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去殖民化”理想与中国援助: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

2022-03-01 0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Yubu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966年3月30日,塞内加尔总统、诗人利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Léopold Sédar Senghor,1906年10月9日-2001年12月20日)登上了首都达喀尔国民议会的台阶。白色的国民议会大楼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座法国殖民政府在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行政建筑,曾是其庞大的西非殖民地的指挥中心。

塞内加尔总统、诗人利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1966年4月,图片来自:盖布朗利博物馆档案

1960年,塞内加尔摆脱了法国近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6年后,在第一任总统桑戈尔的倡议下,塞内加尔国民议会的立法厅迎来了30个非洲独立国家,以及来自美国、巴西、海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和法国等拥有大量非裔离散人口国的代表,他们热烈讨论会议主题—— “黑人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和艺术在新兴的后帝国世界中的意义。

 

1966年在塞内加尔国民议会厅举行的关于黑人艺术当代座谈会现场,图片来自:盖布朗利博物馆档案

“最让我们感到荣幸的,也是你们最大功绩的,在于你们将参与一项比探索宇宙更具有革命性的事业:阐述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这次将包括我们地球上的全体人类。”

1966年,在非洲去殖民化和美国推动民权的背景下,桑格尔的致辞洋溢着那个时代的乐观情绪和对变革的理想。据各种消息来源估计,在独立后的最初几年,塞内加尔国家预算的25%被投入文化和艺术领域。桑格尔认为,殖民帝国统治结束后,人们将面对迫切的归属和身份问题,而文化和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路径。因此,苏联和美国竞相征服太空“探索宇宙”的时代,桑格尔向后殖民国家的黑人艺术家与知识分子抛出橄榄枝。1966年3月30日至4月8日,他们最终聚集在达喀尔的国民议会,从自身经验出发“阐述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与座谈会热烈的气氛相呼应,规模空前的“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le Festival mondial des arts nègres)于1966年4月1日拉开序幕。

 

“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海报及活动现场,图片来自:Collection PANAFEST Archive

在此后的三个半星期里,2500多名音乐家、舞蹈家、艺术家、歌手、诗人、剧作家和知识分子聚集在达喀尔。来自马里、乍得、科特迪瓦、刚果等国的艺术团用时兴的舞蹈表现非洲的农村生活,民权捍卫者、舞姿和歌声风靡法国的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带来了她的曼妙演出;非洲各民族风格独特的歌唱逐一呈现,美国的爵士乐传奇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用演奏传递着的态度;多语种的戏剧在达喀尔的各剧场轮番上演。

此外,一场严谨的学术讨论会,聚集了塞内加尔历史学家契卡·昂塔·迪奥普(Cheikh Anta Diop)和纽约“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朗斯顿·休斯(Langston Huges)在内的学者、作家和文化评论家,试图共同谱写黑人身份丰富的定义。“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场,集体欢腾之中弥散着兴奋、友爱、自豪、勇气,面向未来,对成规旧俗发出挑战。

 

“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界”活动现场,图片来自:Collection PANAFEST Archive

但事实上,对桑戈尔来说,“艺术节的真正核心”发生在安静的一隅——俯瞰大海的岬角上,一座全新的动态博物馆(Musée dynamique)新建落成。

 

动态博物馆(Musée dynamique),图片来自:Collection PANAFEST Archive

在这座带有希腊式廊柱的建筑里,发生了一场前绝后的大型非洲传统艺术展览。“黑人艺术:来源、演变、扩展”(L’Art nègre/Negro Art: Sources, Evolution, Expansion)展览由约600件来自全球50个博物馆的非洲传统文物组成,其中近250件来自欧洲和美国各大博物馆的借展,其余的多数来自个人收藏、民间收藏,以及为数不多的非洲的博物馆馆藏。巴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也将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热和阿梅迪奥·莫迪里亚尼的作品借展给动态博物馆,非洲文物曾为许多欧洲现代艺术家来艺术观念的改变和创作的灵感。

 

1966年,动态博物馆展览“黑人艺术:来源、演变、扩展”现场,图片来自:Collection PANAFEST Archive

如此规模出自非洲各地的文物,在故土重逢,此无前例,而至今也后无来者。

受这此办展经历的鼓舞,“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之后,桑格尔进一步希望能在塞内加尔建立专门展示和研究黑人文明的博物馆。这一计划与他年轻时发起的“黑人运动”(Négritude)一脉相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学殖民首都巴黎时,桑格尔与身边的年轻黑人知识分子创造了“Négritude”的概念和用它命名的社会思潮和运动——“一种黑人意识,主张黑人与黑人文明的独特贡献、价值观和特性。其概念充当民族主义的知性先驱。这促使黑人团结在黑人身份下,拒绝法国的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他们认为黑人的非洲遗产是对抗法国政治和智力霸权和统治是最好的工具。”

黑人文明博物馆的初步计划在1974年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该组织为初步项目提供了资金,并选定了建筑师和博物馆领导者。一份记录这一过程的档案至今被教科文组织收藏。然而,在塞内加尔此后经历的各种危机中,黑人文明博物馆的计划未能幸存。

