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两千买笔只为抽隐藏款送人,收割用户的镰刀不该伸向未成年人
“万物皆可盲盒。”曾经,这句商家眼中的营销“真理”,如今却成了很多家长心头的无奈。
开学季来临,家长们既迫不及待送“神兽”返校,又对校门口文具店内各式各样的“文具盲盒”深感担忧。一段时间以来,文具盲盒悄然走进未成年人的生活,成为中小学生的“新宠”。不少文具店内均有专门货架摆放文具盲盒,既有单独的笔、橡皮类盲盒,也有内附几种文具的盲盒套装,颇受学生欢迎。
但与此同时,盲盒溢价高、质检不合格、造成文具浪费、容易让未成年学生“上瘾”等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此前,《法治日报》一篇关于文具盲盒的调查报道中提到,浙江宁波一位消费者曾向宁波市消保委投诉称,自己的孩子为了抽取到某一个隐藏款送人,居然连续购买了24支笔的套装20套,总价2000元,已经完全成瘾。“小孩子自控力差,盲盒这种形式对他们太有诱惑性了。有时候看到同学抽到了一个自己没有的款式,就一定再买一套比回来。更重要的是他们使用文具的关注点全在那些花样上,这样会耽误课堂学习。”孩子成瘾,家长心忧。
收割用户的“镰刀”不该伸向未成年人。文具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品,而不是盲目收集和攀比的“玩具”。从最初的玩具盲盒、潮鞋盲盒,到餐饮盲盒甚至是宠物盲盒,利用的正是一种“赌徒”心理。面对充满“惊喜”的盲盒,一些成年人都无法自拔,更何况是定力较差的中小学生?
盲盒不是法律“盲区”,不能“什么都往里装”。一方面,盲盒将商品价值模糊化,留有暗箱操作的可能,部分产品质量堪忧,有虚假宣传之嫌;另一方面,无论是文具盲盒,还是其他形式的盲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模式,都存在与未成年人心智不适配的风险,需要更多从根源上进行把关。就在上个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率先出手,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这是全国首个盲盒经营活动指引。指引对未成年人构建了保护机制,以民法典划分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为标准,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销售现场询问或网络身份识别等方式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
降低盲盒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不良影响,相关企业要有所担当,避免提供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服务或产品,别为了利益把孩子拉进“赌局”。当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加强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警惕文具盲盒“上瘾”,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监管部门也需进一步关注文具盲盒的产品质量及营销宣传,及时完善和细化监管规则,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