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调查:7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依然有必要说方言

崔艳宇/中国青年报 
2017-05-11 09:37
文化课 >
字号

常言道,“十里不同音”。在我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游子在外,一声熟悉的乡音便能唤起对故乡的思念。可在公共场合,人们也已习惯了用普通话沟通交流。如今,你还会说方言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8%的受访者会说家乡方言,65.8%的受访者认为方言包含着家乡的历史文化,50%的受访者认为50年后方言依然会存在。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9.6%,80后占54.2%,70后占19.0%,60后占5.4%,50后占0.8%。

62.8%受访者会说方言

调查中,62.8%的受访者会说家乡的方言,25.7%的受访者只会说一点,8.7%的受访者不会说但听得懂,也有2.1%的受访者既不会说也听不懂。

“老家人觉得,不管在外面如何,回了家就要说方言,才显得亲切。”北京某高校大一学生赵安泉说,今年春节回重庆老家时,他在聚会上不经意讲了几句普通话,被同席的人打趣“成了北京人”。“如果周围人都在讲方言,自己却要说普通话,会显得‘格格不入’”。

在河北某高校读大三的黄远与父母交流时用普通话,但和爷爷奶奶聊天时就会改用方言。“爷爷奶奶一辈子都在说方言,听普通话会比较‘费劲儿’。但如果家族长辈没在场,大家就都用普通话交流了”。

调查显示,与家里长辈交谈时,64.4%的受访者会用方言,28.9%的受访者用普通话,6.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对于方言,71.3%的受访者认为融入着对故乡和家人的感情,65.8%的受访者认为包含着家乡的历史文化,44.9%的受访者表示方言是许多地方戏曲的基础。

24.6%的受访者觉得会因讲方言而遭受歧视,23.5%的受访者认为方言不利于跨区域沟通。

郭淼是四川成都人,现在在北京读研一。“每次和家里通电话,都会被同学们说是‘自带加密’”。四川话和普通话差别较大,讲话者语速通常较快,“不是川渝地区的人,听起四川话就像听一门外语”。

家住北京的80后朱贺凡觉得,一些方言中的词语用起来更“舒服”。“比如北方话里有个‘踅摸’,就是寻找的意思。可如果真的用‘寻找’代替,又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70.2%受访者认为年轻人依然有必要说方言

既然普通话才是工作生活中的标准用语,年轻人是否还有必要学说方言?数据表明,70.2%的受访者表示有必要,7.6%的受访者觉得没必要,22.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方言已经不仅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宝贵的地域文化。”黄远觉得,随着说方言、懂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

郭淼也不希望方言“消失”,但他坦言,长时间说方言的人讲普通话也会有口音,“甚至可能因此被人嘲笑。我一直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朋友们经常因为这个调侃我”。

“方言式微”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调查显示,68.8%的受访者觉得是因为电视节目推广了普通话;60.2%的受访者表示人口流动范围大,使用方言的机会变少了;36.4%的受访者认为城市化浪潮冲击了方言存在的土壤;34.2%的受访者表示家人交流已不再使用方言;29.4%的受访者认为说方言会让人觉得“土”。

对于方言的未来,50.0%的受访者觉得50年后方言依然会存在,8.0%的受访者觉得不会。

“很多孩子从小就在普通话的环境中长大,方言一点儿也不会说。”朱贺凡说,“希望方言不要在我们这里‘断代’。”

本次调查中,31.0%的受访者来自北上广深,17.5%的受访者来自其他一线城市,30.7%的受访者来自二线城市,16.3%的受访者来自三四线城市,4.3%的受访者来自县镇及农村。

(原题为《70.2%受访者认为年轻人依然有必要说方言》)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