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上演 | 戏剧人生:沪上百年戏苑逸闻3
2021年出版的《上海滩》丛书的第六种是《戏剧人生—沪上百年戏苑逸闻》。这是因为去年我们编辑出版了反映上海电影界历史的《影坛春秋—上海百年电影故事》后,有些读者提出,几十年来《上海滩》杂志发表了许多戏剧界的故事,其中有对各剧种的介绍,也有对一出戏盛衰的讲述,更有不少戏剧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以各种方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当局的统治的感人故事,如果能择其精彩内容编成一册,颇有意义。
上海。1997年12月的一天。
一张当天的报纸上,一个多年没有出现过的名字骤然映入我的眼帘,他荣获了全国戏剧大奖“金狮奖”。
就是他,在60年代初期的话剧界,曾红火过好大一阵子。在北京,在上海,人们纷纷谈论着他。
就是他,埋头数年创作的一出话剧,竟然引起毛泽东的关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总理并邀请演职员到西花厅家里去作客。
晚年的沈西蒙
他,就是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作者沈西蒙。迎着早春的轻寒,我专程拜访了这位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离休前担任过上海警备区副政委的著名剧作家。
王必成将军要他“留下买路钱”
那是1960年春天的事。
那天,南京军区许世友司令员兴致勃勃地召集各部门领导人会议,宣布他要响应中央军委号召,赴舟嵊要塞下连队当兵,并要带一批军区机关干部去,其中就点了沈西蒙的名。当时,沈西蒙是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跟许司令出发。在舟山的黄龙岛上,他当了40天的兵,与战士们“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
当兵40天结束,他跟随许世友路过上海,住在沧州饭店。那一天,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中将来看望许世友司令员,并邀请许世友等同志吃便饭。
这一顿便饭,在那个困难时期算是不错的,有荤有素,还有酒。王司令员待大家坐定,便站起身,面带笑容地向许世友举杯祝酒,说:“祝许司令当兵成功!”紧接着他把目光对准了陪坐一侧的沈西蒙,沈西蒙不禁一愣。只见王必成将军端着酒杯走到沈西蒙面前,让沈西蒙把自己的一杯酒举起来,然后,用带着一点命令的口气说:“你把这一杯酒喝下去!”
沈西蒙深知王必成的脾气。王必成是战场上的一员勇将,电影《红日》就是描写他那个军(当时称纵队)的。上影演员张伐为了演好“司令员”这个角色,曾到上海警备区跟随王必成司令体验生活了一个月。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兵听到王必成的名字就害怕,说是“虎将来了”。他是一位说一句算一句的将军,而且平时很少同部下套近乎。今天他特意来向沈西蒙敬酒,其中必有缘故。沈西蒙二话没说,一仰头把杯中酒灌下肚去。王必成露出满意的眼神,随即也仰头喝下了杯中酒,然后问沈西蒙:“你知道不知道上海警备区部队有一个‘南京路上好八连’?”
