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阿凡提”从何处来
不同民族的阿凡提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名为“阿凡提的故事”系列木偶动画影片,这部影片充满了浓郁的新疆风情,但是实际上,阿凡提这一形象并不只是出现在我国新疆的少数民族中。作为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一个世界形象,阿凡提的故事其实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其实,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个称号,来源自突厥语族的“Efendi”它有两种涵意:一是对男人的一般称呼,即“先生”;一是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即“老师”。这个词在突厥语族各民族语言里是通用的:乌孜别克语是“阿潘提”,维吾尔语是“阿凡提”。甚至不属于这一语族的塔吉克语中的说法也颇为类似,称为“阿方提”。苏联时期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杰甫列托夫甚至认为:“……在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外高加索、北非洲、西西里岛、希腊,以及在巴尔干的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罗马尼亚人中间,事实上,东方所有笑话材料都是围绕着这个名字收集起来的”。
早在10世纪,阿拉伯世界就流传着朱哈的名字和他的笑话。相传他是10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代的人,他出生在库法(现在的伊拉克境内)本名叫阿布·格桑·本·萨比特。当时的巴格达的学者纳迪姆编的一本《图书目录》中,就最初提到了《朱哈笑话集》。到了12世纪,在马伊丹尼编的一本古阿拉伯谚语集中,又讲到了朱哈,而且还引用了一句谚语:“他比朱哈还要傻。”看来,早在11世纪时起,在波斯人当中就已经流传过朱哈的笑话,很可能关于朱哈的笑话就是从波斯流传到中、西亚的突厥语族各民族中间的。
一度统治了从地中海到帕米尔高原的塞尔柱突厥王朝是一个强大的政权,在这个王朝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半岛,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这里开始流传霍加·纳斯列丁(1208-1284年)的笑话。霍加是一个称号,是“老师”、“教师”,与“阿凡提”同义。他当过教师,做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人。他是一个十分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皮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一张18世纪霍加·纳斯列丁的小型画像:他长着很长的白胡须,头上戴着一顶很大的缠头,身子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据说他的墓建在四根圆柱子上,四周是空的,而在墓前的门上却装了两把大木锁,使每个路过这儿的人,都禁不住要发笑。到了16世纪,土耳其著名古典诗人拉米伊(1471-1531年)已将朱哈的趣事与当地流传的纳斯尔丁笑话收录到同一本书里。一方面,当这些故事又回到阿拉伯时,阿拉伯人直接把霍加同朱哈混为一体,称为“霍加·纳斯尔丁·阿凡提·朱哈”。另一方面,霍加(阿凡提)·纳斯列丁的故事可能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到中亚与新疆地区的各民族,以至问起阿凡提是哪里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阿克苏人说他是喀什人,喀什人说他是阿克苏人,吐鲁番人说他是和田人。更有人说,“我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见过阿凡提,我自己没有见过。”
汉语文学中的阿凡提
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霍加·纳斯列丁的笑话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和兴趣。许多国家都出版了他的笑话集,有英文、俄文、德文、法文、日文等多种文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就摄制了电影《游侠纳斯列金》、《游侠列传》故事片,主角就是阿凡提。1965年美国一所大学出版的关于高能物理的学术论文集中,竟印了不少的阿凡提笑话和格言,而且还以阿凡提倒骑毛驴的漫画作为该文集的封面。但阿凡提这一人物形象进入汉语受众的视野中,则要晚至上个世纪的50年代。
纳赛尔丁阿凡提传。1952年,刚从解放军翻译培训班学习维吾尔语毕业,分配到南疆区党委组织部工作的赵世杰,8月作为土改工作队员赴阿克苏县浑巴什区参加土改试点工作。10月的一天,开罢斗争一个恶霸地主的群众大会,在返回队部的路上,一位苦大仇深的维吾尔老人对他讲:“阿凡提跟财主斗了几百年,虽说扫了财主的威风,却没有斗倒财主。今天我们贫雇农总算把这个作恶多端的恶霸地主斗倒了!”赵世杰听了这话感到蹊跷,问阿凡提是什么人?那位老人一口气讲了好几则阿凡提捉弄财主的故事,并说他的故事七天七夜也讲不完。从此,“阿凡提”这个神奇的人物便铭刻在赵世杰的脑海中,1952-1956年,他先后去过阿克苏、温宿、疏附、疏勒、莎车、阿图什、和田七县和喀什市,参加土地改革、征收余粮、合作化运动,以及农村党组织建设等项工作。在水渠边、在树荫下,在维吾尔老乡的炕头上,一有机会,便有意识搜集阿凡提故事。
