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观察手记 | 南十二马路3

2022-02-21 14: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期回放:南十二马路这事,就因为发现了一份新材料,于是给自己找到了“说法”……城市观察手记 | 南十二马路2

3

“十条”是这么来的

 

《躍進の大奉天全圖》
资料来源:空愁居

这份资料是一张老地图——《躍進の大奉天全圖》,图上标注的印刷和发行时间是昭和十三年一月,公元纪年为1938年1月。

从单位面积所含信息量比较,地图要远高于文本,所以,地图这种文献不光要浏览,更要品读。这张地图,我在屏幕前放大缩小,远观近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发行人“贞冈说二”这个名字,你把它扔到百度里搜,都和孔夫子旧书网有关联,因为孔网卖过他画的地图。

再往后看发行单位“商业美术社”,地址是“奉天市大和区宇治町十七番地”。根据老地图对应百度地图上的位置,这个美术社在桂林街北头,遂川路边上。一提到遂川路,我就想起开美术社的朋友老刘大哥。他是在遂川路长大的,他开的美术社就叫遂川美术社。当然,这个美术社是做牌匾和美工活的小店,那个美术社应该是一家美术出版社。我觉得这里必有传承和影响,因为他从小就能书善画。于是我问老刘大哥,你们遂川路那里是不是很早就形成了美术行业的聚集地,所以你才开了家遂川美术社。老刘大哥笑着说:“和那没关系。遂川路这最早的时候有日本人开的一个什么印刷株式会社,解放以后呢,就改成辽宁画报社了。”

再来看看标题,《躍進の大奉天全圖》。咨询了微博上研究东洋史的朋友“東瀛流水”,他说:“当时的日语多用旧字体,就是繁体字,但发音还是日语发音。”这个标题给奉天加了个形容词,在相关地图文献里很少见。“跃进”这个词和“1938年”联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同样,其中很具装饰性的一个日文“の”又让我联想起最近登上热搜的一则新闻:

日本《西日本新闻》刊发了一篇报道,题为《“~の~”为什么在中国受欢迎?用日本文字的商品名有高级感、好印象…开端是那个饮料》。该报现居北京的海外特派记者调查采访后称,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从已经进军日本的水果茶连锁店“奈雪の茶”起,人们能在许多中国产品的包装以及商铺招牌上看到日文平假名“の”字。“の”是日语五十音之一,是日语中的语气助词,相当于汉语的“的”、“之”。

——摘自《观察者网》微博

闲话说多了,回正题。在这张地图的左下方,铁路东侧最后一条平直道路上,清晰地标注着路名——“南十二條通”。

摊开这张日本人绘制的地图,找到各种交通线汇聚的地方,就是“南站”,图上标的是“奉天驛”。站前有一条笔直的大道,称为“千代田通”。与这条大道平行的街道,往北依次为“北一條通”“北二條通”“北三條通”……“北九條通”,就是现在的遂川路;往南依次为“南一條通”“南二條通”“南三條通”……最后是“南十二條通”,现在是哪条路?还不敢确定。

这个新发现令人兴奋,要解开“十二路”的谜团,蛛丝已经到手,马迹还会远吗?顺藤摸瓜,瓜没摸到,我先摸进了一个院子,院子里有奇花异草,我把瓜的事放下,先给你们扯扯闲白儿。

喜欢追剧的朋友可能要不耐烦,但对导演来说,过早剧透等于自毁长城。写这篇观察手记的目的不是为了猎奇而挖坑再填满最后堆出个坟包,我是想通过一条是似而非又神龙藏尾的南十二马路,把自己家门口这点事鼓捣明白,给大家抖落清楚,也算没白活这几十年。

1980年代和平区兴建的新式住宅
图片来源:《和平区房地产志》

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小媒体真是回忆满满。我在公众号上也发表了系列图文《我的80年代》,其中有一篇叫做《幸福三迁》,专讲八十年代我家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过程——从张作霖时代的旧厂房搬到斯大林时代的红砖闷顶楼,再到改开时代的“赫鲁晓夫楼”。这种幸福感充斥了整个城南地区,沿着南京街和太原街直抵浑河岸边,无数栋整齐排列的白楼拔地而起,每一扇敞开的窗户都飘出双卡录音机播放的流行音乐。就在《冬天里的一把火》红遍大街小巷的那一年,我的家搬到了太原街南头挨着铁路边上一个叫做“大庙”的地方。

“大庙”这个老朽的名字对一个活泼向上的少年真是难以接受,本来搬进了新房子,给别人一讲,听着像是回到了旧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融入到这片社区的生活规则之中,也找到了一个新名字来标榜自己。每一片生活区都得有个中心,不一定是地理的中心,而一定是居住者心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菜市场。操持家务的大妈大婶们,每天拎着菜筐两三趟地跑;爱喝小酒的老爷们和沉溺游戏录像的半大小子,可能整天泡在那里。在地图上,你无法找到它的名字,实际生活中,却是对自己住所的最佳定位。我们那片的菜市场叫“十条”,有人问我住哪儿?我就告诉他:“十条那边。”

2000年初“十条”附近的日本楼
摄影:杨树

“十条”这个名字是跟着大人叫起来的,大人也是跟着岁数更大的人学来的。“十条”是什么意思,当时一点都不清楚,只觉得它比“大庙”好听。“十条”就是一条普通的街道,两边开设各种店铺,早晚有自由市场,路牌上标的是“南十马路”。在老地图上,“南十條通”与“高千穗通”交汇的那个点就是市场的起点,“十条”这个名字就是从“南十條通”演变而来。