虽然那时“好八连”尚未被正式授予称号,但大家已这样叫开了,名气也不算小了。沈西蒙自然知道。
听了沈西蒙的回答后,王必成严肃地对沈西蒙说:“那么,你路过上海,就要留下买路钱。”
沈西蒙不知道“留下买路钱”是什么意思,两眼怔怔地望着王必成。
王必成见沈西蒙不开口,接着说:“既然你知道上警部队有一个‘好八连’,那你就要为这个连队写一个戏。”
沈西蒙听后心中豁然: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他当即回答说:“你交下的任务,我一定完成。但这个题目很大,我需要了解一下这个连队。”
王必成闻言笑了,平时是很难见到他的笑容的。他很爽朗地对沈西蒙说:“好,这个容易。你住两天,我带你去这个连队。”
两天后,王必成果真亲自把沈西蒙从沧州饭店领到了好八连。自从沈西蒙跨进好八连的第一天,就被这个连队的精神风貌感染了。在繁华的南京路上,什么样的好东西没有呵!正如有的战士说的:“在南京路上站岗,比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要好看。”的确,那五彩缤纷的霓虹灯,那五光十色的商店橱窗,那穿得红红绿绿的男男女女,真是流光溢彩,目不暇接。然而,在繁华的南京路上,还有一种更美好、更值得珍视的东西,就是好八连那些看来微不足道的草鞋、针线包、补了又补的旧衬衫、山东老区带来的土布袜子呀!这些正是沈西蒙需要深入了解的。沈西蒙对许司令、王司令要求道:“我这就下八连当兵。
沈西蒙(第二排右三)在好八连当兵时留影
王必成说:“不行,你刚当了40天兵,还是先回家看看。”
沈西蒙坚持请求道:“不,我现在很需要再在好八连当兵40天。”
两位领导相视一笑,终于同意了沈西蒙的请求。
周总理“秘使”坚持要看剧本
在八连当兵的一段时间里,沈西蒙搜集了大量素材。他与漠雁、吕兴臣商讨后,开始执笔写剧本。1961年9月16日,他在苏州裕社写完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初稿。他的心情轻松了一阵,但不久,又沉重起来。原来,剧本交话剧团排练时,遇到了麻烦。有人说:“这是一株毒草。”他们列出的理由是:新战士童阿男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林媛嫒谈情说爱;排长陈喜丢掉了山东老区带来的土布袜子,与乡下妻子春妮扯断了“线”;老战士赵大大不安心在南京路站岗,申请去前方;尤其是童阿男为受伤的罗克文输血,是无产阶级战士的血输进了资产阶级的血管,宣扬了“阶级调和论”。
当时,全国文艺界的空气很沉闷,剧作家都不敢写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不敢写人民内部矛盾。谁写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写了军队的内部矛盾,等于踏响了布满地雷的“雷区”。
排练停了下来。沈西蒙认为剧本还要再修改,但自己的创作方向没有错。
1962年春天,北京派来了一个“秘使”。
这是周总理派出的秘书张颖同志。周总理要他到全国各地跑一跑,了解一下话剧创作情况。他从北京到了南京,又到了上海,在好八连找到了沈西蒙。一见面,他就说:“听说你写了一个话剧。”沈西蒙见瞒不过去,点头道:“有一个。”张颖也很直爽:“能给我看一看吗?”沈西蒙略一沉吟,说:“不行,不能给你看。
张颖颇感惊异:“为什么?”
沈西蒙犹豫地说:“别人说它是一株毒草。”
张颖当即说:“有人说毒草,我更要看了。”
沈西蒙无奈地说:“你一定要看?”
“对。一定要看。”张颖坚定地回答。
于是,沈西蒙把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初稿交到了张颖手里。
想不到,张颖竟一连看了好几遍,之后,他认真地对沈西蒙说:“这样的好本子,为什么有人说它是毒草?我要带到北京,交给总理看看。”当时,张颖还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一个戏,开头有缺点,不要做结论,给大家看看,再作修改,不就行了!
周总理“秘使”的到来,给了沈西蒙很大的鼓舞。不久,沈西蒙把话剧初稿本带到苏州,坐下来作了一次大的修改,把原稿有些悲观、沉闷的地方都删了,增添了幽默、活泼、欢乐的气氛。不过,戏的基本情节一处也没删去。许世友司令员看后,称赞这个戏很活泼。
但是,有人见修改后的剧本基本情节没改动,仍大不满意,甚至要“拿”掉某场戏。于是,沈西蒙的心里又沉下来:这个戏能不能搬上舞台公演呢?
