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家奉专栏:“线”与“衣”,亲情系
今年5月14日,是西方的母亲节。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以来,每逢这个节日到来之时,我们也愿意借此表达一下对母亲的爱与孝。
恰巧,今年母亲节期间我正在唐朝诗人孟郊写《游子吟》的地方——江苏溧阳,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溧阳建造的《游子吟》大型雕塑这首《游子吟》,在后人修建的孟郊祠里,用这样一幅楹联作出评价: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孟郊诗词五六百篇,最有名、最动情的也就是这一首了。
这首诗是他在溧阳当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时写的。公元791年,时年41岁的孟郊在母亲裴氏的鼓励下参加乡贡,中了贡士。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793年再应试,再不中。797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登科后,46岁的孟郊欣喜若狂,写下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他的神情。
可让这位著名诗人不能满足的是,皇上仅给他一个分管捆绑捕缉盗贼之类的末等小官。在他认为,这是“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在闷闷不乐、忿忿不平的情绪中上任后,工作上也并不十分尽职。
孟郊画像但是,孟郊自小接受儒家道德教育,很重孝道,对父母十分孝顺。夜间,孟郊孤身一人睡在县署,常常辗转反侧,百感交集。在长期的漂泊、流浪生活中,他深深体会到游子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他抚摸着自己已经发白的鬓角,想到奋斗大半辈子终于吃上了皇粮,获取了功名,这同慈母的养育、勉励是密不可分的,自己应该把母亲接到溧阳来享享清福才是。他想起年轻时灯下苦读,总是母亲陪在身边,督促自己的情景;在落榜失意、灰心丧气之时,又是母亲鼓励他不气绥、要奋起的情景;在每次远行时,又是母亲一针一线地为自己缝补衣裳,送自己到村口,千叮咛、万嘱咐的情景;更想起最后一次离家赴任时,母亲特意为自己缝制了一件新衣,新衣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慈母对游子的深情厚意……想到这,孟郊的眼晴湿了,感恩母亲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他喃喃自语说,母亲啊,您抚养我成长,教育我奋发,年龄这么大还为我缝补衣裳,您老人家的恩情呀,我一辈子都报答不尽啊……无穷的思绪难以控制,像一股山泉流淌出来,于是轻轻吟诵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这首名诗就这样在一个寂寞然而又是思绪连篇的夜里诞生了。孟郊吟罢,惊喜地从床上跃起,点亮油灯,铺开稿笺,提笔一挥而就,并在标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这首五言诗,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神来之笔,是前四句的升华,生动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日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般的儿女怎能报于万一呢?
我们现在常说: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娘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实际上,有娘才有这根“线”,没娘了“线”就断了。有娘的这个家,是“衣”们永远也走不出的守候。推开家门,娘不在,爹迎上来,便和爹唠家常。然而眼睛却时时盯着门口,盼望着娘回来。娘推门回来了,心里顿时踏实了。就这样,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身份,总是惦记着回家看看,回家了仍然先喊娘。
回家找娘,是人们多年来不自觉养成的习惯,也许,生活中只要是有娘的人,大家都一样。这便是生活的幸福。家和娘就是这样,深深地镌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
随着年轮的递增,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纵是岁月改变了容貌,纵是沧海变作了桑田,枯守着不变的依然是那份对家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有娘在,你就可以放心地天马行空独闯天下了,你可以安安心心地规划你的理想,路的前方还有路,你不可能一口气到达终点,累的时候,永远有一个宁静的港湾,那便是家,娘在那里为你守候。
高处不胜寒,特别是当你事业有成或是成了顶天立地的人物,可以叱咤风云的时候,内心的你会迫不及待地寻找心灵的依托,而那最安全、最永久、最可靠的心灵依托,依然是娘,是家。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站着伟大的女性。如果真是这样,那女性中,首先是娘。
美国世贸大厦倾倒的那一刻,一个拥有亿万资产的商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末日,他想到的不是他身后的财产,他用手机发出的信号传递了一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妈妈,我爱你!”母与子的情爱,在最危急的时刻,暗淡了硝烟,迸发出夺目的光彩。人性的伟大就在那一刻定格了。
娘,永远都不会远离你!即使是相隔千山万水,即使是远渡重洋(这一定是指你自己),然而,娘的身影,总是在你行程中,娘的牵挂,就是你穿越时空回家的理由。
游子们最最不能动摇的情感,也许就是那“衣”中密密的、长长的、纵横交错的如“线”般的母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