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即将在沪召开,公报精神何以传承?

2022-02-21 1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史海拾趣 上海美国研究

编者按: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尼克松成功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中美在对抗二十多年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以史鉴今,开创未来。为了迎接和纪念“上海公报”诞生50周年,“上海美国研究”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回望:“上海公报”诞生记”系列专题文章,一起重温中美两国如何翻越层层障碍,跨过重重鸿沟,以访问搭起沟通的桥梁,以公报开启中美建交的道路。

50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依据国内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改变中美关系的决定,通过各方种种努力,两国终于跨越猜疑和敌对,促成了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

正如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指出,“上海公报”是上世纪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少有的几个产生积极结果的一个,给所有各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值得每年都纪念。

中美《联合公报》标准本底稿(中国国家博物馆图)

专家评述“上海公报”的历史意义

陶文钊评“上海公报”意义: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陶文钊在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四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撰文指出,“上海公报”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在国际上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杨洁勉评“上海公报”:其蕴含的战略远见对于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仍具有多重启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在“上海滩大讲堂”首场讲座上系统阐述了“上海公报”的历史逻辑、时代潮流、战略远见和外交艺术。他指出:“上海公报”诞生的过程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的曲折历史,体现了毛泽东和尼克松对历史的负责精神,超越了当时还深深困扰两国、亚太和世界的冷战惯性。“上海公报”蕴含的战略远见对于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仍具有多重启示,包括:审视中美关系要有战略目光、推进中美关系要有战略共识、维护中美关系要有战略底线等等。

费正清评“上海公报”:“惊人”(surprising)和“明智”(sensible)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曾在其多部著作中高度评价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意义。在其回忆录里,他用“惊人”(surprising)和“明智”(sensible)来形容相关历史事件。

包道格评“上海公报”:美中两国借此找到了表达相同立场和共同利益的方式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副院长包道格(Douglas Paal)曾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三个联合公报的意义在于美中两国借此找到了表达相同立场和共同利益的方式。三个联合公报还触及到许多敏感问题,比如台湾地位问题等。三个联合公报是美中关系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起始点,对于建立美中之间的互信而言必不可少。从“上海公报”开始,两国开始建立起多层面的复杂关系,这一关系同时也折射国际环境的变化。

“坚冰融化”后的中美关系

197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尼克松在中国的访问,同时发布了两国之间的联合公报。“坚冰融化”后,中美关系转入缓和,虽然正式建交时机还不成熟,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1973年5月,美国政府在北京设立在华联络办事处,而我国也在华盛顿设立类似的办事处。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再次确定美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愿。

1977年,美国总统卡特上台后不久便重申了“上海公报”所达成的共识。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为庆祝中美关系正常化,人民日报还特别发行了100万份套红“号外”。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5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取得历史性发展,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纪念活动即将在沪开启,公报精神何以传承?

对中美关系而言,上海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地方: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在这里诞生;1984年,里根总统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演讲;1998年,克林顿总统在上海图书馆就台湾问题公开重申“三不”原则;2001年和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及奥巴马,都对上海进行了访问。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国学会拟于2022年2月22日在“上海公报”发表地举办“中美关系:相互尊重 和平共处 合作共赢”——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探讨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寻找关于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智慧和启示。

参考资料:

《美专家称三个联合公报对于美中互信必不可少》,记者:刁海洋,中国新闻网,2017年2月28日;

《那年今天,震惊世界的上海公报发表!尼克松在上海爱上了“大白兔”》,编辑:安通,刊登于红色之声(ID:hszs1921),2019年2月28日;

《45周年:<上海公报>诞生地瞩望中美关系新发展》,新华社, 记者:许晓青、李宝杰,2017年2月28日;

《“上海滩大讲堂”在沪开讲: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杨洁勉首讲》,上海通知馆,编制:石梦洁,审校:叶君,2022年2月19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回望:“上海公报”诞生记 | “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即将在沪召开,公报精神何以传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