民间文学在各地传播中总会有所增减,阿凡提的故事也是如此。譬如,在阿富汗流传的笑话《炒锅生儿子》的版本中,邻居借了阿凡提的锅,归还时多加了一口小锅,并对他开玩笑说,这是锅生的儿子。而后来阿凡提向他借锅,并且以锅死了为由不给邻居还锅,小小地戏弄了一下无辜的邻居。但是在新疆流传的同类故事中,是阿凡提先向贪财的巴依老爷借锅,还回去时说锅生了儿子。当巴依让他好好照顾大锅,以便让大锅多生几个儿子时,阿凡提以大锅死了为由,戏弄了贪心的巴依。
1955年的《民间文学》七月号首次介绍了赵世杰的文章《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后,阿凡提形象才真正进入汉语世界,此后经过进一步的翻译整理,1958 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赵世杰编译的《阿凡提故事》。195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阿凡提故事》;1963 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文革”结束后,1978 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世杰等编译的《阿凡提故事》,之后的 1981 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戈宝权先生主编的《阿凡提的故事》,其中共收录笑话 393 则,是当时收录故事最全面的一部阿凡提故事;到90年代中期,在国内已先后出版了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藏、锡伯六种文字16个版本的《阿凡提的故事》,总印数超过100多万册。《人民画报》的外文版、《中国文学》的英文版和法文版、《中国导报》的世界语版都曾把阿凡提故事向国外介绍过。外文出版社还将《阿凡提的故事》译成法文、孟加拉文、西班牙文等多种外文版本出版,发行国外。
搬上荧屏的阿凡提
不过,真正使阿凡提这一形象变得家喻户晓的原因正是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的“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木偶动画影片。动画片的导演、有“阿凡提之父”称号的曲建芳在新疆采风多年,寻找阿凡提。据介绍,曲建芳最初在1977年去新疆待了两三个月,后来每年去一次。实地走访之后,曲建方觉得,像阿凡提这样的题材幽默感很强,拍成木偶的形式可以获得更加幽默、更加强烈的表现力。事实上,大多数民众对于阿凡提形象的印象:长长的脸、细长条的身体、蓄着可以翘起来的山羊胡子、鹰钩鼻子、漆黑眼珠、小圆眼睛配上小叶图案的眉毛,戴小帽,手拿弹拨乐器,倒骑毛驴,云游四方,专门为穷苦老百姓打抱不平——都来自于这部影片,而关于阿凡提故事的书籍影响力则远不及此。
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此片问世以来,人们无不喜爱阿凡提的聪明智慧、幽默诙谐,阿凡提这个形象也已然成为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电影上映后取得了极大成功,获奖无数,如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一等奖、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79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1991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一等奖、1980年美国奥斯卡外语电影学术奖等等。
此后,上海美影厂遂再接再厉,分别拍摄了《卖树荫》(1981年)、《兔送信》(1983年)、《比智慧》(1983年)、《神医》(1984年),《偷东西的驴》(1985年),《吝啬鬼》(1985年)、《驴说话》(1986年)、《巧断案》(1986年),《狩猎记》(1986年)、《寻开心》(1986年)、《宝驴》(1988年),《奇婚记》(1988年)、《真假阿凡提》(1988年)等十多部系列动画片,成为当代中国国产动画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首部多集系列动画电影。
倒骑驴的阿凡提形象。著名漫画家丁聪在1980年第一期的《装饰》上曾撰文赞美木偶片中阿凡提的造型设计 :“我很喜欢木偶片《阿凡提》的人物、布景的造型设计。作者用极其简练、朴素的艺术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和典型环境。”他认为,观众“会感谢设计者,因为它们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比自然主义的模仿更为真实,更为典型,也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事实上,自这部《阿凡提的故事》动画片诞生之后,阿凡提便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人物。骑着小毛驴、蓄着山羊胡子、“爱管人间不平事,要为穷人出口气”的阿凡提艺术形象,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心。而那首“人人都叫我阿凡提,纳斯尔丁·阿凡提。生来就是个倔脾气,倔呀么倔脾气……”的动画片主题歌也成为一代青少年心中永恒的记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