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公司参建超级高铁:3D打印管道和站台,只拿股份不收钱
号称时速能达到1200公里的超级高铁(Hyperloop)正在美国进行如火如荼的研发。而不少中国资本也跃跃欲试想要加入其中。盈创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创科技)是第一家公开宣布将参与超级高铁项目的中国公司。
5月18日,盈创科技董事长马义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盈创科技目前的技术准备已经完成,一旦超级高铁项目进入到建设阶段就可以即可投入其中。
盈创科技是国内第一家宣布能实现3D打印建筑的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建筑新材料开发和生产。该公司将向美国超级高铁公司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Inc(以下简称HTT)提供适用于高速高铁的3D打印技术、打印高强度、高精准度超级高铁管理设施以及车站、站台、车内座椅等设施。
去年9月,盈创科技的股东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亚厦股份,002375)公告称,盈创科技将以技术众包的模式参与HTT的项目建设。
马义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盈创科技与超级高铁公司HTT合作的达成,经过了两年时间的磋商,其间HTT公司的负责人曾三次造访盈创科技,马义和也多次率领团队赴美考察超级高铁测试线路的建设情况。
“2014年3月,我们第一次向外展示3D打印建筑成品之后,HTT就找到了我们,但同时他们也找了国际上其他的3D打印建筑技术供应商。两年间双方经过了多轮技术讨论,最后选择了我们。”马义和说道。
马义和透露,在多次会谈中,双方的讨论的焦点在于,3D打印的技术能不能达到建造超级高铁的技术要求,其中效率、速度、成本都是HTT公司关注的焦点。
同时,HTT也给盈创科技在技术层面上提出了挑战。“最主要的就是在管道的密封性上,在抽成真空,尤其车辆速度那么快的情况下,我们打印的管道在刚性和强度上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是很关键的。”马义和表示,盈创科技将用水泥为主要材料打印超级高铁的管道,在管道的结合点上涉及到一些密封性的关键技术,这一方面将主要由HTT合作的德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超级高铁又被称为胶囊列车,它的概念最早由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提出。马斯克的设想是,在一个完全真空的管道中,像发射炮弹一样将车厢以超音速的速度发射至目的地,在行进过程中车舱会全程悬浮在管道中,时速超过1200公里。目前全球已有两家创业公司在实践马斯克的设想,HTT是其中之一,另一家名为Hyperloop one。
今年3月,据美国媒体报道,HTT公司宣布,正在建设超级高铁的乘客舱,并预计明年年初完工。据HTT介绍,这个悬浮舱长约98.5英尺,直径为9英尺,重量为20吨,可以承载28-40位乘客,在真空管道中运行速度能达到760英里/小时(约合1200公里/小时)这个理论上的极限,每40秒钟就可以发送一次乘客。
目前,HTT已经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在建设安装超级高铁方面达成协议。其竞争对手Hyperloop One此前也宣布,正在计划在迪拜港和阿布扎比之间打造一个商业化的货物运输系统。
眼下,两家公司的测试线路都在建设和测试当中。不过,从项目进展上来看,距离第一条真正投入使用的线路开工还尚有时日。
3D打印的建筑构件马义和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关于盈创科技合适能真正加入项目还未有具体的时间表。“我们也在等他们(指HTT)的研发进展。(超级高铁)这个技术,就像我们现在研究的3D打印建筑一样,都是新技术,还需要别人去认可,也都在研发阶段。不过区别是,我们的进展更快一点,马上就要出成果了。”马义和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HTT的合作方案中,盈创科技并不直接获取报酬,而是通过技术众包的方式,以产品换取HTT公司的股份。马义和表示,通过这种合作模式,盈创科技可以获得HTT公司的股权,未来或许会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变现。股权的份额会根据盈创科技最终打印的总量进行折算。
“与HTT的合作意味着盈创进入了交通领域,我们现在很关注的不是量,而是去关注领域的研究。”马义和说道。
据悉,目前盈创科技已经在上海青浦张江工业园用全球最大的建筑3D打印机打印了10套房子,并且即将在其苏州工厂挑战打印一座总高超过100米的建筑。据称,通过3D打印技术建造一座两层高的别墅洋房只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建造成本也只有传统方式的一半。
3D打印的移动厕所“以后的房子肯定都是打印的,不可能再用传统方法造。”在马义和的构想中,3D打印建筑未来前景广阔,“就像今天你再去找马车坐,那叫时髦,可能是旅游景点搞的什么体验和噱头是吧,交通出行肯定是选汽车,跑得快还安全。”
但马义和也指出,新技术对旧产业的革新必然面临着许多阻力。3D打印建筑目前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传统建筑行业和国家标准的空缺。
“建筑是一个高度不透明的行业,质量不透明、成本不透明、控制不透明,3D打印现在是把它搞得透明的,透明对业主来说是有好处的,但是对整个产业链来说,上面有很多利益方都受到影响,因而阻力很大。另外现在国家(政策)这一块,包括行业标准,推起来也很慢,这些对3D打印建筑的发展都有影响。”马义和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