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都南京:城市现代化最初是什么模样?

2022-03-03 10: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薛冰

【编者按】众所周知,古都南京的历史漫长而宏伟,作为帝王生活之所,是六朝古都也是十代都会,是悲情城市也是和谐之都,它承载了辉煌与磨难,其前世与今生、内涵与外延也是说不尽、道不完。

而著名学者、作家薛冰新作《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以上、下两编记录下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古到今的历程 ,收入历代地图50幅、文物图20幅、古画45幅、老照片60幅、现当代摄影家新作40幅,从远古时期的北阴阳营文化到21世纪的“和谐南京”,打通时间的脉络,全景展现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该套作品也是为中国首部城市史。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书中有关清代南京在城市现代化的最初实践的精彩部分:回到晚清最后五十年,南京城在经历太平天国浩劫后,是如何顺应时势,涅槃重生,迎来现代城市建设新开端的?

《南京城市史》,薛冰 著,后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2月

清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五,清军收复南京城。此后,清政府陆续开始城建恢复工作。官方在原址重建各级官署、学府,而且当年即在铁作坊原太平天国慕王府设金陵书局,开始刊行经史典籍,后迁至朝天宫冶山飞霞阁。同治四年(1865年)江宁府署建成,重筑驻防城,恢复钟山书院、凤池书院,建金陵织造局于珠宝廊。五年朝天宫新江宁府学落成,龙蟠里惜阴书院恢复。六年布政使司署建成。七年杨仁山与友人在北极阁创立金陵刻经处,以刻印、流通经典为基础,进而兼及佛教义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八年江安督粮道署建成,上元、江宁两县学在旧址重建,尊经书院恢复,武庙竣工。九年江南盐法道署、上元县署、江宁县署建成。九年起重建两江总督署,至十一年(1872年)建成,同年江宁将军署、江宁织造署建成。十二年(1873年)修葺明孝陵。

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种种积极措施,促进民间经济活动的恢复和社会生活的正常化。

首先是抢修贡院,收复南京当年的冬天即恢复江南乡试,约两万士子来南京应考,不但安定天下人心,使读书人看到前途与希望,也为南京的服务行业带来了大好商机。曾国藩亲自主持重开上新河木市,以保证供应城市重建所需木料。次年设江宁府属七县招垦局,招垦无主荒田,恢复农业生产,以保证城市的粮食供给。又填平太平军在城内外所挖壕沟,修补城墙,连年多次疏浚秦淮河及城内各水道,重建要道桥梁,修筑南北道路,疏通各街道水沟。光绪三年(1877年)并以工代赈,疏浚玄武湖,修筑沿湖堤坝。光绪十五年(1889年) 在鼓楼东北建大钟亭。光绪十六年(1890年)铺水西门大街石路,并设下水道。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仓巷大街铺砖,南京首家客运马车修造行贤泰公司在成贤街与保泰街之间成立,后在糖坊桥、浮桥、延龄巷、丹凤街和丰富巷等处也出现了新修造行。到清末南京已有马车行十八家,有四十余辆马车可为乘客提供服务。光绪十八年(1892年),南京重修城墙,并为十三城门重建城楼。

战乱期间的逃亡人口陆续回归故里,重建家园。据统计,战乱前南京人口曾达到九十万,战乱平息安定后,也仅有二十七万人。城内民居建筑虽然多遭兵火之劫,所幸空间格局未变,街巷尺度都还有迹可寻。居民沿街或沿河重建居宅,数年之间,就大致恢复了战前的城市肌理和街区面貌,道路也多沿用过去的名称。但此前的坊、厢编制已无法查考,遂改编为保甲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据《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太平天国乱后,“图牒散佚,乡制仅存,坊厢诸名,浸就湮没。今之甲,古之坊也”。城内依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划为四区,可视为现代城市分区的滥觞。区内分片列甲,东北十八甲,西北二十九甲,东南二十六甲,西南四十九甲。但居民区北界实际只到今广州路、珠江路一线,再往北人烟明显稀少,东界只到竺桥至大 中桥即今龙蟠中路一线,不进入驻防城。驻防城内不列甲,城外通济门厢不列甲,聚宝门厢九甲,三山门厢七甲,石城门厢不列甲,仪凤门厢八甲。由此大略可知城市居民的分布,仍然保持了战前南密北疏、西密东疏的格局。

