碗汤年糕面前沙蒜豆面都显得逊色,但如今赶海人少了,想吃到实在不容易。
年糕的另一种形式的出场,可能就显得更加低调一点。本地的高档餐厅,都会做一道鲳鱼/黄鱼烧年糕,这道菜最早也是乡下人家的吃法,烧好的汤里下点主食,免得多做其他菜。
在这道菜里,年糕比鲳鱼更大的吸引力
*微博@鹿喜Cherlan
现在的鲳鱼烧年糕,高汤厚,鲜味足,年糕焖的久,味道比以前要好的多,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吃鱼没兴趣,吃糕一门灵,一上桌筷子就奔着年糕去。
但是水浸年糕的最佳赏味期只有短短两个月,农历二月以后,天气渐热,年糕开始发酸,整个房间里都是一股粮食酸腐的气味。
此时能拿捏住这股味道的,只有每家精明的女人。年糕蒸熟,酸气下降,混入大量的糯米粉,进一步淡化味道,然后和面擀饼烙熟,和吃食饼筒一样卷上料,又香又韧。
台州人爱吃一种用年糕做的小吃当早餐
*《早餐中国》第三季
年糕粘合米粉,又改变糯米粉的粘性,这种利用边角料的做法,一度风靡温岭,在方城路和虎山路一带,还有不少老早餐店做这个。
年糕是70、80年代出生的台州人记忆力年味的组成部分。
对于老林这代人而言,他们小时候过年节,远不像我们现在这么丰富多样。
十几岁大都下工厂,或是背井离乡去做点小生意,在家的机会少之又少,过年回家过得也紧巴,年糕下来得放在外屋,让人觉得自个家粮食富足,每天吃多少母亲都要算着,所以天天吃年糕的日子,可是享福了。
家门口有年糕摆着,是粮食富足的象征
*宁波糯米丸子
春节期间,当胃口已经被大鱼大肉吊起来虐打了好几顿,嘴已经到了“油盐不进”的地步。
这时候哪怕就是一碗肉丝白菜汤年糕,或是咸齑汤年糕,那不同寻常的鲜美劲,蹲在门槛上大口扒拉,吃得稀里哗啦的,再等后背微微散开湿汗,舒坦。
喝一口年糕汤,便是喝下了大大的满足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现在春节已经结束,家里浸年糕的大缸已经快见底了,老林盘算完给表叔的年糕,就要把剩下的收起来放冰箱,留着二月二或是端午吃。
家里的亲戚大多已经忘了过去的传统,但老林还是希望守着老规矩,“好习俗,就要继承!你们年轻人经常说现在过节没感觉,可不是嘛,天天拿着手机躲房间笑得咯咯咯。”这是他常说的。
当大量传统节日被注入了商业气,粽子月饼青团一步登天坐上了网红车,传统的老味道和老规矩已经慢慢被移出了生活,留给人回味的东西越来越少。
如今手工制作青团的人家不多了,大多吃的都是精心包装过的礼盒装
*微博@JoFollaBakery
当我们看着老纪录片感慨曾经的春晚,过去的庙会和一家人的年夜饭时,其实也是在反思生活为何缺少了仪式感?
而这种仪式感其实也来自于节日习俗的繁琐,忙碌过后的满足,才真叫人幸福。现在方便快捷的生活,留给我们忙碌和回味的东西越来越少,老家的做年糕、晒鱼干和老味道,是我这代人还能接触到的。
但随着一代人的谢幕,这些东西会不会也埋入黄土,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林泓毅
排版:风味君
头图:微博@黄晴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请联络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是什么让我放弃减肥,心甘情愿享受卡路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