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财科院《报告》:减税降费力度不减,为何部分企业获得感不强

澎湃新闻记者 樊盛涛
2022-02-24 17:2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近年来,政府减税降费力度不减,为何部分企业仍感觉成本压力大?2月22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企业成本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认为,在新发展阶段,企业成本不仅包括实体交易形成的成本,还包括虚拟的风险成本。各种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都会内部化为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成本不断上升。   

自2015年底中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降成本为市场主体纾困,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成为政策实施重要发力点。   

《报告》认为,减税降费成效明显,企业税费负担整体下降。一是宏观税负明显降低。以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从2016年的17.5%降至2020年的 15.2%,下降了2.3个百分点。二是,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切实达到了减轻企业成本负担、激活微观主体活力的目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发布会上说:“在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背景下,每个企业都会受到不确定性和风险事件的影响。这意味着,企业成本不是决定于已经发生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未来可能的损失,也就是取决于风险。”所以,企业的风险预期决定了成本预期,当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确定时,企业成本就会上升。在宏观层面公共风险扩大的时候,它也会转化为交易成本,内部化为企业成本。

《报告》称,2020年新冠疫情就是一个最现实、最直观、最鲜活的案例。为应对疫情这一公共风险,企业必须采取各种防控措施,比如,保障复工复产的投入、采购疫情防控物资、执行隔离政策等等,这些都会转化为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这充分说明,当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或公共风险水平上升时,企业成本会出现普遍上升态势,企业、投资者、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还会因看不清未来趋势而改变其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对研发、投资等活动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更倾向于等待、观望,这些都将导致宏观经济整体收缩。 

此外,《报告》还认为,企业个体风险会外部化,导致所有企业承压。房地产行业已出现这类风险。头部企业引发的债务风险,产生了链条式传导,不仅使关联地产商受损,也带来房地产业投资预期的改变,致使房地产业出现断崖式下行。同时,引发金融机构风险敞口加大,地方财政也受到牵连,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收减少。另外,治理转型与发展转型不适配,也会导致整体成本上升,尤其是政策的合成谬误、分解谬误,多重政策目标冲突引发企业预期不稳,抬高经营成本。

“政策预期不稳,其实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刘尚希在发言中强调。他说,当前的一些政策从各个部门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但是把各个部门的政策合起来看,发现是有问题的,给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上升的,而这些政策既有经济政策,也有非经济政策。非经济政策比如关于环境、教育、安全等方面的政策,这些非经济政策都可能对经济运行以及经济预期带来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就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企业感觉到压力,拿不准,不知道怎么办。所以,降低发展成本的关键在于公共风险管理,就是我们防止市场的风险公共化,或者一些国家的风险全球化。”

当前,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研究降低企业成本的思路、措施都是从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实体成本分类出发的。《报告》认为,对企业来说,分类管控成本也许短期有效,但从整个供应链观察,上中下游的企业成本与利润是息息相关的,对一个经济主体是成本,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来说可能就是收益。因此,研究下一步降成本的政策措施,实体思维逻辑显然是不够的。探寻企业成本的源头,实际是虚拟的风险成本在推动。实体要素成本和虚拟风险成本相互影响。

未来,该如何降低风险成本?《报告》认为,企业成本管理主要针对要素,比如控制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等。政府降成本要着眼于降低整体性风险。如果以政府成本管理替代企业成本管理,企业就会过度依赖于政府的“大礼包”,企业自救的愿望下降。政府不能从实体要素出发降成本,比如,用特惠贷款的办法试图降低某类企业融资成本,从局部来看,有一定效果,但从整体来看,会导致金融资源的错配,反而加大发展成本。再如,用降低社保缴费的方式降低人工成本,短期人工成本降下去了,但长期成本还会上升,按下葫芦浮起瓢。只有通过不断的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减少资源错配,防范整体风险,实现发展成本的整体降低。

在具体防风险,降成本的建议上。报告认为,一是加大制度创新的步伐,社会化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协同推进;二是完善两级治理体制,调动“防风险”的两个积极性;三是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四是做好政策预期管理,对相关公共政策进行强制性的风险评估与审查;五是数字赋能,打造数字化防风险政策工具。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