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谈两岸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李瞻云拜年:海水遮不住一家亲

雷跃捷/团结报
2022-02-21 11:42
舆论场 >
字号

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左)和台湾政治大学著名新闻史学家李瞻先生。

腊月二十三日,一场由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和台湾政治大学著名新闻史学家李瞻先生跨越海峡两端的云端拜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是一场感人肺腑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我相信,这场云端拜年、隔空祝福在网上引发的舆论渐渐消散之后,还会留下长远的心理效应和巨大的情感涟漪。

一湾浅浅的海水,怎能阻隔两岸民众对友情、亲情的呼唤和拥抱?当年台湾地区解禁,大陆倡议两岸交流,实行“三通”,对岸相向而行,遥相呼应,多少失散已久的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情人、好友,通过香港、东南亚等地中转,来到大陆,认亲寻祖,泪洒衣襟。舆论赞颂这符合人伦人道的好政策,海内外同胞额手相庆,感谢执掌权柄的政治家们顺应时代潮流,给民众带来的福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两岸交流,始于亲情的寻觅,继以经济、商务、文化的交流。其中文化的交流,意义尤为深远、内涵尤为醇厚、成果尤为丰硕。且不说大陆校园里回荡的台湾校园歌曲、且不说余光中的诗歌和琼瑶的小说,仅仅说新闻教育界充满激情的、热烈的双向互动,就值得珍惜和发扬。记得1996年9月,应台湾政治大学邀请,我作为台海两岸首届“两岸新闻教育交流代表团”成员之一,第一次登上台湾宝岛,和台湾新闻教育界的同行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互动交流。这半个月里,台湾新闻教育界的同行,倾其所有,热情接待。校方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学术研讨会,台湾新闻教育界的一些著名学者、新闻教育家悉数与会。我记得有台湾政治大学的李瞻教授、徐佳士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郑贞铭教授等等,台湾地区的学者和青年学子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者们谦逊厚道,学识渊博,颇有君子之风。学生们青春活泼、礼貌有加。会后,我们在台湾同行的邀请和陪同下,沿西海岸游历了整个台湾岛。分别的时候,我们互道珍重,相约到大陆再见,再来台湾。

两岸的文化交流不能割断。这是两岸文化界人士的共识。2014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郑贞铭教授来北京,约我相见。郑先生是台湾新闻教育界的泰斗,更是两岸新闻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郑先生生前每年有近一半时间在大陆居住和讲学。见面时,他问我最近在做什么研究,可否有新成果相赠。我如实回答最近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归来,旋即赠送他一册我撰写的《媒介批评》,郑先生说挺好。沉吟片刻,郑先生缓缓说道:台湾和大陆的新闻交流,今后还是要依靠你们这些中生代来做了。我听闻,心中既有温暖,又有惆怅和惭愧。郑先生已近八秩高龄,还在为两岸的新闻教育交流奔走。我握住他的手,默默祝福他健康长寿。

2015年-2016年,我去台湾世新大学访学一年,这一年不仅和台湾新闻教育有更紧密的交流和联系,也深刻体会了台湾的风土人情,更见证了台湾地区政治风云变化。2016年的春节期间,台北的天气和政治氛围一样,异常的寒冷。一天清晨,蓦然看见台北的大街小巷,挂满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海报彩旗。海报上男女主角飘飘的白衣青衫,煞是好看。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眸。

台湾就是祖国母亲走失了的孩子,我们大陆的每一个中华儿女,用自己的真情和实意,喊他们回家吧。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原题为《海水遮不住一家亲》)

    责任编辑:蒋晨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