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0-2020年,那些增加的收缩城市:来自七普的证据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4%。与此相应的是,人口不断流向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另一些城市则正在经历人口萎缩与建设用地扩张。
在中国,2020-2010年间发生收缩的城市,它们分布在哪里,收缩过程呈现何种规律?利用六普和七普数据,孟祥凤、龙瀛等研究者,圈出了2010年至2020年间人口减少的中国城市。研究初次发表于《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该研究团队最新的数据表明,相比上个十年,中国正在收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部地区。而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应采取措施调整以增长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范式,以扭转人口流失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2016年,中国煤城,黑龙江双鸭山。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准确识别中国的收缩城市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人口流失、工业衰退、城市空置和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利用不足为特征的城市收缩情况持续蔓延,演变为全球发生的广泛现象。中国的收缩城市(SCs)数量持续上升。这些城市大多经历了人口减少和空间扩张,这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地方财政压力。
人口减少是城市收缩的主要标志,经济衰退是城市收缩的另一特征。相比经济数据,人口数据更为客观。
由于缺乏长期持续的常住人口数据,研究者近年常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来识别中国的收缩城市。但夜间灯光数据虽是可用的呈现人类定居模式最清晰的视图之一,却不能准确反映常住人口规模;同时,夜间灯光数据的数据来源不同,用以分析中国行政区的收缩,会导致结果的异质性,从而难以支持政府决策。
因此,人口普查数据更适于用来长期观察。龙瀛和吴康(2016)运用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圈出了中国2000-2010年之间收缩的180个城市。
而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七普的最新数据,与六普数据对照,算得中国大陆各区县2010-2020年的人口变化率。
图 2010-2020年,中国人口收缩的县、区、市 注:本研究确定的2010-2020年中国不断收缩的县、区、市中,不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尚未公布。
考虑到中国一些城市行政区划的重组,研究使用最新的城市行政区划,结合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重新确定了2000年至2010年的收缩城市。最终确定了193个收缩城市,这与2016年团队确定的结果(180)相似。
这里的城市是按照中国城市行政等级划分下的城市,即行政城市,并不是根据建设用地边界画出来的实体城市。
研究将2010-2020年经历人口流失的区县视为收缩。结果确定了1507个收缩的区县(占中国所有2896个区县的52%),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46%的领土(下图)。
2000年至2010年期间,收缩城市主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2010年至2020年期间,收缩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并集中在东北地区,主要是大量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
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东北人口流失多集中在县级市。例如,和龙市、讷河市、磐石市、舒兰市等。而到了2010年至2020年期间,东北较大的城市也出现明显的人口流失,收缩城市数量增加明显。如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和七台河,吉林的通化和白城,辽宁的本溪和鞍山,等等。与前一个十年相比,东北增加了112个收缩的区县,占总增长量的24%,收缩城市则增加了42个,占增长总量的49%。
总体上,这二十年来,黑龙江是收缩城市最多的省份。
聚焦到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和龙市收缩最严重。这个县级市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居民以朝鲜族为主。2000—2010年,这个县城人口流失率达到了20%左右。而在2010—2020年,和龙收缩速度加快,人口流出率达到了38%。
吉林省东北部的舒兰市,近十年来人口数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在2000年至2010年,这个县城的人口流失率仅2%左右,但到了2010年至2020年,该地人口流失率高达37%,收缩率仅次于和龙市。
调整城市规划范式
东北地区的收缩与自身资源、气候、地理等紧密相关。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其收缩城市类型主要是工业型和资源型。黑龙江“四大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都是资源枯竭型的收缩。
比如,黑龙江的鹤岗,近年来因房价成为“网红”。鹤岗房屋空置率高、房价便宜,吸引一些外地人到此购置房产,轻松“躺平”。然而,这也反映了本地人口快速流失和城市规划仍然扩张的矛盾。
2000-2010年,鹤岗市辖区的人口流失率是8%左右,而2010—2020年,鹤岗市辖区的人口流失率达到18%左右,城市收缩速度加快。而在人口大量流出的同时,鹤岗中心城区的面积还在扩张。
在增长导向的城市规划范式之下,却面临严重收缩的情况,在这个角度看,鹤岗是大部分中国收缩城市的缩影。而这为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了参考和预警:应采取措施调整以增长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范式,扭转人口流失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