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印象》| 上海方言舞台剧《雷雨》引燃沪语艺术作品创作新浪潮

2022-02-28 0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2年春节长假刚过,一股强劲的“沪语风”吹进了中国大戏院。络绎不绝的观众,冲散了初春的料峭寒意,为这部备受关注的上海方言舞台剧《雷雨》增添了更多期待值。

大幕开启,在鸟笼般的布景包裹下,《雷雨》中的八个人物,上演了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人间悲剧。曹禺先生笔下的经典作品,在独具上海特色的沪语演绎下展现出别样风情,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雷雨》谢幕实况

作为演艺大世界2022年的开年大戏,上海方言舞台剧《雷雨》自进入创排阶段后,就受到了各方关注,外界纷纷将“破圈”“跨界”“引流”等字样加诸其上。而作为主创团队的宝山沪剧团,则希望通过改变原有的“带有戏曲腔”的表演方式,让观众了解更多上海方言的魅力。这样的尝试,对向来以沪剧表演为主的剧团来说,是一次“摸石头过河”的冒险过程,但也让从事沪语艺术作品创作的团队,看到了试水其他市场的可能性。

“后浪”加持的试水之作

上海方言舞台剧《雷雨》,在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心中,其实已经酝酿了两年之久。这位拿过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沪剧界有着“长脚花旦”、“出新花旦”和“拼命花旦”之称的人,一直戏称自己是“前浪”,却时刻挂心着团里那些90后、00后的“后浪”们——沪剧市场式微,一旦失去了国有院团的托底,这些年轻人该何去何从?沪剧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2021年底,人气爆款沪语电影《爱情神话》让电影界一片哗然,另一边,沪语舞台剧《繁花》也几乎一票难求,华雯突然“嘎到了苗头”,她特意买票坐到了美琪大戏院的剧场里,想亲眼看看这些让年轻观众“挤破头”都要买票捧场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看了才发现,舞台上那些司空见惯的上海话“切口”,以及市井生活中常见的梗,竟然都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笑点。“他们太好惹了!”这是华雯走出剧场后的最大感慨。

“我们是一群用上海话工作的人,也可以说是讲上海最标准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一出戏,让年轻观众既能够听到好听的上海话,又能够欣赏一部名著呢?”华雯的想法得到了创作团队的一致认同,剧团马上组织了二度创作班子,开始研究“这波操作”的可行性。考虑到沪剧团是首次尝试“跨界”话剧领域,市场效果未知,因此暂定以小投入、剧团自行运作的方式,试水“上海方言舞台剧”的创演。

《雷雨》演出片段

既然是跨界,那就要做好“颠覆”的准备。这次《雷雨》的创作团队,启用了一批刚刚从海外毕业回国的年轻艺术人才,从舞美、灯光、服装、音效等各方面进行“年轻化”、“时尚化”的整体打造。

“这帮小孩乍一看像高中生一样,但脑子来得个好。”华雯对舞美设计王瑜赞赏有加,他设计的舞台场景是一个全透的、像森林中的鸟笼一样的、充满了压抑感的“周公馆”。服装设计也摒弃了原有的戏曲样式,全部选择低饱和度的灰黑白色系——繁漪不再穿着传统的旗袍,周朴园也不是常见的长衫马褂的行头,而是使用了西装、马甲、西裤,以契合他德国回来的资本家形象。背景BGM采用了好莱坞大片惯用的电声“音流”,旋律一出,完全没有看沪剧的感觉。

“我可以说不管你有10个还是100个《雷雨》,我们这个《雷雨》肯定是第101个,它完全是定制款,不一样的。”华雯不无自豪地说。

华雯剧透《雷雨》在尾声处的特别处理

一波三折的台词“风波”

《雷雨》的创排只花了40天的时间,但这40天中,主创团队有足足12天是在案头研究台词。这个过程就像“打怪升级”,原本以为去掉了唱的部分,讲讲上海话简直不要太简单,但排练第一天就发现,这简直不要太挠心。

首先是咬字方面,《爱情神话》里演员们都不咬尖团音,比较随意;《繁花》里也只有潘虹演的那个“老派上海人”咬尖团音,那么《雷雨》要不要咬“尖团音”呢?