在驰往苏州的专列上
1962年年底的一天,室外寒风袭人,室内却春意盎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来南方巡视,到了上海。当时,上海正在举行华东话剧汇演,上海市委领导便邀请周总理看了两个话剧,一个是南京军区刘川创作的《第二个春天》,一个是上海创作的《枯木逢春》。观看《第二个春天》时,沈西蒙被安排坐在周总理身边。话剧演出结束,周总理看了一看手表,对沈西蒙说:“今天晚了,来不及座谈了。这样吧,明天你们跟我一起到苏州去,到那里再谈。”第二天,周总理邀请沈西蒙、刘川和上海剧作家黄佐临三人一起登上专列。专列上除了周总理,还有邓颖超大姐、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说是到苏州去座谈,其实在专列上就谈起来了。话题就是两个话剧,侧重于《第二个春天》。周总理认真地听着,不时插话,气氛非常活跃。
座谈将要结束时,周总理把目光转向沈西蒙问道:“你编了一个什么戏呀?”沈西蒙愣了一下,心想:莫非周总理已知道了我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很感动地说:“总理,我写了一个话剧。”
周总理似乎对这个话剧的情况已相当了解,说:“有问题不要紧,拿出来看看。”
沈西蒙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向周总理汇报了自己深入好八连体验生活的经过以及在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周总理听完后,认真地对他说:“这个戏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是好是坏,不要一下子做结论。开始不足,看后还可以修改,改好了就是了嘛!”沈西蒙听了,顿觉一股暖流涌入心间……
列车在铁轨上有节奏地奔驶着,车厢内仍然是谈笑风生。周总理笑着问沈西蒙:“你写东西为什么不在南京,也不在上海,却到苏州来写呢?”
沈西蒙略一沉思,马上回答:“苏州这个地方关起门来,是一个闹中有静的天地;打开门来,又是一块信息灵通的宝地。”
周总理听了频频点头:“你说的很有意思,怪不得苏州出人才,出好文章。希望你在这里继续把文章做下去。”
在周总理的专列上,沈西蒙濒于难产的新剧作出现了转机。周总理为他的话剧赴北京演出铺平了道路。
在驰往苏州的专列上
1962年年底的一天,室外寒风袭人,室内却春意盎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来南方巡视,到了上海。当时,上海正在举行华东话剧汇演,上海市委领导便邀请周总理看了两个话剧,一个是南京军区刘川创作的《第二个春天》,一个是上海创作的《枯木逢春》。观看《第二个春天》时,沈西蒙被安排坐在周总理身边。话剧演出结束,周总理看了一看手表,对沈西蒙说:“今天晚了,来不及座谈了。这样吧,明天你们跟我一起到苏州去,到那里再谈。”第二天,周总理邀请沈西蒙、刘川和上海剧作家黄佐临三人一起登上专列。专列上除了周总理,还有邓颖超大姐、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说是到苏州去座谈,其实在专列上就谈起来了。话题就是两个话剧,侧重于《第二个春天》。周总理认真地听着,不时插话,气氛非常活跃。
座谈将要结束时,周总理把目光转向沈西蒙问道:“你编了一个什么戏呀?”沈西蒙愣了一下,心想:莫非周总理已知道了我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很感动地说:“总理,我写了一个话剧。”
周总理似乎对这个话剧的情况已相当了解,说:“有问题不要紧,拿出来看看。”
沈西蒙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向周总理汇报了自己深入好八连体验生活的经过以及在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周总理听完后,认真地对他说:“这个戏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是好是坏,不要一下子做结论。开始不足,看后还可以修改,改好了就是了嘛!”沈西蒙听了,顿觉一股暖流涌入心间……
列车在铁轨上有节奏地奔驶着,车厢内仍然是谈笑风生。周总理笑着问沈西蒙:“你写东西为什么不在南京,也不在上海,却到苏州来写呢?”
