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绷不住”的蚌埠:从辉煌一时到背水一战

2022-02-24 10: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作者 | 海下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撰稿人

编辑 | 陈莹

蚌埠真的绷不住了。

今年1月末,地方政府发布草案,称2021年GDP增速为0,被安徽省委书记点名已到“退无可退、背水一战”地步。而紧接着发布的正式公告更加堪忧: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蚌埠全市生产总值1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2.1%。

事实上,在蚌埠和安徽省内的本地论坛上,对蚌埠发展不如预期的种种讨论早已十分普遍,尤其去年城市各项经济指标的显著下降,更是让市民群众的危机感更盛,在市政府留言板上处处可见热心市民急切的询问。

陷落的经济

在安徽省内,蚌埠曾辉煌一时。在近代,依托淮河的水运交通优势和1911年津浦铁路的开通,蚌埠发展成为安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其人口规模曾达到过20多万人,1947年与凤阳县分离,成为了安徽省第一座建市的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蚌埠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发展工业城市。国家在蚌埠投资建设了一批工业项目,如皖北铁厂、蚌埠玻璃厂和蚌埠卷烟厂等。1957年“一五”结束,蚌埠已成为安徽省主要工业城市。1970年代末,蚌埠已经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至1980年代,蚌埠市的工业发展一直在安徽省名列前茅,并以综合型加工业基地著称。

蚌埠市80年代末中心城区图

但从1990年代开始,蚌埠的经济发展落入了低谷,未能跟上国家开放改革的步伐,也未能及时融入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分工体系之中,90年代国家投资减少,全市工业增长走低,国有企业改制下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又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1999年GDP出现两年负增长。

这一时期蚌埠产业发展遇到了诸多难题,也没能在国企改制的大潮中抓住机遇。经济发展失速现象开始显现。1990年,蚌埠经济体量排在安徽第5位,此后又被芜湖、马鞍山赶超,长期处在安徽第7位。之后的20多年间,蚌埠的经济总量增长一直不够乐观,地区生产总值到2019年才站上2000亿台阶,比芜湖晚了6年,比滁州迟了3年,比同处皖北的阜阳慢了2年。

2021年,蚌埠经济总量被宿州赶超,成为省内第8,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位列第30位,经济总量仅约为宁波的1/7、合肥的1/5,芜湖的1/2。

产业之痛

在政府报告里,官方对于去年的经济负增长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不快”,二是“统计核查及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分析,则会发现最大的影响要素是工业产值的下降,去年第二产业增速年初计划目标为9.2%,统计草案公布实际全年完成-8.3%;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56.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1.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8.7%,医药制造业增长3.3%。

图片来源:《关于蚌埠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在蚌埠市政府的留言板上,有市发改委工作人员解释上半年蚌埠经济统计指标较低等问题:

客观方面,一是受退市进园重点企业产能尚未完全恢复影响,如中粮燃料酒精、天润化工、八一化工3户企业预计全年产值较去年减少40亿元。二是受环保督察影响,丰原年产50万吨乳酸、热电联产项目停工,计划新开工的生物基第二模块项目推进缓慢。三是过去一段时间过分重视城市建设,放松了工业发展,致使工业项目落地少,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造成巨大挑战。主观方面,国家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提高统计质量,我市受其影响较大。

工业增长乏力,是蚌埠发展最大的痛。

长时段来看,蚌埠在90年代后的增长困境,也是在于流失了稀缺资源要素,错失关键机会窗口导致的产业弱势。

在交通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交通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蚌埠由于近代铁路枢纽位置的奠定而得风气之先;在工业投资方面,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受到国家计划经济调控,蚌埠被列为轻工业基地,以食品和轻纺类为主导产业。这一时期的产业发展很明显的受到国家、省一级政策等外部因素的推动。

安徽蚌埠淮河岸边秋天全景航拍

而蚌埠在90年代步伐放缓,逐渐衰落,也与交通区位的改变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不无关联。遗憾的是,在改革的机会窗口,蚌埠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却未能抓住机会,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均未能有显著突破。

2000年起,蚌埠市提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三县和郊区先后开辟各自的工业园,工业企业改制工作大体就绪,生产要素更多地向重点企业集中。随后蚌埠也初步形成4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其中包括安徽丰原、八一化工、华光玻璃、天宝产业、皖酒制造、双环电子等集团性工业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精细化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三大优势产业,经历摇摆试错后,直到2010年后确立以玻璃制造、生物医药为主的硅基、生物基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方向虽然对了,但蚌埠却未能培育和招引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在2021安徽百强企业的地区分布中,合肥58家,芜湖8家,滁州4家,阜阳3家,而蚌埠却没能收获一家。

亮点

蚌埠也早已认识到壮大产业的重要性。在各项规划和工作报告中,都把“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列为重要工作,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大多要依靠硅材料和生物技术,所以蚌埠的新兴产业也被称为硅基生物基产业。

在这方面,蚌埠已经取得了颇多成效,蚌埠有着不错的硅基产业基础,去年全国唯一玻璃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蚌埠,由安徽省政府和国际玻璃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也在蚌埠成功举办。在清洁能源蓬勃发展、消费电子产品迅速迭代的行业背景下,玻璃新材料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蚌埠硅基 “三链一群”(新型显示、光伏玻璃、特种玻璃产业链和泛石英材料产品群)产业发展体系已初步形成,帝晶光电显示模组、康宁年产7500吨中性硼硅药用玻管、鸿程光电产业基地、凯盛科技年产20万吨纳米二氧化钛生产、宝莱德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一系列项目投产落地。

另一大新兴产业生物基材料,指利用可再生生物质或经由生物制造得到的原料,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制造的一类新型材料,如生物基塑料、生物柴油、生物基化学纤维、生物基橡胶、涂料、助剂等。这类新材料相比石油基塑料更具减碳和可再生优势,契合“双碳”发展目标,在缓解能源危机、降低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生物基材料有望在部分应用领域逐步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并作为低碳经济增长的亮点。

蚌埠生物基“四聚一素”(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聚羟基脂肪酸酯、纳米纤维素)的产业发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建成投产丰原年产5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雪郎生物年产2万吨PBS、天成包装年产2万只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及其制品、中粮科技30 万吨年燃料乙醇搬迁改造等项目。

而除了自身产业的亮点外,蚌埠还有一系列国家、省层面的利好政策,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指出支持宁波与蚌埠建立结对合作帮扶关系,这释放了重大政策利好。

曾经辉煌过的蚌埠,在此前也多次喊出要“重回C位”“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在逆风之中,期待这座城市的翻盘。

作者 | 海下

编辑 | 陈莹

排版 | Danielle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有梗小城,背水一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