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冬奥结束后,没有一个人不想她
原创 她姐
昨天的冬奥会闭幕式,真是让人“又哭又笑”。
哭,在张艺谋实在太懂“中国式浪漫”了。
开幕式是迎客松,闭幕式是折柳。
《送别》声中,80名舞者缓缓走入场内,随着舞者的脚步,一副绝美的垂柳图缓缓出现。
“折柳寄情”,真真是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
笑,是冬奥闭幕现场实在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点,主持人康辉应该深有体会。
康辉:请运动员们落座观礼。
运动员:合影合影合影。
康辉:请运动员们落座观礼。
运动员:咱们玩转圈圈吧。
康辉:请运动员们落座观礼!
运动员:开心开心舍不得北京
康辉:心好累,但是你们开心,我也开心。
看到这一幕,她姐突然意识到——
带给我们半个月视觉享受的冬奥会,真的就要结束了。
连这位新晋国民顶流也要下班了。
短短十几天的冬奥,结束时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沉甸甸。
亮眼的奖牌成绩单,填满的金牌九宫格……每一格背后,都是很长很长的故事。
除了为结果骄傲,她姐也建议女孩们,之前顾不上的,不妨趁此机会回看几场完整比赛。
这是满屏的夺金瞬间与奥运报道所无法取代的——
当你亲眼看见,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专注、跌宕与抉择,才更可能真正接收到他们所迸发出的美的力量与多元。
这届冬奥会,有太多这样值得体悟的修正审美的时刻。
也因而,她们的意义不该是只在热搜榜火上16天。
但据我观察,没多少媒体报道,是真正在专注捕捉与理解这份美感的。
尤其是,涉及奥运女将时。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那,当我们关注与报导奥运女将时,应该聚焦于什么?
今年冬奥会最得我心的一点在——
今年的北京冬奥的女性运动员参与比例高达45%,创了历史之最。
同时也是女性运动员参加项目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那句“体育不但属于男性, 更属于女性”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它真正慢慢成为现实。
这届冬奥会可以说是一次女性体育竞技之美的视觉大盛宴。
这种美,恰如谷爱凌所说,是自信的、有力量的,且健康的、多元的、包容的。
是对传统性别规训中的那种阉割健康,阉割女性力量感的病态美的一次极好的对抗。
这种美,可以是谷爱凌做出挑战人类极限的1620度空中转体的那一刻。
但,如果了解了“1620”诞生的心路历程。
你最该为之感动的,其实不再应是这成功的神迹。
而是这近乎神迹般成功背后,真实的人性力量——
1620是一个从来没试过的动作
然后我这秒钟就在想
我如果不做的话
我还是会为自己感觉非常骄傲
因为在这么大的舞台上
我能展示给世界我这个比赛精神
我这个是想挑战自己
我不是想打败别的选手
它是人性之美。
包括自我超越、健康竞技精神、强大的心理素质、对成功的信念感等等的一次空前糅合碰撞出的成功。
它给了我们所有肉体凡胎超越自我、触碰神迹的信心。
这本应是体育之美的极致。
而这种美,今年冬奥,我们从不少女性运动员身上都看到了。
除了谷爱凌这种畅快的美,冬奥会上也不乏许多挣扎的美。
比如,老将范可新摘铜后,那虔诚的一吻。
又比如,徐梦桃夺冠时哭着喊出的那句:我是第一吗!
徐梦桃的这枚金牌,背后饱含着老将十六年伤病的挣扎。
她的人生画像,虽然无谷爱凌今天这般所向披靡、快意人生。
可在17岁那年,她也曾斩获世锦赛金牌,还得了世界新人奖。
然后在风光无限的上升期,伤痛却把她从天堂摁进了泥沼,从此,她便在治疗和不理想的成绩中,挣扎了十六年。
而这一次夺冠,是她以超人的意志力和信念感,战胜伤病泥沼的一次优雅的翻身。
这届冬奥赛场上,打破了以往太多关于女性美的“标准”。
她们不再被以“性别”为标准来衡量。
而是以“人”的标准。
于是,短暂的冬奥赛程,让我们感受到,女孩们可以获得“美”的渠道,五花八门。
美,和技巧、力量、专注力、韧性、冷静、清晰的目标感和进取意识都有关。
唯独和“一天一餐”的慢性自杀式节食无关。
美,不取决于她们的外型和性别,而是关乎她们的信念。
她们身上都有一种对自己身体游刃有余的把控感,她们的眼里都有一种坚韧的信念感。
以性别的标准来衡量美,美就会被阉割。
以“人”的标准来衡量美,美便会多元健康。
美这种东西,一定不属于被阉割者,也不一定单属于优胜者。
它属于每一个,为了自己的信念、目标,竭尽全力调动自己力量去完成的进取者。
只是可悲的是——
这种没有单一标准“美”,似乎是有时间和场地限的。
这些健康美好的女将,无论在赛场上多么辉煌,无论为国争了多大的光。
下了赛场,一切都变了。
冬奥期间,女足亚洲杯夺冠,全国都在为这群铿锵玫瑰沸腾鼓掌。
而国内很多媒体,对女足成员的第一层关心,依旧是劈头盖脸的——
“你有对象没?”