关于“十条”市场的历史,在我手头的地方史资料里真找到一条记录,1945年沈阳光复后,“十条”一带形成了一个销售“洋落儿”的旧物市场。什么是“洋落儿”?单田芳老先生在他的自传体评书《言归正传》里有过精彩的讲述。日本军队和移民滚蛋了,中国老百姓就去他们的仓库和家里连抢带拿,当时流行叫“捡洋落儿”。这些“洋落儿”里可真有好东西!我家附近的老住户就传说有在地板和间壁墙里发现刀枪、金条的事。

太原南街这一片,不光有“十条”。我初中的同学基本都住在红星剧场以南地区,他们管自己家叫“九条”“八条”“七条”。他们住的房子,有的是临街的二层日本楼,有的是日式小独楼,都带地板、壁橱。大家别抱太多幻想,那时候这些小日本房可不再是“领导”的别墅,外边私搭乱建,里面破旧不堪。同学们都羡慕像我家这样的,住进新式板楼小高层,才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手绘京都地图
资料来源:《门外汉的京都》

北京的胡同多以“条”相称,沈阳的“条”来源更复杂。在汉典网搜索“條通”一词,解释为“畅达。方言。指灌木丛生的土地”。用在街路名称上,“條通”当来自日本。要探访日本的“條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古城京都。常去日本旅行的朋友讲起她在京都“四條通”逛街的体验总是赞不绝口,感觉就像是作家舒国治所写《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

便不说风景名街,只说寻常人家街道,像二条通与四条通所夹、东边的河原町通与西边的乌丸通,四界之内的横竖几十条街,便已教人边走边叹、目不暇给了。

——摘自舒国治著《门外汉的京都》

京都是日本的旧都,古称平安京,城市布局仿造唐代长安和洛阳的里坊制,宫殿、衙署、寺庙、市井被安置在规整的棋盘之上,街道名称也蕴含了“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的诗意。

然而,这“條通”之名在一百多年前,被用在了曾经的大清陪都西门外的一片空地上。虽同是古都,还能有汉唐的韵味吗?

1906年明治天皇颁布成立“满铁”的敕令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1905年春,经过数月鏖战,日本和俄国两大新兴资本主义强国终于在沈阳地界分出胜负——狗熊完败,忍者完胜。转过年来,明治天皇颁下敕令,宣布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就是抗战剧里常被提及的“满铁”公司。这家公司在中国东北地区控制着南满铁路和安奉铁路及沿线的附属地。甫一打扫完战场,“满铁”便开始在铁路沿线以火车站为原点建设新城区。在当时绘制的地图上,日本人叫做“新市街”,挺像我们现在的开发区。

新区街道,尤其是站前街道的命名总是依照一种惯例——以数字排序。于是,奉天驿前出现了“南北+数字+條通”的地名,抚顺驿前出现了“东西+数字+條通”的地名,安东驿前出现了“数字+番通”的地名。

1920年代奉天附属地鸟瞰
图片来源:影易拍卖

我这里有一张1920年代奉天满铁附属地南部,也就是“南×條通”一带的全景图,一派空旷荒芜的面貌,“招商办”真是很难给那里的街道想出好听又有教育意义的名字。

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发的新区也是遵循这一惯例给街道命名的。比如,奉天商埠地,以小西边门车站为原点,东西走向是“数字+纬路”,南北走向是“数字+经路”,一直沿用至今。

哈尔滨中央大街旧影
图片来源:1932版《满洲写真帖》

有没有不按套路出牌的“同学”吗?当然有,比如哈尔滨,一座绝对由铁路造就的都市。它的火车站是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代言了这座新城的摩登魅力。站前街道的命名也独具特色,有一股很浓重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呢?阿城在他的散文中这样描述:

城市逐渐地形成了,新宅新街也不断地涌现出来。有了新街,自然就得有个街名。于是,当时的城市管理人员将教堂附近的街命名为教堂街,将巴罗金家门口的小道命名为巴罗金街(就是现在的巴陵街),将犹太人布鲁西洛夫家门口的小道命名为布鲁西洛夫大街(就是现在的中和街),将那个巴尔干人家侧面的那条小道命名为巴尔干街。

城管人员到了这对比利时夫妇的家,推开小木门上的窗口,说,喂,记住,你们门前的这条道从今天开始叫比利时街了。

城管人员给新街起名时,自己也感到很有趣、很方便……

——摘自阿城著《和上帝一起流浪》

能闻出是什么味道了吧!不管严冬还是盛夏,我徜徉在道里和南岗的小街上,被那些风格迥异的欧式小楼和精美华丽的装饰纹样所吸引。那种体验太不同于沈阳,连街边炸大果子都是拿铁味儿的。

然而,现实很现实,咖啡不能当饭吃,文艺范儿不能当日子过。沈阳浑南的智慧一街、智慧二街、智慧三街、全运一路、全运二路、全运三路……条条大路拉升市场指数。追求幸福生活的普罗大众,摩肩接踵,向着“第五大道”的辉煌与梦想昂首阔步。

下期预览:“南十條通”就是“十条”,现在的正式名称是南十马路,也有人叫“十马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