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威马掉队,沈晖面临“至暗时刻”
大搜车数据显示,2022年1月,威马汽车月度销量仅2685辆,旗下主力车型环比销量几近腰斩。而同期,小鹏、蔚来、理想、哪吒及零跑的销量均在万辆上下。
细分威马汽车的销量,EX5销量876辆,同比下滑56.5%,环比下滑41%;W6销量767辆,环比下滑42.9%;EX6销量仅14辆;曾在去年第四季度贡献超过八千辆销售业绩的,主要面向出行市场的E.5车型,销量也在该月掉头下跌,环比下滑53.8%。
更糟糕的是,元旦至今,已有超过600名威马车主集体维权,声讨威马虚假宣传,其中不乏威马第一代车主们。
维权代表“米周不姓米”告诉“大出行观察”,去年底,威马以“迎新年用户特优”活动,邀请车主到店检测。不料,检测后的车辆实际续航严重缩水,续航虚标成分达70%。
出现类似情况的车主不在少数,仅他所在的维权群就有600多人。在他们看来,威马用“保养”的方式,悄悄对车辆电池进行“阉割”锁电,目的是掩盖威马汽车电池连续自燃的严重安全缺陷。
车主们通过各种渠道发声,甚至给威马方面发了律师函,都未能得到威马的反馈。2月15日,“米周不姓米”通过微博喊话威马,“已准备好全面的证据,威马汽车,315不见不散。”
销量的大幅下滑与品牌的负分积累都不是偶然。
在“大出行观察”看来,威马汽车作为最早成立的造车新势力企业之一,曾经交出过让资本和市场满意的答卷。然而,道阻且长,销量增长难以持续的背后,是企业持续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力难以与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必然结果。
B端和库存撑起销量
2021年威马全年累计交付新车44157辆,同比增长96.3%。其中,Q4的交付15114辆,创单季销量历史新高。这样的成绩在威马汽车CEO沈晖看来,是争气的,进而被他写进了“威马家书”,是威马交出的“年度增长答卷”。
这样的成绩放在新势力造车阵营中成色几何呢?
从年度总销量来看,蔚来、理想、小鹏、哪吒的年度总销量均超过威马,其中,“蔚小理”年销量均已是威马两倍多,哪吒汽车的同比增速362%,也远高于威马。
在威马自称创下单季销量新高的2021年Q4,主力销量也并非来自C端市场,而是有54.2%的销量来自面向出行市场销售的E.5车型。该车型2021年8月上市。乘联会销量数据显示,9月至12月,E.5月销量分别为2370辆、3171辆、2794辆、2227辆,在单月销量的占比分别达47%、63%、56%和44%。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E.5上市的当月,威马在C端销售的主力车型EX5,销量环比下滑约38.7%,随后的四个月里,月平均销量甚至不足一千五百辆。
“以低价策略,在出行市场迅速铺量,短期奏效,长期很难持续。”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告诉“大出行观察”。大搜车数据显示,今年1月威马E.5销量1028辆,环比下滑53.8%,威马汽车B端也开始失速。
“从威马区别于造车新势力的传统经销商模式就能看出,他们对销量的短暂效果一直很在意。”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大出行观察”。
《晚点LatePost》曾报道称,威马成立初期,负责销售的副总裁陆斌曾提出类似小鹏汽车的“直营+授权”模式,工厂按需生产,不向经销商压库存。但因该模式在销量层面起效太慢,陆斌在内部饱受压力,直至被调离销售公司。
此后,威马回归传统经销商模式,即车企将生产出来的整车批发,由经销商零售。这意味着,经销商将要承担库存和销售双重压力。
传统经销商模式有利于车企获得稳定的批发收入,销量数据看起来也稳定。“传统车企采用经销商模式,是燃油车时代的普遍现象,品牌力和市场都已经打通,即便是有库存压力,经销商还是赚钱的,但新势力不同,如果品牌认可度低,销量本就不高,再压库存,经销商的日子就难过了。”上述分析师表示。
在《晚点LatePost》的报道中,也曾提到,多位威马经销商表示,已积压 2-3 个月的库存车。而行业警戒线大概是 1.5 个月。
“一家车企一旦将筹码压在网约车市场说明已经丧失了对C端市场的信心,”在上述汽车行业从业者看来,“威马目前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号召力也难以支撑传统经销商模式,只会是恶性循环。”
自燃、锁电、维权
威马曾是造车新势力中起步最早,且最被看好的企业之一。2015年威马汽车成立,是最早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之一,也是第一个拥有自建工厂且获得整车生产资质的新势力企业。
威马汽车官网显示,自建温州工厂2016年11月奠基,2018年实现量产。同为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常州工厂直到2019年初才获得生产资质;小鹏汽车肇庆工厂则更晚,2020年5月生产资质才得以获批。凭借先发优势,威马2019年收获1.68万辆销量,位列新势力第二,仅次于蔚来。
这样的势头未能持续,次年威马遭遇产品安全危机。2020年9月23日至10月27日,仅一个月,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在多地发生。10月28日,威马启动召回威马EX5车型1282辆。
