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搏击才是真正的“武术”,中国传统武术应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想
【编者按】
最近,太极拳师和格斗教练的一场比试,因为仅仅持续了20多秒就以太极拳师被击倒在地而结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很多人开始怀疑中国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以及各种门派、技法是不是只是一种传说。著名学者龚鹏程曾对中华传统武术流派有过全面的钩沉与梳理,出版有《武艺丛谈》一书,澎湃新闻获得授权摘录其中的部分。
中国传统武术,现在已经从武侠小说神奇魅异的情节中,逐渐“除魅”,被视同健身运动、体操或搏击技术,展开了整理与研究。大陆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勤快。但我以为,中国传统武术,与健身运动、体操,乃至其他各种搏击技术,如跆拳道、拳击、泰国拳、摔跤、相扑等,并不是一样的。这些搏击技术,是真正的“武术”,只为了达到利用肢体力量攻击敌人的目的而设计出来。讲究的是如何利用我们四肢的功能,不断练习。是以体力为主、辅以技巧的技术。固然在进行搏斗时,也能培养人的意志,但除了日本的柔道、武士道、空手道、合气道之外,其他如拳击、摔跤,是连这个“道”的要求也不太讲求的。
中国武术则不如此。中国武术门派甚杂,其中有许多是依流行地域、创拳宗师为名的,如华拳、查拳、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之类。许多拳种也标明了它的技击特色,如太祖长拳、岳家散手、教门弹腿等等。这种标明技击特点的拳,其意义一如拳击、摔跤一样,都指出了作为一搏击技术,它应有的性格。
然而,中国另有一大批拳种,不以此类方法命名,而将拳法称为螳螂拳、猴拳、鹤拳、蛇形、龙形、虎形、鸡拳、鸭拳等等。搏击贵在以力服人,取象物类,本无必要;纵使说是效法动物界之搏杀活动,亦应取象于龙虎狮象之类,学鸡学鸭学猴学鹤,是何道理?
这是中国武术的特色,为他邦技击所罕见者。要懂得中国武术,这是第一个关键。
因为事实上不只是这些专以物类拟象所构成的拳,具有象形的特色;即使那些未标明为象形拳者,其中套式招数,仍然部分是象形的。如洪拳中的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或十形拳;功力拳中的霸王举鼎、黄莺舒翼、双龙入海、二郎挑山、武松脱铐;六通短打中的金鸡独立、白鹤展翅;通臂拳中的鸽子串林、黄龙探爪、白猿献桃、紫雁抄水、白蛇吐信……简直不胜枚举。这种强调拳套以及大量采用譬况象形的情况,在拳击中不会有,在摔跤中不会有,在泰国拳中也不会有,只有中国,以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拳术才有。
可是,就连日本,也只保留了对套式的重视(他们称为“型”,如空手道),并不太采用象形之法。以日本所流传的少林拳来看,他们只说手刀切、拳背击、顺踢、逆踢,不像我们把兜胸一拳称为“黑虎偷心”,把背后一踹称为“虎尾脚”或“乌龙摆尾”。所以说,象形拳之多,以及以象形构成我国拳法的基本理则,是只有中国武术才有的特质。
此即显示我国武术非一纯粹搏击技术,而具有强烈的观念性。如果我们对于中国文字之“依类象形”仍有点概念的话,我们就了解象形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中国的诗歌、书法艺术,均大量采用过拟象批评。唐人之诗格诗律,其中即有“猛虎跳涧”、“毒龙摆尾”等名目。作诗论格律,与打拳讲套数,意义是一样的。其套数招式的名称,则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拟肖物象之法。
象形拳系列教学片唯有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才能深入了解中国武术,且将武术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据点,辨明它与其他纯粹搏击技术及体能运动之不同。
中国武术强烈的观念性,以及它所含之文化意涵,更显示在中国特有的思想拳种中。所谓思想拳,是说这些拳不以其技击特色立名,如拳击、跆拳、相扑之类,而是用这套拳含蕴的思想内容来称呼的。如苌家拳、太极拳、形意拳、无极拳、八卦拳、自然门拳法、两仪剑、三才剑、四象拳、五行拳、六合刀、七星剑、八卦掌等。此类拳法器械,既是根据一套思想观念而构成;又企图透过这些拳脚刀剑,来表达此一思想。饶具意味,引人深思。
以太极拳为例。王宗岳《要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云云,显见哲理亦即是拳理。而这层道理的体会及拳术的发明,正来自反对一般以体力为主的自然搏击之术,所以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太极拳就是要反对此种依自然体能而建立的技击术,采取一种反技击的方式来发展其拳技,指出“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讲究“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齐”。
这种拳,完全奠基于中国哲学,所有动作,均为观念的外化显形而已。故武禹襄《拳谱》说:太极十三势之中,“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隅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这样的学问,只以一般搏击来看待,当然是不对的;将之视同健身体操,也不免买椟还珠,未得其要领。
我的意思是说:
一、现今体育学界研究整理中国传统武术的办法,可能大堪商榷。国术教材的编写已有体操化的趋势。国术教学又走向两个极端,一为将传统武术变成健身或表演体操;二为追求搏击场上的实战技击效果,一味模拟空手道、拳击等技击之形态。凡此,皆系中国传统武术的扭曲,是完全不懂中国武术之特质的办法。此类弊病,海峡两岸皆然,而大陆尤为严重。
二、武术,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方式,对其进行文化学的研究。目前此类研究,并未展开。盖以一般文人学士、鸿儒硕学皆不娴武术;而擅武艺者又多属武夫、为体育界人士,徒能演其技艺,不太明白其义理,更无力进行文化研究。但事实上,通过武术,颇可以观察一民族的文化特征,犹如我们研究一个民族的艺术、语文那样。
三、反过来看,不单要通过武术,去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应倒过来,将武术视为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特别是中国的武术,乃儒佛道三教哲学的另一表达方式,与《易经》的关系亦极密切,研究哲学之学者,于此尚未取资,岂不遗憾?
《武艺丛谈》,龚鹏程/著,东方出版社 2015年4月版。-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