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漫谈杭锦旗国有林场70年变迁

2022-02-25 10: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2年,对于地处杭锦旗偏远林区的阿鲁柴登治沙站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即将迎来他的“70大寿”。杜甫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称六十“花甲”、七十“古稀”,这示意我们岁月如滚滚流水易逝,人生如白驹过隙易老,也让我们不由得慨叹阿鲁柴登治沙站已经组建70年了!在我国,农业农村领域有一个独特板块,俗称国有“四大场”——农场、林场、牧场、渔场。它们大都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生产型事业单位,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先行区”,有任务、有“活钱”。进入市场经济后,“四大场”大都经历了改革转型的艰难时刻。农场、牧场、渔场因经营原因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国有林场因生态文明建设重新焕发了生机。

每一个林场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1953年,为改变立春过后漫天黄沙看不清人、一夜狂沙就埋房的景象,杭锦旗阿鲁柴登治沙站应运而生,这不仅是杭锦旗第一个国有治沙站,同时也是伊克昭盟第一个治沙站。随后杭锦旗逐步组建改更召治沙站、什拉召治沙站、甘珠尔庙柠条林场、浩绕柴达木治沙站以及摩林河苗圃。

杭锦旗国有林场分布于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几乎覆盖了全旗所有立地类型最差、条件最艰苦、生态最脆弱的区域,承担着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沙治沙的重要职责。

国有林场建设初期,条件异常艰苦。没公路、没通电、没住房,林场人住茅棚、睡通铺、吃野菜、喝泉水,还要承担大量重体力活。正是这批“林一代”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了国有林场一路成长繁荣。

阿鲁柴登治沙站旧址

甘珠尔庙柠条林场旧址原内蒙古建设兵团3师23团

什拉召治沙站旧址原内蒙古建设兵团3师20团

改更召治沙站旧址原内蒙古建设兵团3师25团

浩绕柴达木治沙站旧址

每一个林场都有一部逆水行舟的成长史

国有林场的发展凝聚了几代林场人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经过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漫漫黄沙重披绿,荒山秃岭染丹青,林场人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征服沙漠”到“善待自然”,从响应“三种五小”建设号召到“穿沙公路大会战”,在几十年的漫漫治沙路上,到处都有林场人的足迹。林场人在实践摸索中总结出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区节水造林技术和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技术。在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封、飞、造”相结合,“前拦后挡”封育结合人工造林;在荒漠区,以保护原生植被为重点,封禁保护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平原区,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带、网、片相结合等等。

70年来,从消灭宜林荒沙、实现全面绿化到集约经营改善林分,从开展森林经营试点到实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退化林分修复,一次次的行动,一个个的工程,杭锦旗国有林场跟着改革的步履,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均量和质量“三量齐升”,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绿色篇章。

每一个林场都有一部苦尽甘来的改革史

20世纪90年代,杭锦旗国有林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滞后、林地资源流失、民生问题突出。国有林场生产任务缩减,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林场成了名副其实的“要饭”林场。

2000年开始,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杭锦旗国有林场在历史新起点上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思想、更加勤勉务实的姿态、更加积极稳健的步伐再度启航。按照“存量提质、增量调优”的原则,持续开展攻坚造林,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退化林分修复工程,有序增加林木蓄积,优化林分结构,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打造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阿鲁柴登治沙站新办公室

甘珠尔庙柠条林场新办公室

什拉召治沙站新办公楼

改更召治沙站新办公室

浩绕柴达木治沙站新办公室

昔日的照片,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历史凝固的瞬间。70岁,已是人的古稀之年,但对杭锦旗国有林场来说,一切却刚刚开始。70年里,国有林场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疥癣之疾。但随着时间的脚步跨向新的起点,国有林场准确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在不断自我革新、巩固成效的同时继续前行,以更加自信更加从容的姿态迈向辉煌、走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漫谈杭锦旗国有林场70年变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