紧接着,把话筒对准女足的家人,“热心”询问起他们的“择婿标准”,并以此为点,广而告之。
无独有偶,去年东京奥运会,杨倩一举夺得首金。
一片恭喜声之后,人们迅速把目光投向了她的婚恋状况。
于是,前有媒体采访杨倩妈妈,披露出杨倩的单身状况。
后有清华大学公开在微博喊话全体清华单身男看过来。
你看,不论她取得了多么耀眼的成绩,人们似乎总是会把目光,从她的奖牌移向她的子宫。
关心她的成绩,但更关心她有了这些成绩之后,“好不好嫁”。
似乎在很多人的逻辑里,女运动员为国争的光,唯一的价值,就是增加她们在婚恋市场上的筹码。
女足队员李佳悦就提过,她被这么质疑——
“你们女运动员,个个都想嫁豪门。”
也因而,所有强壮系、传统女性特征不够突出、体型不够苗条的女运动员,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羞辱。
田径运动员廖孟雪,因为长相比较中性,便遭受网络暴力。
有人甚至放言,她的形象就是在为中国抹黑。
哪怕她夺得的是全国田径大赛的冠军。
去年东京奥运夺冠的铅球运动员巩立姣,也同样面对了这种来自舆论和媒体的歧视。
夺冠之后,很多人对巩立姣夺冠之路背后的心路历程,“练到死为止”的超人意志毫无兴趣。
他们在乎的,是她要怎么作为一个“女人”活下去。
记者:那接下来对女孩子的人生有什么计划吗?
巩:女孩子的人生?
记者:因为你之前是女汉子
言语之间,仿佛巩立姣的夺冠之路,是一条放弃了女性身份和女性气质的路,是一条需要被修正和拨回正轨的路。
他们打量一个专业能力、个人素质、社会贡献、个人成就皆在他们之上的国家级运动员。
永远只能用一种猥琐的目光,能够欣赏的,永远是女性胸前那二两肉。
可,哪怕如此符合男性审美的张豆豆,因为一张挺胸照走红后,也根本无意于此。
她退役后选择成为中国国家艺术体操队教练,继续投身国家体育事业。
但在这些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格局里,成功的女人也依然是女人,女性气质也要遵循那一套狭隘的标准和规训。
因而,你可以漂亮但不能张扬。
因而,你可以优秀但不能太强。
因而,你可以成功但总要回归家庭。
不然,她们就会听见那一句:你要像个女人一样。
好在,如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像个女人一样”的话术背后的陷阱。
但“像个女人一样”,与其说是“标准”,不如说是“枷锁”。
在这样的“枷锁下”,女性要温柔、顾家、知进退、懂示弱……
很多人意识到这一套标准对女性气质的戕害和束缚,但转而落入了另一个陷阱——
和“阴柔系”女性气质割席。
好比有些女明星自比“男人”,以此来自证“不茶”“不勾心斗角”。
又或者,做女强人,就要西装豪车大背头。
又甚至是干脆直接自我“爷化”,公开侮辱“娘”这一词。
仿佛只要cosplay男性,自我“爷化”,就能从此逃离被审视和贬低的境地。
但在她姐看来,不是这样的。
不想被“像个女人一样”的标准框住,并不意味着要“像个男人一样”。
这种看似逃离的选择,其实是进一步的枷锁。
是对“像个女人一样”“娘”这类,跟女性有关的名词和定义的直接贬义和进一步污名化。
这是一种比贬低个体更可怕的,对女性发展空间的集体性阉割。
而这种“阉割”的后果,你我早就见识过了。
比如前一阵子的“病媛”事件以及更早之前的“拼单名媛”事件,直接把“媛”这个字变成了贬义,但在此之前,“媛”是一个用来称赞女性的褒义词。
这并不是孤例,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此前就有讲过:
“「小姐」被污名化之后,称呼女性不得不称呼为「女神」;「美女」也不见得是特别正向的好词;「阿姨」不好听,「大妈」更不好……现在留给女性的美好词汇不多了。”
不被枷锁束缚的办法,不是瘦身削骨以在枷锁里行动自若。
那如果枷锁进一步紧缩,你我又该当如何?