记述晚清南京城市面貌的文献,《同治上江两县志》以外,最重要的当数方志学家陈作霖所著《运渎桥道小志》《凤麓小志》《东城志略》 及其子陈诒绂所著《钟南淮北区域志》《石城山志》,不但文字记载较为准确,而且配有地图。这五种书所记述的范围拼合起来,几乎就是南京老城区的全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法国人盖拉蒂绘制出了南京最早的坐标地图《江宁府城图》,准确地标示出南京城郭、山川、道路和建筑位置,为今人了解清末南京城市面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依据。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城市建筑与人口分布,主要仍集中在南唐宫城以南的范畴内。鼓楼以西、以北人烟稀少。而城内建筑依河、依路而建的格局,也相当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同治、光绪年间,先后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曾国荃、张之洞、 端方等,都是洋务运动的骨干,使南京在引进新兴工业、实施新式教育、建设新型城市等方面,都能得风气之先,所以这一次大劫难后的大恢复,不再是简单的老城重建,而是一种浴火重生。同时,西方列强迫使江宁开埠,中国官方民间积极应对,使城北下关江边迅速形成新的交通、实业与商贸中心,成为南京最早的现代化城区,也大大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已显现出现代南京的雏形。

盖拉蒂绘制的江宁府城图

在城市建设恢复之初,新兴工业就已经进入南京。

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李鸿章主持创办了南京第一座现代化工厂——金陵机器制造局,次年八月竣工。厂址位于聚宝门外西天寺旧址附近,今正学街一号,现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内。该厂每年经费为白银十万两,“购机器于外洋,募洋匠为师,督诸匠制造炮位、门火、车轮盘架、药弹箱具、开花炮弹、洋枪抬枪、铜帽等项”。投产之际, 有员工、役夫、匠目、亲兵约四百人。后几经扩充,成为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规模仅次于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局。

1872年南京金陵制造局外景与内景 约翰·汤姆逊 摄,牛婕 供图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加授两江总督李鸿章为南洋通商大臣,除负责外交、通商外,还主办练兵、防务、工业、交通、教育等新政,统称洋务,被视为当时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同年设两江洋务局于江宁土街口(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并于下关设洋务分局。洋务局负责与通商各国往来及交涉事件,江宁开埠后又设金陵关。十年在龙蟠里惜阴书院设劝学官书局,为南京最早的学生图书馆。十二年,轮船招商局在下关设立棚厂(简易码头),开办客运业务。 十三年(1874年)设江宁洋务局于碑亭巷。

清末下关惠民桥

光绪七年(1881年)设江南官电局于金陵机器制造局内,下辖有两江总督署分局、下关分局等。八年(1882年),津沪电报总局设江宁电报局供民用。同年,南京第一座轮船码头在下关江边建成,轮船能够直接停泊到江岸码头边,使乘客避免了乘小木划上下轮船的风险。十年(1884年),金陵制造洋火药局竣工,位于通济门外七里街近五龙桥处,次年又扩建,并疏浚附近河道,以便于运输。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为发展海军,设立海军衙门。十六年(1890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经海军衙门批准,在南京创立江南水师学堂,设驾驶、管轮两科。这所学校最有名的学生是鲁迅先生,他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入管轮科就读。校址近挹江门,即今南京中山北路三四六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提出了修筑沪宁铁路的设想,以为铁路是国家的“气脉”,对农、工、商业的发展都有利。这一主张次年得到清廷批准,因资金困难,采取分段筹筑的办法,清廷拨款白银五十万两,向德国借款二百五十万两,先筑吴淞至上海的一段。同在这一年,下关江边又修建了一座公用轮船码头,称接官厅码头,俗称官码头,供过往官船及外国轮船停泊,同时也用以抵制英国在下关自建码头的要求。

