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政府代偿大学生贷款”引热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政策?

2022-02-20 14: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文/彭晓钊、陈材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

近日,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陈中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到,大学生创业可申请10万元—50万元贷款,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元以下由政府全部代偿,贷款10万元以上由政府代偿80%。网络上对此热议不断,有人为“大气”支持大学生创业点赞,也有人对“钱从哪里来”“会不会有骗补”等提出质疑。其实,创业担保基金代偿政策早在2015年就已发布,对大学生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设有审核标准,对恶意拖欠贷款行为也有惩戒措施,不存在网友担心的政策漏洞。“政府代偿大学生贷款”被刷上热搜可能是一场误会,但该如何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却值得深入探讨。

一、警惕政府不当或过当介入“好心办坏事”

网友对“政府代偿大学生贷款”关注的背后反映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先是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有无必要性问题,其次是政府兜底大学生创业风险是否过度问题。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归根结底是对于创新创业活动,政府要扮演何种角色,该如何明确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又该如何与市场配合发挥有效作用。

第一,政府介入对创新创业有其必要性,但必须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创新创业活动一般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参与主体付出相当高昂的试错成本,适时适当采取政策工具予以支持是有必要的。至于如何界定市场与政府边界,可用经济学框架予以解释:假定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会产生交易成本,政府介入资源配置会产生租值耗散。在创新创业初期,交易成本低于租值耗散,政府介入就具有正向激励作用;随着创新创业不断发展,交易成本下降、租值耗散加大,一旦超过临界点,政府介入就会“弊大于利”。因此,政府介入应在效应为正的临界点之前,即处于租值耗散等于交易成本之前。

//图1 市场与政府在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边界

第二,政府介入不当、过当或不足都有可能对创新创业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当政府“押注”某一创新创业方向,由于技术创新路线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与市场需求和技术演进方向脱节,错失技术发展良机。二是当政府过度使用产业扶持政策,可能诱导市场主体优先满足政府目标,做出违背市场规则的非理性选择。三是当政府代替市场直接控制价格,将会扭曲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行为,出现走后门、递纸条等现象。四是当政府无法为创新创业发展完善基础性制度安排,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等,创新创业活动会由于外部性问题而受到抑制。

第三,政府可通过调节供需关系和优化制度供给对创新创业予以支持。一是通过优化调节供需关系,促进创新创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创新产品市场需求不足时,通过补贴消费者、政府采购等方式适当刺激需求侧,再传导至供给侧,实现对创新创业主体间接支持;在创新产品市场供给不足时,通过财税优惠或补贴政策,扶持处于幼稚期的创新创业企业,使其快速发展壮大。二是通过制度供给和优化,降低创新创业活动的交易成本,包括构建支持创新创业的法律制度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提供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大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投入等。

二、正视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失衡”问题

近年来不仅是浙江,各地政府都有出台类似政策,对改进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丰富壮大创新创业主体,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政策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多数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产业政策偏好供给侧导向,政策制定比较粗糙,存在“重供给、轻需求、缺制度”的突出问题。

第一,推动创新创业的供给侧政策过度泛滥。在各地政府“追赶竞争”机制下,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往往层层加码放大,特别是对热门领域的扶持政策经常“一窝蜂”上马,多数体现为直接面向生产端的研发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奖励等。虽然在短期内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动力,但是受到信息不对称影响,识别受惠企业及个人的真实信息往往成本高昂,使得通过“包装”骗取补贴的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削弱了政策的实际激励效果,更严重的是扰乱了市场机制作用,导致刻意迎合政府偏好的“假创新”“假创业”“假人才”时有发生,产生大量脱离市场和效益的创新创业“泡沫”。

第二,拉动创新创业的需求侧政策偏少偏弱。各地政府使用创新创业需求侧政策意识较弱,有效放大市场需求的政策还比较缺乏。以公共采购政策为例,各地政府及国有企业通常愿意给予生产者补贴或直接参与生产,而不愿意采取公共采购形式。即使有公共采购也基本奉行“最低价”逻辑,缺乏明确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采购标准和安排,对尚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创新创业企业不利。又如消费者补贴政策,基本停留在技术成熟的少数节能环保领域,更多具有广泛技术应用前景的新兴领域未有涉及,同时很多政策也未设置统一技术门槛和标准,导致部分企业出现“补贴依赖症”。

第三,支持创新创业的基础性制度不够健全。支持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牵涉到商事、财税、金融、教育、科研、产权、社保等诸多领域的改革,“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导致相关政策推进缺乏协调联动,很多“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制度性缺陷迟迟无法解决。例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存在多个痛点问题:一是知识产权在注册认证、职能配置等环节缺乏统一协调,增加了维权时间和成本;二是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过低,惩处手段震慑作用有限,司法判决所决定的知识产权价格与市场严重脱节;三是知识产权资本化制度和途径尚不成熟,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

三、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几点建议

持续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对既往创新创业政策做出调整优化,合理划定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实施更加均衡化、精准化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加快形成“以市场机制传导创新政策、以优胜劣汰筛选创新主体、以阶段性退出确保正向效应”良性机理,引导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在创新创业时代浪潮中产生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

第一,更加重视扩大有效需求政策,释放创新创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完善政府采购及招投标制度,改变现行采购政策“最低价”逻辑,加大与产品质量、技术含量、知识产权、企业信用等核心要素挂钩,从需求侧倒逼市场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利用消费者补贴政策,推动更多补贴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产品选择上加大对战略性新兴领域倾向,政策退出上设置合理缓冲期,执行标准上渐进提高补贴技术门槛,使更具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脱颖而出。加大创新券在全国范围推广,支持打破地域与行业界限扩大创新券使用范围,引入完善阶段性评价及奖罚机制,更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需求。

第二,全面优化创造优质供给政策,弥补创新创业的外部性难题。鼓励和引导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更多流向公共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生命周期前期阶段等领域,推广以研发合同订单、专项资助等取代一次性拨款方式,支持基础科研及前沿技术探索。大幅度消减各类型产业直接补贴,腾挪财政空间实施更大力度普惠性减税降负,降低对市场主体行政事业性收费、社保缴费等非税收费负担,细化政府性基金征收目的、征收金额及征收时限。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创办应用创新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大型企业设立具有产业特色“双创”载体,创新发展平台创业模式,发起或参与设立内部创投基金,用于参股、投资员工创新创业项目。

第三,加快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形成稳定可预期的创新创业环境。参考国际通行做法,研究修订“补偿为主、惩罚为辅”的侵权损害认定机制为“惩罚为主”的侵权损害认定机制,大幅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赔偿额度,让权益所有者维护知识产权、创新创业者创造知识产权、资本所有者投资知识产权。借鉴欧美风险投资立法经验,破解限制风险投资发展的公司法障碍,构建鼓励创新创业和长期投资的税收体系,允许更多金融机构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创新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发展模式,利用资本力量激发和护航创新创业发展。借鉴美日创新创业立法经验,推动创新创业政策立法工作,统合商事、财税、金融、教育、科研、产权、社保等各类相关政策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明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