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艺术人物|影响几代人的格雷厄姆,同唱一台戏的两画咖
79岁的美国观念艺术家丹·格雷厄姆上周末在纽约辞世,他丰富的艺术实践影响了从朱利安·奥培到蒂诺·赛格尔等几代艺术家。
在上海,画家余启平、柴一茗二度携手展览,“一念三千”,两人一台戏,呈现水墨艺术的的挚爱与魅力。此外,“画与相——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个展将在3月开幕,曾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他,以近40年职业生涯画出草木枯荣。此外,建筑师李虎、黄文菁则为山东烟台再添海边地标。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纽约 | 美国观念艺术家丹·格雷厄姆
79岁辞世,曾影响几代艺术家
丹·格雷厄姆
据外媒报道,美国艺术家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上周末在纽约辞世,享年79岁。格雷厄姆是20世纪后半叶当代艺术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诸多实践(包括理论写作、文本作品、行为、录像、装置与建筑干预)影响了从朱利安·奥培到蒂诺·赛格尔等几代的艺术家。
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格雷厄姆开始探索有关行为、裸露、偷窥、镜面反射以及俗世的种种议题。为了获得最广泛的传播,格雷厄姆当时偏好的宣传方式是将作品登在报刊杂志上做广告,这种把艺术品呈现为一则单纯的广告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被视作格雷厄姆正式介入观念艺术的里程碑。
丹·格雷厄姆194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厄巴纳,他在高中毕业后并未接受过正式教育,但是自学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等人的理论。最初,他立志成为一名作家,而文本也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1964年,格雷厄姆在纽约成立约翰·丹尼尔斯画廊(John Daniels Gallery),画廊在当时并不出名,但是日后在历史上被视为那个时代的传奇,因为开创极简主义的艺术家之一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在那里举行了自己的首秀,后来不少极简主义艺术家都在那里举行过展览。
丹·格雷厄姆作品 《明斯特的八角亭》1987 ©DAN GRAHAM_COURTESY LISSON GALLERY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格雷厄姆曾指出,“它从极少主义艺术开始,但讲的是观众如何观察他们自己以及如何被他人观察。”因此他的作品多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两名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反思自身诞生之空间的电影和录像;让观众走进隔间,镜像和/或录像里的装置;建筑模型;以及半透明反光玻璃做成的亭子。
格雷厄姆被视为极简、后极简艺术与观念艺术运动发展的先锋,但他本人声称自己未参与任何运动。取而代之地,他将自己视为建筑师和作家。而在2011年接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采访时,他表示:“艺术一直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建筑、旅游、摇滚和写作才是。”(文/钱雪儿)
上海 | 画家余启平、柴一茗
展览“一念三千”:两个画咖一台戏
2月20日至3月13日,“一念三千 | 余启平 柴一茗双个展 ”在上海大沪联合艺术空间举办,呈现“两个画咖一台戏”。
余启平,1957年生于南京市。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画。同年就职于江苏美术出版社,任《江苏画刊》编辑。1991年作为职业艺术家赴日交流。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余启平 《二马》纸本水墨 2021
余启平 《罗汉图(一)》纸本水墨 2021
柴一茗,1965年生于哈尔滨市。1987年毕业于上海商业专科学院设计系。职业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多年来致力于以中国画的材料表现超现实的画面,将现代元素与水墨风格相融合。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多地举办作品展,并多次参加国内重要艺术博览会。
柴一茗 《春来了》纸本水墨 2017年
柴一茗 《山林微云》纸本水墨 2019
此次展览由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石建邦策划。他将这场壬寅正月开幕的展览喻为“两个画咖一台戏”:
有过二十年京都旅居经历的余启平可以领着友人“在京都、奈良一带的大街小巷转悠,看展览、逛寺庙、赶市集、淘旧货、买旧书……每天起早贪黑,风尘仆仆。”“他特别善于寻找美、发现美。冬天在我家乡下,他会扑到田地里去捡一支残留的棉花枯干,插到粗陶花瓶里,美感顿生。在郑州碧波园的地摊上,他买下几个貌不惊人老秤砣,送我们每人一个,说做镇纸用。拿回家放在案头上,果然古意斑驳。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余老师最拿手。”
生活中交流作画的余启平
柴一茗在补画
