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北京的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展上,日本太刀为何刃口朝上

闫志
2017-05-11 17:54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号“国小博”
古代艺术 >
字号

【编者按】“5·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到,今年的主题的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恰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并将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上有一件展品是日本武士刀。有细心观众发出了“为何舍弃原生状态摆放”的质疑,对此,国博策展方于官微上著长文解答。

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看来,这一小小的布展细节,不仅“为了保护文物,同时更好地向观众传达信息”,更是于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化解了极端的象征符号,取而代之以博物馆的视角。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展示的日本武士刀,将刀刃朝上摆放。

有细心的观众向我们指出:日本太刀的摆放有问题,应该是刃部朝下。这位观众水平很高,对日本武器肯定有深入研究。我们首先承认,这位观众的意见是十分正确的,但关于展厅中日本武士刀的摆放问题涉及日本刀的种类、制作以及展示目的等,非常复杂。在此我也想就自己所知谈一点认识。

日本的刀剑类武器曾经受到中国古代同类武器的巨大影响。汉代至南北朝期间,中国的冶铁技术和刀具锻造工艺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对日本刀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日本的环首刀就是对中国刀具的模仿。

日本古坟时代(公元250—593年)的环首刀刀柄

隋唐时期,用多种含碳量钢铁折叠锻打与复合结构锻造工艺传入日本,大大提高了日本锻造刀剑的技术。此一时期日本大量仿制唐朝的直刀,并称这种刀剑为“唐样大刀”(将直接自唐朝进口的刀剑称“唐大刀”)。日本正仓院收藏的金银钿妆唐刀就是这类刀剑。

金银钿妆唐大刀,日本奈良时代,正仓院藏。

坂上田村麻吕所用大刀,日本平安时代,鞍马寺藏。

在唐刀的仿制过程中,日本发明了刀身弯曲的刀剑,这就是“太刀”(tachi)。一般太刀的长度(不含刀柄)在60厘米以上,在日本古代刀剑中属于长刀类型。太刀不仅刀身呈浅圆弧形,刀柄也随着刀身弯曲,两者连成一体的弧线。刀身弯曲,使得其对冲击力更加耐受,便于在马上作战。太刀装饰华丽,也多用于仪仗。

带装饰的太刀

裸刀

日本南北朝时代(1336—1393年)出现了新的刀具——“打刀”(katana)。(一说在平安时代后期出现,镰仓至战国时代发展至高峰)打刀刀身与太刀相比更短且略直,刀柄也较浅直。这种刀是为步兵作战设计的,刀柄可以双手抓握,利于近身作战。在整个室町时代(1336—1573年),打刀大规模发展,成为日本武士阶层最喜爱的作战武器。而此时的太刀则成为军官佩刀,或成为高级贵族的仪式性佩具。

两把幕末时代的打刀

太刀与打刀的佩戴方式不同。由于太刀直接源自唐刀,因此佩戴方式也继承了唐刀,即以绳索系带在腰间,所以太刀的刀鞘上都有“绪”这种丝带,下端系在刀鞘的革先金物上,上端系于腰带。

图中前方武士腰间悬挂着太刀。

【重点来了】图中前方这名武士腰间悬挂的就是太刀。而打刀则是插在腰间,并且刃部朝上,以便于单手拔刀造成迅猛一击。相比较而言,刃部朝下悬挂的太刀只能在拔刀后需调整刀尖角度方向,准备好后才能攻击,这样就失去了拔刀出击的机会。

日本兵库县姬路城的卷轴画

这是日本兵库县姬路城的卷轴画,描绘的是大名酒井忠道(SakaiTadahiro1777—1837)。他的腰间插着一把长度较短的打刀,刀刃朝上。也有人认为,从刀的长度看,可能是另一种短刀叫做“胁差”(wakizashi)。

这幅图上的武士腰间就挂着太刀,同时插着刃部向上的打刀(或者是胁差)

太刀和打刀在刀架上的摆放方向,应该是两者不同佩戴方式的反映。前者悬挂腰间,因此横放时也应当保持刃部朝下、刀脊朝上的形态;而打刀反插腰间,横放时也要与之同形。另外,横放家中的刀与佩戴状态下的刀性质不同。因为江户时期幕府法律规定,武士必须右手持刀,所以横置家中的刀剑刀柄皆向左摆放,表示主人在客人面前毫无恶意。

从以上两点来看,“大英展”展厅中的日本太刀摆放方向不仅刃部朝上,而且刀柄向右,完全不符合这类刀剑在原初状态下的样貌。但是,展览设计并不一定遵循文物原生环境,而是需要根据展示目的作出适当调整。例如,考虑到这把镰仓时代的文物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保存展出殊为不易。而日本刀的刃部非常锋利,也意味着这个部分非常脆弱,因此裸刀长期在支架上摆放,着力点压强较大会损坏刀锋。

另外,日本锻造技术在当时非常先进,折叠锻打形成的花纹在刃部表现的最为明显,因此将刀刃向下摆放,会遮盖刃纹,大大影响展示效果。再说刀柄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刀柄铭文都刻在外侧(日文称“表侧”),而不在“里侧”。这里所谓的表里是按照佩戴时刀身的方向来区分的,贴身一侧为里,相反一侧为表。由于太刀、打刀佩戴方式不一样,因此两者的“表”、“里”也正好相反。

这把太刀的工匠铭刻出现在刀柄的表侧,如果按照太刀原生摆放方向,刀柄必须向左才能看到铭刻。但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将刃部朝上摆放,这时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到刀铭,只好将刀柄向右摆放。综上所述,为了保护文物,同时更好地向观众传达信息,我们舍弃了其原生状态,调整了摆放形式。

【相关链接】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示的日本太刀

日本太刀,钢,公元1200—1250年,日本,长97、宽5、厚1厘米,现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

日本武士阶层兴起于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这把刀便是这个动荡时代中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武器需求量巨大,技术取得进步,一批最好的日本刀被制造出来。作为当时的军事中心,镰仓吸引了各种流派工匠。这是一把备前派的太刀,刀上有工匠刻铭“吉包”(Yoshikane)。

和传统的日本刀一样,这把太刀由两种钢制成。外层极其坚硬,刀刃很锋利;内层则相对柔韧,这使刀有更强的吸震性,更难以削断。在日本,制刀被认为是一项神圣的工作。在制刀前及制刀过程中,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包括斋戒、禁欲和祈祷。

(本文转载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号,原标题为《日本太刀摆放错了吗?》)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