直到21世纪,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博物馆计划迎来了新的契机。

 

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城市俯瞰图,图片来自:Bonjoursenegal.com

2010年1月,中国政府与塞内加尔政府换文确认了援塞黑人文明博物馆项目。根据《央视新闻》报道,上海建工集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与塞内加尔政府于2011年11月签署了项目实施合同,该博物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同年12月20日,中国援建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奠基仪式在塞首都达喀尔举行,建设项目于2013年12月正式开工。2015年《央视新闻》的报道中,为了保证该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中方和塞方都各安排了约150人在施工现场作业。2015年12月,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正式竣工。

 

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外观,摄影:Ibrahima Fall,图片来自谷歌地图

由塞内加尔独立后首任总统桑戈尔在1966年“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后构想和推动的黑人文明博物馆,就这样在半个世纪后的2018年12月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外形乍看有些熟悉。事实上,圆盘状建筑呼应着11至16世纪大津巴布韦城(Great Zimbabwe)卫城的圆墙设计。走进博物馆,中庭穿透了四层楼,在其中立着海地艺术家爱德华·杜瓦尔·卡里(Edouard Duval-Carrié)设计的金属制猴面包树(baobab)。在干燥、恶劣的灌木丛和草原上,猴面包树能够生存数千年,并为人类提供水分、食物、药材和绳索等,粗壮的树干甚至可以成为人们的居所。因此,猴面包树被称为非洲的“生命之树”。环绕着中庭,倾斜的走道逐渐蜿蜒而上,其灵感来自塞内加尔南部卡萨芒斯地区,能够收集雨水的圆形村庄小屋。

 

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中庭的猴面包树雕塑,图片来自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官网

博物馆的4层空间分为常规展厅、礼仪大厅、数字放映厅、办公用房等区域,总面积 1.37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3700平方米。博物馆建设耗资3700万美元由中国援助;塞内加尔及其他非洲国家的博物馆专业人士参与了博物馆的科学设计和藏品的联络和收集。

 

“非洲,人类的摇篮”展览,图片来自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官网

开馆时设立的数个展览延续至今。在“非洲,人类的摇篮”和“非洲文明”陈列中,观众可以看到700万年前乍得人猿化石头颅骨(TM 266),以及距今150万至160万年前的人类近乎完整的骨架——图尔卡纳男孩(KNM-WT 15000)。出自马里的捕猎服上,挂着猎物的角、皮与护身符;西非地区常见的仪式物品尼日利亚及肩面罩和21弦的马里科拉琴都有数百年的历史。

 

“非洲文明”展览,图片来自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官网

此外还有“非洲冶金历史”“非洲对科学和技术的贡献”“吸收亚伯拉罕宗教”“现在的非洲”“延续的线索”等部分,既通过埃及、肯尼亚、南非、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地的文物,例如19世纪乌干达地区传统医学图示叙述本土历史和传统,也通过非洲、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对桑格尔提出的“黑人性(Négritude)”进行反思与拓展,重思主体性,“过时话语的局限性提出挑战”。

 

“现在的非洲”展览,图片来自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官网

“达喀尔画派”“黑人女性与知识生产”“ 黑人性(Négritude)的全球化”等黑人文明博物馆开馆三年来举办的特展带来视觉和观念的双重冲击,试图逐步“完成与非洲和黑人群体有关的知识的非殖民化”——这是黑人文明博物馆馆长阿马迪∙博库姆(Hamady Bochum)在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所强调的使命。他认为这是1966年“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的与会者和今天的塞内加尔博物馆人同样关注的问题。“黑人文明”“作为机构的博物馆”“研究与收藏”“文化经济”“视角与展望”……115页专业且深刻的黑人文明博物馆建馆论述报告,60多年前的那颗种子再次苏醒发芽。

 

19世纪塞内加尔地区著名穆斯林领袖Omar Saidou Tall的佩剑,由法国兵器博物馆收藏,因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契机,这件文物回到塞内加尔展出,图片来自BBC

但现实中仍有重重阻碍。在2018年开幕展览中,一把19世纪的佩剑和珍贵的《古兰经》抄本并置在透明玻璃展柜中。一旁的墙上挂着阿拉伯语的宗教卷轴,展厅里传来柔和的宗教吟唱。这把剑曾属于19世纪图库洛尔帝国建立者,著名的穆斯林领袖奥玛·赛杜·塔尔(Omar Saidou Tall)。在对土地的征战中,他与法国军队发生武装冲突,法国殖民军最终获胜,不仅夺取了西非的土地,也收缴了奥玛·赛杜·塔尔的这把剑,并将其收藏在法国兵器博物馆。因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契机,这件文物通过借展回到塞内加尔展出,成为展览里最受瞩目的文物之一。开馆的一个月内, 1.7万名参观者慕名而来。然而,如归期已定的游子,它终将回到法国。

 

