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济大学无车校园引争议,步行文化从何培养

官阳/ 3M首席交通安全教育与政策联络官
2017-05-17 12:35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当下的工科领域,文化一词很时尚。建筑文化,汽车文化,骑行文化,步行文化,无文化不专业。就在最近,这个文化现象又被一件事情推到了新高度。在建筑和交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同济大学,校方为了解决校内交通难题,想出了一个推动步行文化的点子,对校园内的一些道路,进行了颠覆性的断面改造,引发了交通圈内不小的震动。下图就是改变后的样子,其看点是把行人步道干脆当做自行车停放区,机动车道变成了步道和自行车道,而且还把行人步道放在两条自行车道之间。

该图片来自一个专业交通工程师群。 校友 供图

各种议论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设计者,主要观点是校区内交通压力太大,机动车停放条件不足,每天教师停车需求就超过3000辆,进出校园的车辆有5000辆之多,而校内只有1500个停车位,所以被迫考虑限行,鼓励自行车和步行,希望借道路功能颠覆推动步行文化;

第二类是支持者,觉得给创新一些时间,用用看,以后再评价,这类声音里,最多的应该是该校的桃李;

第三类,是反对者,也有该校的桃李,而且旗帜鲜明,主要理由是把行动灵活性最高、自我防御能力最差的行人,放在上下自行车流之间,成腹背受敌之势,不安全。也有从道路断面的常规结构来讲的,觉得这么做,是最浪费道路资源的一种形式。要么就提供更多的安全空间,让行人在自行车之间能安全些;要么就无隔离的混行,以安全和舒适的下降为代价。

三种观点听下来,各方都有些道理,但似乎又有很根本的差异。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做个意见补充,也来说说步行文化和保障这种文化所需要的要件。

1.步行的意义与审视角度

从人文角度看,步行的意义有很多,甚至包括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新城市主义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里,专门提到为了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和情感融合,倡导将行人步道的宽度加宽以便人们可以并排行走,为市民提供社交条件。就步行的意义,也有更工程化的角度和评价方式。

这里摘录一段美国交通部门发布的一个倡导步行的文件里的原文:2001年,美国国家统计数据(NHTS统计)显示,美国人出行量中有近50%的出行距离是在4.8公里之内的,28%的出行距离是在1.6公里之内;如果这些出行大多为非机动车出行,那么可以大大改善空气质量,减少交通拥堵。

从经济价值的角度看,用步行或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出行方式,通过减少排放、燃油消耗、拥堵导致的工时浪费等方面,美国公众每车公里(统计计量单位,平均每辆机动车每行驶一公里)节省3-14美分。

从环境价值的角度看,根据美国FWHA(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的统计,每年美国机动车产生的污染排放超过1.6吨;冷车行驶比热车行驶(冷车行驶指冷车启动后的短途行驶)要多排放16%的氮氧化物和40%的一氧化碳;短途机动车出行的危害由此可见。

如果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者,在倡导步行文化时,提供的是数据类的测算和分析,是投入产出比类的意见,是不是更具备技术说服力?对于出行模式管理而言,这种培养与公众的沟通模式,是不是会显得更专业化一些呢?

2.步行成为文化的基本人文要件

常规意义上的步行,是一种道路使用行为。换句话说,是人们为了某种需求,使用公共空间。在道路使用上,这种大众行为的规范化管理,早就有专业名词和大量的技术结论与规范做法了,即交通控制(Traffic Control)。在道路使用上,不仅仅是机动车要被控制,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行为同样需要控制。如果交通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还认为没有机动车时,道路的使用行为不需要控制,那简直是灾难。

就公众使用道路步行而言,建立共同的行为规则是基本的共识。比如使用人行步道,按安全规则同向或逆向行进等,都是基本的交通秩序规则。那么在校园里,是不是需要在大家走上社会前,就培养对公共秩序的遵守习惯呢?还是学校里一套,走出校门再来另一套呢?

国内某高校的园区道路实拍。  微信公众号:同济智能交通 图

下面这几张图,是笔者多年前在国内某日企工厂厂区里拍到的照片,可以看到规范的厂区内道路、办公楼内的行走秩序。

看了这些,我相信很多人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笔者认为,步行文化最基本的就是公共道路空间的使用秩序,是对公共规则的认知和尊重。在道路交通管理上,不应该有区域空白,而始终如一的遵章意识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培养。

3.步行文化所必须的交通工程要件

步行文化的培养离不开硬件问题,最基础的就是人行道的有效宽度。下图是美国交通部门给出的行人步道有效宽度的计算规则示意图。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至少要去除行道树的宽度,而行人步道的有效宽度要有保障。

在纽约市的行人步道有效宽度设计规范里,有更多详细的指标要求,对各种占路设施的宽度都进行了罗列,要求在计算有效步道宽度时,考虑这些步道宽度内的强制占路元素,见下表:

纽约市行人步道有效宽度设计规范里的指标。

如果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人行道上的有效宽度被树坑占据了70%,被自行车占据了80%,那么青年学子走向社会后,如何看待他们所面临的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则呢?特别是未来道路工程和交通工程的设计者,如果参与了这些占路行为,未来该如何培养其职业素养呢?

不仅是校园里的步行文化问题,共享单车正在不断占据着原本就很可怜的人行步道,街道上的步行文化,是不是也值得更多的人去关注呢?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