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威马汽车销量的影响随即体现出来。2020年底,威马全年销量同比增长仅33.3%,同期的蔚来、小鹏同比增速却高达121%、112%。
然而,一次召回并未能彻底解决威马汽车自燃隐患。2021年12月,威马再度被爆车辆自燃,多家媒体称,威马EX5在4天内已发生3起充电起火燃烧事故。这一次,对于事故发生,威马至今未有回应。
在网络上,大量威马车主开始投诉,“为掩盖电池连续自燃的安全缺陷,威马汽车诱骗用户上门保养,对电池进行阉割锁电。”
“米周不姓米”作为维权车主代表告诉“大出行观察”,去年底威马推出“迎新年用户特优”活动,免费检测并赠送200元京东卡,然而,检测后的车辆续航里程严重缩水。
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在车主们看来,这与威马近期多起自燃不无关系,“要不是电池可能引起自燃,必须通过一定措施干预的话,威马不可能突然去做热管理或电池均衡(即,锁电)。”
2022年1月10日,170余名车主联合,向威马发了律师函。如今,维权的车主已超过600人。“相对便宜的整车价格,意味着相对较低的毛利润,面对产品缺陷将带来的更多的售后服务支出,威马很难两度面对召回。”一名汽车行业从业者告诉大出行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威马初次以“新春升级”为由头,低调返修。《晚点LatePost》曾报道称,威马曾有驾驶室漏风、新车放着不开也会掉电等问题,为了处理上述质量问题,2019年2月,威马推出 “新春升级计划”,对车辆免费升级。实际上,这是一次低调的召回返修。文中称,“为了降低负面影响,他们还找了多家代驾公司,上门提车,升级完再把车送回去。”
“米周不姓米”是威马汽车的第一批盲订车主,他告诉大出行观察,选择威马是看重CEO沈晖的传统车企从业背景,相信其交付能力。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是威马最重视的一批用户。”
如今,他们站在了威马的对立面,在网络上公开讨伐威马。2月15日,“米周不姓米”通过微博喊话威马,“已准备好全面的证据,威马汽车,315不见不散。”
研发投入不足
“长期缺乏在产品技术及研发上的投入,是威马没能赶上新势力第二波增长的主要原因。”上述汽车行业从业者表示,威马在平台研发上投入不足,智能技术也仍在依赖百度。
2017 年,威马曾提出 “128 战略”,即围绕着1个电子电器架构,研发2个车型平台,推出8款电动车。时至今日,威马旗下在售的4款车型加上去年10月新发布的M7车型,却仍出自第一代平台架构。
M7发布,沈晖面对媒体质疑,称“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我觉得平台意义不大。”反观其它新势力企业,无一不在投入平台开发,迭代架构。以蔚来为例,NT2、NT3平台的研发投入甚至超过50亿元。
在智能驾驶领域,威马也将“灵魂”交给了百度。作为威马股东之一,百度曾3次参与威马融资,包括B轮、C轮和D轮。2019年,双方组建“威马&Apollo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宣布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威马量产车型。
合作的背后是牵制。腾讯科技曾报道称,百度在对威马投资时签署了竞业条款,即威马不能自己做自动驾驶,而是需要用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系统。
2020年12月,威马W6亮相百度Apollo生态大会,搭载双方共同开发的“无人自主泊车系统AVP”。 四个月后,W6正式发布。在传播中,威马称“W6是中国首款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量产车,实现L4级别无人驾驶。”
事实上,威马W6仅能在固定停车场景和非固定停车场景实现无人自主泊车,不涉及公开道路行驶,并且,该功能仅在全国五个停车场开放。
在实际销售中,“无人驾驶”卖点也并未奏效。北京某威马经销商表示,具备AVP自主泊车功能的是威马W6高配车型,定价比中配车型高2万元,“很少有人购买,多花钱不实用”。根据乘联会数据,自交付以来,W6销量增长缓慢,月均销量不足千辆。
依赖百度,并未能让威马汽车在智能领域超越同行,也为其平添了隐忧。2021年1月,百度宣布与吉利共建“集度汽车”,参与造车。其Apollo平台也正扩大与其它车企的合作,包括北汽、蔚来、广汽、长城等。
2017年9月5日,沈晖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称,汽车市场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一个新造车企业年销10万辆就可以活得很好,“威马在两三年内肯定能达到这个数字”。2022年1月1日,威马公布交付至今的总销量约为8.87万辆。
在“大出行观察”看来,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力薄弱,品牌难以向上积累口碑,经销商库存积压,销量难以持续增长……以上环环相扣,让威马陷入恶性循环。
大浪淘沙,如今的新造车队伍中挤满竞争者,威马越来越被甩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