《雷雨》讲的是1930年代的故事,照理说剧中人都应该讲老派上海话,这对沪剧演员来说并不难,但所有演员都咬了尖团音,感觉上又成了“沪剧范儿”,变成一个拿掉了唱的“四不像”沪剧作品。

“你们不能使用一个尖团音,这才算真正颠覆了原来的演绎方式。”面对很多专家和同行的建议,创作团队决定尝试用现代上海话来进行排练,但问题马上又来了,沪剧演员有一个习惯性的“翻译”功能,面对文本上的台词,他们会习惯性地用尖团音和沪剧音调来进行演绎,为了扭转这个“功能”,演员们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嘴皮子都说僵了,才好不容易拗过来,但拗过来发现,问题又来了。”华雯很无奈地说。

《雷雨》中的人物,虽然只有8个,但每个人都带有很强的身份感,若用现代沪语方式去套用,会让这种身份感丧失很多重要的戏剧信息。“这样的处理四风没问题,周冲没问题,鲁大海、鲁贵都没问题,但是周朴园、繁漪、周萍就有很大的问题,它就显得特别痞,特别随意,太水了。”

斟酌了半天,创作团队最后对台词进行了艺术处理,四凤、周冲,鲁大海,鲁贵,全部不咬尖团音,周朴园严格地咬尖团音,周萍是在跟他父亲对话的时候严格咬尖团音,他在跟四凤、跟周冲等人对话时,可以不咬尖团音。繁漪的台词处理最复杂,华雯把它称为“半咬不咬”。(华雯讲解老派上海话的细节处理,更多精彩实况见《印象》节目)

华雯讲解繁漪的台词处理

掐准热点的“引流”创举

曹禺先生的《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之作,也是被海外排演次数最多的中国话剧作品。这样宏大而底蕴深厚的经典话剧,舞台表演的体量一般都要将近3个小时,但上海方言版的《雷雨》,在故事结构上进行了二度创作,保留了大部分的情感脉络,砍去了第三幕的大部分内容,将时长控制在两个小时多一点。“这是我们认为最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节奏,事情也讲明白了,然后也不拖沓的体量,经过首轮表演的检验,观众似乎特别能够接受。”华雯说。

上海方言舞台剧《雷雨》的首次试水成功,不仅让宝山沪剧团体验到了“跨界”的成就感,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更多思考。沪剧演员演话剧,这番操作得以成功,是掐准了沪语热度的一时之作?还是真正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之举?

《雷雨》的创作过程,让华雯看到了年轻艺术人才的潜力和才华,“小海归们”不计回报、甘心为传统艺术做嫁衣的想法,体现出了年轻人宽广的视野、眼光,以及超凡脱俗的审美。他们的加入让这部作品有了焕然一新的视觉呈现,这是囿于固有工作方式的传统戏曲人做不到的。

华雯说,年轻人能够走进剧场来看沪语作品,确实让人欣喜,首轮演出的票房不仅爆满,而且高价票率先销售一空,连亲子票都一票难求,由此可见市场效果之佳,但她更愿意看到的是,年轻人从觉得沪语说起来好听、有趣,到变成对沪语的演唱感兴趣,最终将更多的观众“引流”进沪剧的剧场,让“上海的声音”得以发扬光大。

下一部戏,宝山沪剧团计划推出一部沪语音乐剧,尝试按照音乐剧的创作流程去进行创作,这样一部接着一部地摸索和尝试,相信沪语艺术作品会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喜爱和追捧。

《印象》

原标题:《《印象》| 上海方言舞台剧《雷雨》引燃沪语艺术作品创作新浪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