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两会前瞻|如何解决生育、养育后顾之忧?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每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所提的意见建议都会推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出台落地。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21年国务院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工作有关情况。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介绍,根据各部门报送情况,并经人大政协有关方面核实,2021年国务院部门共办理两会期间代表建议8666件,委员提案5718件,分别占总数的96.4%和93.4%,已全部按时办结。
寿小丽介绍,各部门认真研究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共采纳代表委员所提意见建议4300多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1600多项,有力推动了“六稳”“六保”工作任务,通过高质量办理工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着力做好“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领域取得成效。
譬如,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在吹风会上回应“双减”方面的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时表示,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训乱象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代表委员提出有关“减负”“校外培训治理”的建议提案多达数十件,全国人大将“推动治理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涉及的14件建议中有11件由教育部主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宋德民表示,针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严格广告治理、推进减负等建议,教育部将“双减”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双一号工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牵头建立19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督促各地成立专门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报请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密集出台32个配套文件,及时提供政策供给和操作指导,基本建立起“1+N”政策制度体系。
三是及时处置暑期培训、隐形变异培训、“暴雷”“冒烟”机构、户外广告等突出问题,全面完成“营转非”“备改审”和出台政府指导价工作,大力推进校内提质减负。
四是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调研指导,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线上培训日常巡查,务求工作实效。
五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开展宣传工作,深入系统全面做好政策解读,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形成育人合力。
宋德民介绍,2021年8月,教育部就“推动治理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重点督办建议召开座谈会,8位人大代表在线参加,12家部委共同汇报了工作进展。截止到2021年底,学科类培训线下与线上机构压减率分别为91.45%和87.07%,培训机构扩张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据第三方调查显示,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也将备受关注。
事实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生育问题已引起部分代表委员以及民进中央的关注。
譬如,这几天,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泰兴市邮政分公司江平路支局局长何健忠就一直奔走在基层一线,“一老一小”问题成了他今年关注的重中之重。
走访中,何健忠表示,虽然国家放开二胎、推行三胎政策,但是由于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特别是子女教育、0—3岁幼儿托养等各种问题,让多数双职工家庭,有着“想生不敢生”的困扰。
由此,何健忠建议,“国家能够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办学前班,由专业幼教机构进行抚养、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解决掉后顾之忧。”
“需要形成降低多孩家庭生育、养育后顾之忧的政策新导向。”2022年全国两会到来之际,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在提案中指出:“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亟需形成与之适应的新的政策导向。”
“伴随三孩政策的落地,国务院办公厅、各部委陆续出台了支持三孩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的政策文件,但是托育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显突出。”民进中央副主席王刚在近日在民进中央与媒体座谈暨两会新闻通气会上介绍,托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托育服务形式单一、普惠性缺乏,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等因素成为民生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在民进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的党派提案《关于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提案》中,重点强调要加强政策配套,强化规划和政策引领,集中卫健、发改、教育、市场、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托育服务发展规划,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在用地、用人、配套、管理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撑。同时,以社区为依托,多元化参与,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此外,引导鼓励用人单位参与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缓解生育女性职业发展矛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