柴一茗则“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怪咖”,“他能将手边所有的东西变成艺术作品,纸板箱、破衣服等等只要到他手上,他都舍不得丢弃。他在上面画啊弄啊,一番‘折腾’之后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同样,好朋友感觉画不下去的画,到了他手上,他不假思索就能将它‘救活’,收拾得活色生香。不但如此,他常常别出心裁,将画画得离奇古怪,引人进入一种匪夷所思的荒诞境界。”
两位画家曾在数年前携手举办展览,此次延续了风格,继续即兴发挥,以貌似的“不正经”应对“假正经”和“太正经”。
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看来,画画是画家们的每日修行,是画者的心跳和脉搏,精工细作也好,“瞎塌塌”也好,巨细靡遗,都是画家思想和情感的再现。
(整理/畹町)
上海 | 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
中科院工程师,怎样画出草木荣枯
曾孝濂 ©️刘香成
曾孝濂是知名植物科学画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他毕生致力于花鸟画创作,恪守严谨的科学精神,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1997年退休后,曾孝濂笔耕不辍,用精湛的绘画技法勾勒花鸟草木,讴歌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
美丽桐 ©曾孝濂
2022年3月5日至5月22日,“画与相——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个展将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精选曾孝濂的40幅代表作,这些作品描绘出自然万象与草木荣枯。
曾孝濂曾自述:“凝花鸟树木于笔端,哄慰自己,也给观者留下些许回味。随意而安,尽力而为,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蓝翅希鹛 ©曾孝濂
曾孝濂,1939年生于云南昆明。195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先后为《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科学著作绘制插画,直至1997年退休。1983年至1988年,曾孝濂受聘为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科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至1993年受聘为该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年受聘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1年起,他为国家邮政局设计了十余套邮票。
曾孝濂通过潜心观察和创造性描绘不懈地进行花鸟画研究。1958年,曾孝濂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始了近40年的植物科学画工作,他先是悉心钻研科学绘画方法,而后又基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创作出精妙绝伦的植物科学画作品。退休后,曾孝濂在绘画技艺方面有所创新,从花叶的脉络到羽毛的纹理,他用画笔生动诠释大自然的艺术美感。(文/畹町)
烟台 | 建筑师李虎、黄文菁
建造“海岸上的时光塔”
李虎与黄文菁(右)
据“有方空间”报道,由李虎与黄文菁创立的OPEN建筑事务所正在山东烟台建造“海岸上的时光塔”。这是一座50米高的文化建筑,由底部的半露天剧场、中间蜿蜒的环形展厅和空中的图书馆组成,顶部还有一个独特的半室外“现象空间”,供人们欣赏一年四季中壮丽的自然景观。该项目于2021年获得英国AR未来建筑奖Jeu d’Esprit特别奖,预计将于2024年落成并向公众开放。
烟台得名于明朝在此设立的一系列烽火台。时光塔所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也是现在的产业发展重地。面对为快速发展的新区建立一个海边“地标”的需求,设计师给出的回应是去建造一个有意义的地标,一方面唤起敬畏自然的、古老的仪式感,一方面为新城带来亟需的公共文化功能。美丽的黄海日出和太阳运动的轨迹,也成为设计中着重考虑的因素。
冬日海景中的“时光塔”
塔的几何形态被时光雕刻而成,仿佛一个大型日晷,其曲面结构神奇地被阳光切开,将内部开放给壮阔的大海。建筑坐落在一个缓缓向场地中央下沉的广场内,呈组合壳体结构,内外两层白色混凝土壳体由水平的楼板和坡道连接支撑。
李虎拥有一份建筑师的优秀履历: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出身”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作品“当代MOMA”荣获2009年世界高层建筑协会最佳高层建筑奖,“深圳万科中心”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2011年度建筑荣誉。
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和黄文菁认为:“在今天,连接和拥抱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以此为时光塔的核心设计概念,并尊重自然的力量。我们设计时首先想到的是去从古老的仪式中寻找灵感,致敬日月和星辰,提供一个沉思和静处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这座建筑具备真实的功能和实用性,它将真正服务于烟台的市民,而不仅仅是海滩上的一个摆设。”(整理/钱雪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