沈西蒙略一沉思,马上回答:“苏州这个地方关起门来,是一个闹中有静的天地;打开门来,又是一块信息灵通的宝地。”
周总理听了频频点头:“你说的很有意思,怪不得苏州出人才,出好文章。希望你在这里继续把文章做下去。”
在周总理的专列上,沈西蒙濒于难产的新剧作出现了转机。周总理为他的话剧赴北京演出铺平了道路。
到周总理家中作客
周总理关心《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总政文化部部长陈其通听了汇报,立刻向总政治部主任萧华报告。萧华正式通知南京军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立刻赴京演出。
该剧首先是在总政排演场演出的,第一个看这出话剧的领导,就是萧华主任。一看完,萧主任热情地拍手叫好,并同沈西蒙和演员们握手表示祝贺。随后,萧华又邀请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看戏。这一次是在总参礼堂演出,罗瑞卿高兴地称赞这部话剧是多年来难得的一台好戏。罗、萧两位领导一商量,马上决定请周总理前来观看这出话剧。
那一天,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一早就赶到总参礼堂。这是周总理第一次与《霓虹灯下的哨兵》见面。看完后,周总理和邓大姐都肯定这是一台好戏。周总理还热情地邀请沈西蒙和演员们到他家里作客。
第二天,沈西蒙和前线话剧团演员们来到中南海周总理的家里。周总理利用这个休息日子,同沈西蒙和演员们一起座谈。他谈了剧本需要修改的地方,又对演员表演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沈西蒙说:“周总理是一位喜爱话剧和懂行的领导,他发表的意见都说到点子上,恰到好处。”
说起在周总理家那次作客,沈西蒙心潮难平:“那时刚刚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了,总理招待我们吃便饭,至今难忘。我在总理家第一次吃到葱烤鲫鱼,鲫鱼肚子里还塞了肉。吃饭时,邓大姐站起来说,‘今天总理和我请大家吃一顿便饭,都是一些家常菜,有的是院子里种的,也有我和总理种的;有的是用我俩工资去买的。这是请吃饭,不要大家付钱。但是,按规定,我和总理的粮票没那么多,要请大家交点粮票。’当时大家都很感动。一个国家的总理,处处以身作则,连粮票这些小事,都不马虎。所以,我们大家都自觉地交出了粮票。”
打这以后,周总理又亲自招来中宣部和国务院文化部领导以及戏剧界的名人周扬、田汉、夏衍、曹禺、老舍等来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看完戏,周总理召开座谈会,挨个儿地请他们发言。因为当时毛主席多次批评戏剧界是“古人死人洋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着舞台”,对文艺界压力很大。周总理座谈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周扬同志呀,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很精彩,戏也很好看,说明只要反映了人民内部矛盾、军队内部矛盾,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就是好戏。”
周总理在百忙中曾多次接见沈西蒙,大都在总理家中。沈西蒙很是感动,但是,他心中还有一件事没放下:毛主席什么时候来看这出话剧呢?
毛主席感动得流了泪
沈西蒙日夜盼望毛主席他老人家也能抽空来看《霓虹灯下的哨兵》,终于,上级来了通知,要剧团往中南海怀仁堂搬运道具和布景。听到这个消息,沈西蒙激动了。他的这个话剧,就是在毛主席思想的指导下创作的呵!
这时,他不由地想起了两件事:
一天夜晚,沈西蒙和演员们演完戏后,到总参食堂里去吃夜餐。刚踏进门,罗瑞卿总参谋长就很热情地把他拉到一旁坐下,带有几分激动又带有几分慎重地对他说:“沈西蒙同志,你创作的这一台戏,好像是在走钢丝,不好走呀!”顿了一顿,罗总长又说:“往左边偏一点,不行,往右边偏一点,也不行,都是要摔下去的。你这一台戏,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各种矛盾。”罗总长的话,是对沈西蒙的表扬和提醒。沈西蒙懂得:当时,人们只愿意看到与美帝、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故事,舞台上的火药味儿不管多浓,他们都可以接受;但是,人民内部矛盾出现在舞台上,稍有不当,就会挨棍子。沈西蒙对罗瑞卿说:“罗总长,我理解你的意思。如果我过了一点,我就会摔得头破血流。”
另一次是在周总理家里,请来了陈毅老总。陈老总在周总理家里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那次,陈老总姗姗来迟,周总理一见他就说:“陈老总,这里都是你的老部下。他们演了一出好戏,你应该高兴呀,这是你的功劳。”陈老总前几天就看过戏了,接口说:“这与我有啥关系?这都是在总理亲自领导和关心下搞出来的。”周总理忙说:“不是不是。这是在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引下的产物。陈老总,你说呢?”陈老总说:“这也没啥子了不起。我看,好戏还在后头呢!”陈老总这个“啥子了不起”,只有对老部下才说的。
谢富治走进怀仁堂,打断了沈西蒙的思绪。谢富治来通知剧团,毛主席在戏开幕前要与作者沈西蒙见面。在陈其通陪同下,沈西蒙来到休息室。毛主席同沈西蒙握手后,讲了全国的文艺形势,说到当时舞台被古人死人洋人占着,他很气愤。如今,沈西蒙还记得毛主席当时说的“对中国的历史,有几个人懂得?”
