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白鱀豚疑似重现,它会有朱鹮的好运么?

郭晔旻
2017-05-21 14:2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近日媒体报道,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白鱀豚科考队在长江芜湖段“中华白鱀豚保护地”目击、拍摄、记录到两头疑似白鱀豚。这也是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十年后首次疑似在长江中出现。无论如何,善良的人们始终希望“疑似”两字被够被“确认”代替,再现朱鹮的奇迹。

白鱀豚的悲剧

看到这条新闻时,笔者想起了手里的两本关于白鱀豚的科普读物。第一本,是著名科学普及作家刘后一在1988年所著的《珍稀动物大观》,另一本,是魏卓所著《话说长江濒危动物》,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香港海洋公园鲸豚保护基金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的资助,而它的出版时间,是2007年。两本书的出版时期相隔30年,而这30年,正是白鱀豚逐渐淡出长江、淡出人类视野的悲剧性的30年。

《珍稀动物大观》。

《话说长江濒危动物》。

《珍稀动物大观》是刘后一先生为数众多的科普作品中的一部。其实,他的专业是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他生前的正式职务是《化石》杂志的主编,据说毛泽东同志生前很喜欢看这本杂志。可是,真正使刘后一先生成为知名人士的,主要不是他的上述专业,而是涉猎诸多领域的科普活动。他是继高士其老先生之后,第一个出版个人科普选辑的学者。无论你是小学生还是大学教师,都会为书中那些丰富的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所吸引,使人感到像在听一位博学的知识老人讲故事。

刘后一先生。

《珍稀动物大观》里的《“活雷锋”白鱀豚》,全文以“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城陵矶外江捕捉了一只活白鱀豚,当时像爆炸性新闻,传到全国,传到世界。一时间,白鱀豚的名字誉满全球”开篇,给读者的感觉还是颇为光明的。虽然作者也已经意识到“白鱀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从湖北宜昌到江苏太仓浏河口的1600多公里的江段中,它的数量极少,估计只有42个群体,300只左右,而且幼龄的比例少,濒危速度逐渐加剧”,但是,无论如何,刘先生在文章最后还是怀有“给白鱀豚造成安定的生活环境,使它们繁衍昌盛”的美好愿望的。

白鱀豚“淇淇”。

可是,美好的愿望没有变成现实。到了30年后的魏先生的《话说长江濒危动物》里,文字的色彩变得黯淡了,就连关于白鱀豚章节的标题,也变成了“长江孤儿”。这当然指的是1980年1月12日被捕获而人工养殖的那头白鱀豚——大名“淇淇”。随着她在2002年的去世(高寿25岁),白鱀豚的前途变得更加晦暗不明。魏先生在书里写道,“白鱀豚如果再得不到行之有效的保护,它将在25年左右的时间里灭绝,这将是世界上第一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豚类动物!”更加不幸的是,悲剧来临得比想象中更早,《话说长江濒危动物》关于白鱀豚的最后文字是“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于2006年12月13日圆满结束。考察队员主要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鲸类专家组成……”而正是这次里程长达3400公里的考察,在未能发现白鱀豚的行踪后,被迫宣布了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

危在旦夕的朱鹮

白鱀豚的悲剧是似曾相识的,《珍稀动物大观》里同样描述了与之类似的朱鹮的遭遇。朱鹮是全球濒危鸟类,但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黑龙江下游的俄罗斯东部地区。这种鸟儿以其稀少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是亚洲地区特有的珍贵涉禽。相传从前有一家农户,生活过得很穷。有一天,突然飞来了一群朱鹮,落在他家门前的两棵大树上。从此,这家农户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因此,又有吉祥鸟的美称。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是朱鹮的美丽,人们对它的喜爱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朱鹮的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就是“日本的日本”的意思,以国名命名鸟名,足见朱鹮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书记》也记载,朱鹮是代表日本的鸟类。