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开幕展览现场,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在迎来建馆三周年之际,黑人文明博物馆与非洲联盟于202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塞内加尔组织了“文物和遗产归还专家研讨会”,试图建立非洲各参与国共同的战略,以争取长期以来从非洲被盗的文化产品和遗产的归还。多份报告显示,已知源自非洲的文物,超过90%散落在非洲大陆以外的地方。拥有如黑人文明博物馆这样设施完善,拥有逐渐专业化团队,并积极与全球各地博物馆建立的广泛联系的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归还的谈判筹码。

作为一间21世纪落成的博物馆,黑人文明博物馆还承载着更多叙事。

 

塞内加尔黑人博物馆外景,图片来自中国

在新闻报道中,可见黑人文明博物馆里的诸多“中国元素”。在展览方面,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20件(套)面具及配套服饰参与了2018年黑人文明博物馆的开幕展之一“面具的对话”;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魅力中国 乡村振兴”展览,聚焦城乡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挑战。而在设施方面,小到博物馆消防设备上的汉字,大到博物馆前广场上的中国国旗,都成为了参观者乐于拍摄的对象。

 

塞内加尔黑人博物馆在阿马迪∙博库姆在2019年“魅力中国 乡村振兴”展览开幕致辞

从塞内加尔第一任总统桑戈尔的去殖民化思想遗产,海外文物归还,再到21世纪的国际关系,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显然已是多重叙事的交汇点。如一曲多声部交织的交响乐,“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创造一种清晰且具有共识的语言。黑人文明博物馆不是塞内加尔的博物馆,也不是非洲的博物馆,也不是非裔族群的博物馆,而是全世界黑人文明的博物馆。”馆长阿马迪∙博库姆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参考资料

1.《中国援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举行奠基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内加尔共和国大使馆官网,2011年11月23日

http://sn.china-embassy.org/chn/zsgx/rwjl/201112/t20111222_7780541.htm

2.《中国援建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即将竣工》, 央视网,2015年11月29日

http://m.news.cntv.cn/2015/11/29/ARTI1448754788013645.shtml.

3.《雒树刚出席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开馆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内加尔共和国大使馆官网,2018年12月07日

https://www.mfa.gov.cn/ce/cesn//chn/zxyw/t1620020.htm

4.《携手中非文化合作:“魅力中国 乡村振兴”在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展开幕》,雅昌艺术网,2019年10月3日

https://news.artron.net/20191003/n1062014.html

5. Azimi, Roxana. “« Chacun Apporte Sa Pierre » : Quand Musées Français et Africains Œuvrent Main Dans La Main.” Le Monde, November 15, 2021. 

https://www.lemonde.fr/afrique/article/2021/11/15/chacun-apporte-sa-pierre-quand-musees-francais-et-africains-uvrent-main-dans-la-main_6102159_3212.html

6. Azimi, Roxana. “A Dakar, Un Musée Des Civilisations Pour Rendre Les Africains « fiers de Leurs Racines »,” Le Monde, February 15, 2016.

https://www.lemonde.fr/afrique/article/2016/02/18/a-dakar-un-musee-des-civilisations-pour-rendre-les-africains-fiers-de-leurs-racines_4867845_3212.html

7. Le Monde avec AFP. “Le Sénégal Inaugure Un Musée Des Civilisations Noires à Dakar,” Le Monde, December 5, 2018.

https://www.lemonde.fr/afrique/article/2018/12/05/le-senegal-inaugure-un-musee-des-civilisations-noires-a-dakar_5392879_3212.html

8. Murphy, David, ed. The First World Festival of Negro Arts, Dakar 1966 Contexts and Legacies. Postcolonialism Across the Disciplines.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16.

9. Nayeri, Farah, and Dionne Searcey. “Senegal’s Museum of Black Civilizations Welcomes Some Treasures Home.”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5, 2019. 

https://www.nytimes.com/2019/01/15/arts/design/museum-of-black-civilizations-restitution-senegal-macron.html.

10. Ruth Simbao, Koyo Kouoh, Ugochukwu-Smooth Nzewi, Suzana Sousa, Emi Koide; Condition Report 3: Art History in Africa: Debating Localization, Legitimization and New Solidarities. African Arts,2019; 52 (2): 10–17. 

doi: https://doi.org/10.1162/afar_a_00456

11. Thomas-Johnson, Amandla. “Museum of Black Civilisations Aims to ‘Decolonise Knowledge.’”Aljazeera, December 5, 2018. 

https://www.aljazeera.com/features/2018/12/5/museum-of-black-civilisations-aims-to-decolonise-knowledge.

12. UNESCO. July 12, 2018. 

https://en.unesco.org/news/inauguration-black-civilizations-museum-important-milestone-history-senegal-africa-and-its.

官方文件

1. 黑人文明博物馆建馆论述报告

Rapport de la Conférence de Préfiguration du Musée des Civilisations noires Dakar, July 28-31, 2016

https://mcn.sn/conference-de-prefiguration/

多媒体资料

1.《远方的家》一带一路(526) 塞内加尔 走进黑人文明博物馆 

http://tv.cctv.com/2019/12/31/VIDEoAAvDGAZWWrqOHZErBsP191231.shtml

2.“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纪录片,导演:William Greaves

https://vimeo.com/ondemand/firstworldfestival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