毛主席讲了几分钟话后,戏就要开幕了。大家随毛主席步入观众席,沈西蒙被幸运地安排坐在毛主席身边,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戏刚开场,毛主席就不断地询问沈西蒙台上出现的各种人物,很关心剧中人的命运。当看到新战士童阿男同林媛媛从国际饭店吃饭后回来,受到连长鲁大成的批评,一气就跑了的时候,毛主席立刻着急地说:“不能让他跑了!”沈西蒙马上告诉毛主席:“不会。后边指导员还要做思想工作,把他接回来。”毛主席点头。当戏演到阿香约赵大大到公园会面,有事要向赵大大透露,连长鲁大成跟踪而至,竟说赵大大搞“那个”时,沈西蒙向毛主席作了介绍,毛主席笑了,说:“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戏进入到周老伯、童妈妈忆苦一场时,毛主席流泪了。看到童阿男最后报名去参加抗美援朝那一幕时,毛主席带头鼓起了掌。全剧结束,毛主席高兴地走到舞台上,同沈西蒙和演员们见面。原本在演出前,没有安排主席上舞台接见的内容。
沈西蒙永远记得,当时毛主席握住他的手,说:“这个戏很好。话剧是有生命力的。”这是毛主席对《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肯定,也是对60年代话剧创作的肯定。
这位生于1918年5月的剧作家,早已到了杖朝之年。回首往事,沈西蒙一再表示,不能忘了其他同志的劳动,他说:“老吕(吕兴臣)的好八连的报道,为《霓虹灯下的哨兵》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初稿在苏州完成后,导演漠雁同志投入了大量精力。本子要上台试演前,漠雁带领前线话剧团的人马去八连体验生活。剧中春妮的信,那节让人动情难忘的独白,全出自漠雁的手笔。还有剧中那位连长,经演员宫子丕同志的再创作,更加生动、可爱起来……”
本文摘自《戏剧人生:沪上百年戏苑逸闻》,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目录
1/ 谭鑫培六到上海滩
6/ 江南“活武松”盖叫天
14/ 海派京戏纵横谈
26/ 连台本戏领军人物“赵老开”
38/ “倔老头”余叔岩—孙九谈京剧之一
49/ 说不尽的梅兰芳—孙九谈京剧之二
59/ 梅兰芳的朋友们—孙九谈京剧之三
67/ 一代名伶马连良—孙九谈京剧之四
75/ 谈笑说趣话名角—孙九谈京剧之五
85/ 闲话俞振飞—孙九谈京剧之六
95/ 俞振飞下海前后
103/ 程砚秋在上海
109/ 孟小冬曲折的一生
116/ 一代红伶言慧珠
129/ 难忘恩师谭富英
138/ 推动昆剧振兴的知音
151/ 越剧十姐妹大闹上海滩
161/ “越剧黄金”:金采风与黄沙
167/ 安娥与越剧之缘
177/ 越剧《祥林嫂》诞生秘闻
185/ 钱惠丽:一曲红楼惊四海
194/ 沪剧泰斗筱文滨
204/ “申曲皇后”王雅琴
217/ 沪剧名伶石筱英
224/ 沪剧名家“邵老牌”
235/ 王盘声:誉满申江的沪剧“红小生”
248/ 杨飞飞笑谈大世界
257/ 文牧与沪剧《芦荡火种》
265/ 沪剧界义演捐献飞机大炮
268/ 滑稽兄弟—姚慕双与周柏春
275/ 笑谈笑嘻嘻
280/ 滑稽轶事:忆张冶儿和易方朔
286/ 滑稽王汝刚自报家门
299/ “江湖老大”田汉传奇生涯
318/ 演员时代的袁牧之
327/ 救亡演剧一百天
333/ 应云卫和话剧《怒吼吧,中国!》
338/ 谁是《放下你的鞭子》的作者和首演者?
346/ 曹禺在上海
352/ 宗江、石挥还有我
361/ 《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演内幕
372/ 1978:排演《于无声处》的幕前幕后
385/ 小热昏春秋
389/ 清一色女伶的髦儿戏馆
392/ 评弹名家杨振雄访谈录
400/ 红线女师徒唱红上海滩
403/ 共舞台的如烟往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