朱鹮。

朱鹮的性情温顺,警惕性不高,青鼬、猫、乌鸦,猛禽等时常捕食它,但影响更大的则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朱鹮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用于营巢的高树、摄取水生动物等食的水田和躲避天敌的僻静农家。对朱鹮来说,破坏这些条件就等于扼杀它们的生命。由于栖息地丧失、猎杀等原因,20 世纪初世界范围内野生朱鹮的分布和数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农民为了多打粮食,不断增加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得朱鹮赖以生存的饵食——泥鳅、蛤蟆和田螺等急剧减少。这种变化对朱鹮可谓是致命的打击,使得这种美丽的鸟儿于20世纪中叶以后相继在前苏联、朝鲜半岛绝迹。中国是朱鹮的主要历史分布区,原有迁徙、留居两个类型。然而因朱鹮不能适应生态条件的迅速变化,分布范围迅速缩小。陕西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着朱鹮。北至延安,南到汉中盆地的土地上在历史上均有朱鹮分布,但即使当时最晚近的朱鹮标本采集点——1964年6月甘肃康县岸门口,也演变成了人口集中的城镇。此后,中国也未再有野生朱鹮的报道,一度被认为已经在野外灭绝。到了1981年1月,全世界就只有日本的新潟县佐渡岛还生活着5只朱鹮。这就使得朱鹮成为当时世界上濒危动物中数量最少的一种。

1967年,鉴于当时朱鹮数量急速下降的趋势,日本在佐渡岛上建立了日本朱鹮保护中心。这时候的日本朱鹮处境早已变得岌岌可危,明治20年,佐渡岛上的朱鹮还被当做妇女产后恢复体力和补血的补药食用。当时商店前挂着的锦鸡一只售价30钱,而朱鹮的售价却是它的4至7倍。人们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和确保燃料而到山中伐树垦荒,破坏了朱鹮的栖息地环境更是雪上加霜。结果,1953年,日本朱鹮还有22只,而到了1975年仅剩下5只,为了保护仅剩的这几只朱鹮,日本的科学工作者将它们全部捕捉起来,收养在佐渡岛的保护中心里,盼望它们能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后代。可惜这几只朱鹮老壮不齐,不是公的年龄大,就是母的不配对,再加上长期近亲交配,繁殖能力低下,不久就死了2只,只剩下3只。眼看朱鹮在日本国土上以及全世界就有消失的可能,日本的科学工作者对此只能焦急万分,束手无策,除非出现奇迹。

奇迹的出现

好在奇迹真的发生在了。1978年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派出一个调查组,历尽千辛万苦,行程5万公里,足迹遍及辽宁、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10多个省。1981年5月21日和同月27日,科学工作者们终于在海拔1356米的陕西洋县金家河山谷和两公里外的姚家沟,发现了两窝朱鹮。被逼上“梁山”的大鸟正在养育雏鸟。即使从多年后刘后一先生在《珍稀动物大观》的文字里,仍然不难发现其中的欣喜之情:“这是天大的喜事,这证明朱鹮在我国不但没有绝灭,而且还有后代问世,拯救这种珍鸟免于绝种就有了希望”。

为了拯救朱鹮,政府先后投资20万元,在陕西洋县建起了保护站,严禁乱伐树木,朱鹮栖息地区不准使用农药、化肥。春夏朱鹮繁殖季节和冬天取食困难的时候,人为地从外地买来泥鳅、鳝鱼,投放到稻田里和浅水中,供它们取食。幼雏孵化的时候,还在巢树下搭起尼龙丝网,以防雏鸟中的病弱者被弃出巢外摔伤。在野外的保护是如此周到,在人工饲养下,更为精细。这个家族日渐兴旺。1981年朱鹮被发现时,只有7只。自此,几乎每年都有小朱鹮问世。1982年出雏3只,1983年又增添了3只,1984年又孵化4只,1985年又增添4只,1986年又是4只,1987年又有4只,1988年又出世7只,1989年又有7只,不到十年,就已经有了30多只。

兴旺的朱鹮家族。

从1981年算起,经过30余年的保护努力,中国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分布范围逐步扩大到洋县周边的城固、西乡、汉中、南郑、勉县、佛坪、石泉、宁陕、汉阴、太白等地。为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恢复,2004年开始在陕西洋县华阳进行朱鹮野化放飞试验,释放个体自2006年开始在野外连续繁殖;2007年开始在陕西省宁陕县进行朱鹮再引入试验,释放的个体于2008年开始在野外繁殖,初步建立起第二个朱鹮野生种群。到了2012年秋季,野生朱鹮的实际数量已经达到1100-1200只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最后一只日本本土朱鹮“阿金”在2003年去世,日本朱鹮宣告绝迹,目前仍然生活在佐渡岛保护中心的朱鹮全都是中国赠送的种鸟繁殖起来的。他们与当今中国的朱鹮一样,均为1981年那两窝劫后余生的朱鹮的后裔。这种险些从地球上消失的美丽物种,的确就像刘后一先生在《珍稀动物大观》里希望的那样,“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朱鹮的兴盛时代一定会再来”。不管怎样,笔者同样希望白鱀豚能有机会复制朱鹮身上的奇迹,真的在长江之中延续千万年的血脉……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