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生物多样性日|报告称禾花雀30年不到被人吃成“濒危”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实习生 李佩珊
2017-05-22 22:1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黄胸鹀。  视觉中国 资料图

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

当日发布的《中国自然观察报告2016》认为,大熊猫以及其同区域的金丝猴等物种保护情况较好,但不少迁徙鸟类却因为栖息地受威胁、被大量捕食等原因每况愈下。黄胸鹀(俗称禾花雀,鹀读wú)在短短二十几年里,已被人们从“无危”吃到“濒危”。

该报告由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报告根据14788篇文献,评估了2000年-2015年间1085个濒危物种的保护状况,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名录》中的全部物种,以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list)中所有受威胁的中国物种。

《报告》指出,大熊猫作为我国投入资源最多的旗舰物种,种群稳中有增,在IUCN红色名录中,大熊猫的评级从“濒危”下调到了“易危”。

此外,和大熊猫同区域分布的小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然而,《报告》所列出的总共102个保护情况有好转的物种中,大多是珙桐、苏铁、藏野驴这类野生群体本来就大、受威胁程度不严重的物种。

报告也指出了一些保护状况非常差的物种。

野马、白鲟和白鱀豚已被认为野外灭绝,只是还没来得及从保护动物名录里除名;黄胸鹀在短短二十几年里,已被人们从“无危”吃到“濒危”。

《报告》介绍,濒危物种的自然分布中格外集中的地方叫“热点”,但目前“热点”被保护区覆盖的比例只有3.15%,其中,环渤海黄海地区只有1%左右。

“这个地区人口密集,残存的自然生境面积小而破碎,区域内有很多重要的滩涂、潮间带等,几乎都被濒危物种(主要是迁徙鸟类)利用为栖息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虽然寸土寸金,仍值得为鸟儿留出一些喘息的空间”。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