适应枷锁就意味着标准和钥匙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
真正摆脱枷锁和束缚的办法,是拿出主动权,把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是去女性化特征,一味推崇男性特质。
不是崇尚力量感就要打倒阴柔系,把它和“心机”“勾心斗角”划等号。
而是要意识到“阴柔”的女性特质,也同样是人性美的一环。
不是“娘”有贬义,就要成为“爷”,然后对“娘”任意贬低。
而是,要把更多元、更多美好的品质,除了柔韧、感性等阴柔系的美好品质之外,把强大、坚韧、进取、勇毅等,也写进“娘”这个词语里,把“娘”变成一个完整、美好的词。
不是放任女性特质被污名,而是要洗脱这些污名。
只有洗脱了这些污名,所有的女性才能成为更完整、美好的人。
恰如我们国家的很多女运动员们,她们既能强壮,也能可爱。
她们既可以美丽时尚,又能有力量感。
这样一条修正审美的路,要走多久?
她姐不知道。
但我对谷爱凌的母亲谷燕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她说,“绝不要怀疑一小批有远见卓识和奉献精神的人可以改变世界。因为世界正是被这样的人所改变的。”
是的。
一届奥运盛事,若以时间衡量,只有短短十几天。
从规模看,参与人数,在巨大的人口分母前,可以渺小到忽略不计。
甚至,女性运动员,还是比例更少的一方。
但,这群姑娘已经站在了聚光灯下。
她们的能量,已经巨大到能撼动陈旧的审美,引领我们的性别意识更向前。
改变已经出现。
这几年,有太多女运动员,以各种维度,陆续打破那些或赤裸或不易察觉的性别偏见,挑战着我们对美的包容和想象——
当我们发现,被虚弱男性们“家暴”警告的世界冠军张伟丽,不受规训的反击,很酷。
发现铅球运动员巩立姣,用尽全力仿佛向宇宙掷出一颗星球。
你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浪漫的诠释力量之美的方式。
图源:新浪微博@岁时杂吟
我们开始发现:
不是只有唯一特定模样的女性才美,一个女性她可以有很多面美的模样。
当我们看到,小将杨倩在射击比赛里,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着与冷静。
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美甲,又把她“拉下”神坛,回归21岁内心爱漂亮的少女。
这是生动又真实的美。
当我们看到,女足队长王霜,场上沉稳,场下意气,本来矛盾的特质在她身上自然融合。
这是一种专业又自信的美。
当我们看到,短道速滑老将王濛曾经赛场上争强好胜,骄傲不羁。
今年冬奥解说比赛时一句“我的眼睛就是尺”,又充满了喜剧人幽默与肆意。
个人光环之外,她还有一份为之努力的事业,帮助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这是一份侠骨却有柔情的美。
当我们看到,青蛙公主在短暂失利后,选择孤注一掷超越自我极限的一滑。
却在宣布金牌成绩之后坐地大哭。
当我们看到,夺金的花滑双人自由滑组合,隋文静在柔美力道兼具的动作之后,短短1s里,情绪从专业到人性的切换
……
这都是一些见证。
一些女性是那么立体、那么丰富、那么鲜活、那么真实的,美的见证。
她们不可预估,亦无从设限。
她们从不被传统的女性气质所局限,但又一直把女性气质无限延伸。
她们在重新定义女性气质。
她姐始终记得谷爱凌的一个采访。
9岁的小爱凌在发现滑雪队都是男孩,连自己在滑雪领域的偶像,那些优秀的滑雪运动员也都是男性时。
也曾自我怀疑过,是否要丢弃自己的女性特质,像个男孩那样,才够合群,才是正确。
而18岁的谷爱凌,却早已习惯不用性别分类美感,更不会用性别去评判一个人。
这让她以更平等、不设限的目光,看他人、看世界、看自己。
在纽约时报登载的自述里,谷形容自己是“在恐惧面前, 我是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审美和性别意识的前进需要过程。
我们一度被长期指定目的地——活得像个女孩样。
后来,又在半昏半醒中迷失了方向——像个男孩子才叫强。
而现在,有一批人,愿意走在前面,做劈开混沌的一道光。
那么请珍惜这道光,看见这道光。
别让她只是短暂地闪耀。
最后我们再来重新回答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气质才是女性气质?
答案是:女性气质,从来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是杨倩、谷爱凌、王霜、王濛、巩立姣、全红婵……
是她们的集合,但又不能说明其万一。
是温柔,是大方,是阴柔,是健壮,是幽默,是可爱,是古灵精怪……
是“她像女孩一样”和“娘”不再是贬义,而是拥有被无限延伸的词义。
一如博主@Hey是SuSu啊 说得那般:
“从今天起,每个人都会明白,像个女人一样去战斗,像个女人一样去踢球,像个女人一样去夺冠,像个女人一样去工作,像个女人一样去爱,意味着荣誉、信心、强大、聪敏、坚韧和胜利。”
所以从此之后,女孩们应当都有这种觉悟,这种自信。
再也不必夸她好厉害啊,跟个男孩一样。
而是要说:
“她好厉害啊,像个女孩一样强。”
原标题:《冬奥结束后,没有一个人不想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