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地铁8号线的“艺术长廊”
北京地铁8号线的“艺术长廊”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公共艺术作品则是城市的名片。1984年,壁画首次被应用于北京的地铁站台。如今,随着文化元素越来越多融入城市建设,北京的“地铁长廊”已成为“艺术长廊”。
设计者们依据不同的历史人文地理,巧妙地将传统和现代文化之美相融合,选取不同材料设计绘制不同题材的壁画作品。随着去年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剩余段的开通,“地下中轴线”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来自名家们的艺术作品亦闪亮登场。北京地铁8号线壁画设计堪称历史与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完美结合的典范。
北京地铁8号线壁画团队精心择选不同材质来增强层次质感,使用微晶玻璃(亦称微晶石)、玻璃马赛克、陶瓷、大理石、铝板等材料,凸显了艺术之美。北京地铁前门站的《万木峥嵘》《前门商业》《中轴锦绣》三幅壁画就是微晶石作品,由四川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名微晶)制作完成,制作材料为工业固废配制而成的微晶玻璃。
不久前,一名微晶的这项微晶玻璃制造设备“尾矿协同其他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成套设备”被列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年版)》。该设备由智能化混料、冷顶式全电熔窑炉、成型、退火晶化、产品加工等装备及电气控制系统组成。根据工业固废的成分加入一定比例的核心原料,配制成适于微晶玻璃体系的原料,送入全电熔窑炉熔制成微晶比例液,再经成型、晶化退火等工序生产出微晶玻璃产品。设备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尾矿或工业固废掺量达75%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425kgce/t。
一名微晶利用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料作原材料,将废料变废为宝,生产出绿色环保材料。主要原料有花岗石尾矿、工业企业尾矿、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煤矸石等。研发的颜色已超过60多种,目前量产的颜色有米黄、瓷白、咖啡、红色和黑色,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可进行各种深加工处理,图案、规格均可按照需求个性化定制。作为新一代的建筑装饰材料,产品兼具玻璃和陶瓷的优点,具有通体无孔、光洁亮丽、优异的防水抗污性能和坚硬耐磨的品质,适用于银行、医院、商业广场、地铁、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等项目的装修。作为艺术文化墙的制作材料,图案还原度高,图像清晰美观。定制大板既解决了缝隙问题,又抛开了安装拼图的烦恼,手摸与视觉上都有良好的层次感,完美呈现了艺术大师们的工匠力作。
(图片和资料提供: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前门站《万木峥嵘》
监制单位: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
创作单位:北京视觉盛世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设计者:常沙娜
常沙娜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设计师。1931年生于法国里昂,12岁开始跟着父亲常书鸿在敦煌学习,“敦煌沙漠”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常书鸿有“敦煌守护神”之称,毕生致力于将敦煌艺术推向世界。1953年常沙娜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1956年,实用美术系从中央美术学院分离,组建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她又成为工艺美院染织系的一名教师。国家多处重要艺术设计均出自常沙娜之手,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灯、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民族文化宫、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紫荆花纪念雕塑等。
设计说明:作品创意来自常沙娜整理编纂的《敦煌历代装饰图案——树木篇》。敦煌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集大成者,为中国美学与美育提供了庞大的基因库。作者在90岁高龄时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研究,从魏晋南北朝到中唐、盛唐等几个朝代选出精彩的树木造型,创作了此幅作品。
完成时间:2021年
前门站《前门商业》
监制单位: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
创作单位:北京视觉盛世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设计者:李林琢
李林琢,1949年12月生,祖籍山东平原,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1968—1974年在首都特钢公司炼钢车间工作,1974年进美院学习,实习中负伤,治愈后复学,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为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石雕公司顾问。作品有壁画《钢之歌》《湖》《套马》等。
设计说明:作品画面以时间为序,展示明朝、清朝、民国、1949年至今的前门商业面貌,以传统的散点式构图将不同时代的商业模式及百姓生活片段构置在同一画面内,展现时代的变迁。整个画面分为A段和B段两部分,A段表现的内容为明、清、民国的前门景象。B段展现当代的前门景象。
完成时间:2021年
前门站《中轴锦绣》(微晶石浮雕壁画)
监制单位: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
创作单位:北京视觉盛世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设计者:任世民(助手:李翔)
任世民,1950年生于兰州,祖籍山东,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壁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中国金属艺术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代表作品为《呐喊》《我以我血荐轩辕》(北京鲁迅博物馆 汉白玉浮雕)《炬》(江南大学 主体铜质雕塑)《和平与希望》(中国康复中心 主体不锈钢浮雕)《希望之门》(秦皇岛海港码头雕塑)等。
设计说明:作品为作者为北京建城六百周年纪念而作。以正阳门为坐标北望鸟瞰京城,力求表现六世纪前的城市规划大师们、建筑师们和各作工匠师傅们的理想与智慧。他们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世界都市文化的人类遗产。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北京城建城工程一共用了十二年半的时间,其中十年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备料。整个工程施工自破土动工到竣工历时两年半,在人类建筑工程史上是一个奇迹。作品再现了北京古城建筑群昔日面貌,表现老北京城的宏伟气魄,彰显城市规划的空间格局与人文内涵。
完成时间:2021年
(胡京平)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2月21日4版
责编:丁涛
校对:张健
监审:韩凤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