清末下关火车站 据1910年日本出版的《金陵胜观》,乐淘乐书店 供图

甲午战败,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认识到“风气未开,人才未备,一切新政自无以实行”,主张变法要从“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启迪民智”入手,于是积极设学会、办学校、开报馆,开办面向社会的公共图书馆。

南洋劝业会农业馆

 

金陵大学堂正门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原金陵同文馆改为江南储才学堂,以培养实政人才为目的,校址设仪凤门三牌楼。次年开学,后改为江南高等学堂,为南京第一所高等学堂。同年,设立江南陆师学堂,以培养军事将领人才,校址也在三牌楼。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 手创设江楚编译局,聘著名学者刘世珩、缪荃孙、陈作霖、柳诒徵及罗振玉、王国维等翻译、编纂新学教科书,局设江宁白下路祁门会馆。 二十八年(1902年)底,张之洞再署两江总督,时仅四个半月,仍以造就人才为当务之急,筹设三江师范学堂,以培养江苏、安徽、江西三 省的中小学教师。校址经张之洞选定,在北极阁前原明代国子监遗址上。建筑设计参考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蓝图而定,校内建有洋楼五座,有五百四十室的大校舍。三十年(1904年)七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在进香河畔校舍招生开学,成为华东地区培养师资的重镇。三十二年 (1906年)六月,三江师范学堂改称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学师资为目标。

稍后,南京文化人在两江总督端方支持下,由著名学者、藏书家缪荃孙主持,在龙蟠里惜阴书院的基础上筹建江南图书馆,以七万余元购下号称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全部藏书,又用三万多两白银建造起四十四间具有民族风格的藏书楼,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奏朝廷获准定名,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十八日正式开馆接待读者。江南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建馆的现代公共图书馆之一,而规模和影响则是当时最大的。该馆后又购得武昌范氏木樨香馆藏书及宋教仁先生遗书等,到民国初年藏书已超过十万册。

江南图书馆旧影 南京图书馆官网图 

清朝末年,出使外洋官员,已经接触到西方的博览会,中国也曾挑选商品参加世界博览会并获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两江总督端方、南洋新兵督练陈琪赴欧洲考察,返国后奏请在南京开办南洋劝业会。第二年清廷委员筹办,并通令各省大商埠成立出品协会事务所,南洋大臣所属各府州成立物产出品所,南洋群岛的泗水、三宝垅、爪哇、巴达维亚、新加坡等地,也纷纷成立出品协会征集展览品。上海、 南京、两湖、直隶、广东等地并成立协赞会进行赞助。宣统二年(1910年)夏,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堪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清末鼓楼街及劝业会场  据1910年日本出版的《金陵胜观》,乐淘乐书店 供图

南洋劝业会主会场在丁家桥、三牌楼一带,面积四十多公顷,二十多座馆舍分门别类,有中式,有西式,有如园林,有如殿宇,异彩纷呈。会场内外附设有马戏场、动物园、植物园、剧场等游艺场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也是南京第一个经过详细规划设计的大型现代建筑群。南京城内的小火车也因此新增劝业会站(后改称丁家桥站),以运输物品,便利交通。会场外并铺设轻便轨道,每小时发小火车绕场一周。各地送来的展品达一百万件。展览持续六个月,吸引中外商旅游客数十万人。 劝业会设立五等奖项,评出五千多件获奖品,出展商品总成交额达数千万银元。为给观众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游览休憩场所,同时又在附近城墙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以通玄武湖。这也是玄武湖成为现代公园的肇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