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于坚:一个巨石阵从天而降
原创 于坚
宋陵石狮
偶然在微信上看到一幅久远年代摄于宋陵的旧照片,上面有一头石狮子。画面模糊,但依然令人震撼。那是一头狰狞的怀着黑暗之心的石灰岩雄狮,有着尼罗河畔那种狮身人面的力量。埃及出现于公元前3100年,尼罗河畔的那些巨石垒成的狮身人面、金字塔还在着,埃及在空间中没有散去。语言创造了世界,金字塔是一种已经加入到“天地无德”中去的世界。《世说新语》有个故事:“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宋已经过去千年,克复宋朝是不可能的了。 德国诗人斯蒂芬·格奥尔格说:“语词破碎处,无物可存在。”“樯橹灰飞烟灭”(苏轼),而宋没有破碎,依然存在于宋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这种叫作宋词的语言如今更像是某种忧郁的魅影、废墟。先贤陈寅恪断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他根据什么?时间无情,热衷于进步的时代也不珍惜世界的细节,宋正在向着抽象观念的空洞隐去。这张照片令我动心,登峰造极的细节,还看得见凿痕。 尼罗河在着。创造了宋的世界的那块地面也还在着。黄河依旧东去,落日还是圆的。我一直以为宋只存在于图书馆,没想到还有实物。颜之推说,“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我决定去看看。
巩义黄河落日
宋的地面如今叫作河南。一出郑州,就看到了平原、河、麦子、盐巴、羊子、侧柏……“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古诗十九首》其二)即使这些产生于河南地区的诗章如今已经改为简体字印刷,诗中的情景依然如故,令人安心,此刻“盈盈楼上女”没有在楼上,正蹲在一座桥上用一把簸箕簸油菜花籽。她当仁不让地占据了桥面的一片,路过的乡村汽车都慢下来,致敬似的缓行,人们依旧尊重劳动。 河南可去,江南不可去。最近乘坐高铁穿过杭嘉湖平原,发现我四十年前见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已不见了,那里已经成为工业与农耕混杂的支离郊区,忧郁的、自卑的,渴望着搬走。 在黄昏抵达巩义。穿过灰尘滚滚的道路,乡镇企业塞满轮胎的小仓库,激动不安的加油站,野心勃勃、欣欣向荣的小镇,无人问津的农家乐……回到藏在它们后面正在撤退的土地上。土已经挡不住现代主义的进攻了。“土”这个词在我们时代是贬义的,而许慎则言:“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巩义宋陵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古诗十九首》其十一)夏天正在凉下来,汽车离开柏油路转入土路,在微茫的麦地间行驶,落日西沉,麦穗饱满低垂,“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古诗十九首》其十四),下一场麦收正在酝酿中。有个骑摩托的农夫听说我们要去找墓地,斯芬克斯般地指了指西面的麦地,“这些自讨不吉利的傻子呵!”然后放出一股汽油臭,疾驰而去。仕女腮帮似的天空中有几丝纤云,村庄在田野背后,背后,又一个建筑集团的吊车正在崛起。宋无影无踪。这不是尼罗河畔人潮滚滚的朝圣之路,寂寞、荒凉、遥远、萎缩、怀疑。一个光着背的健壮男子站在最后麦地里整理着什么,他不是麦田守望者。麦地肥厚,辽阔,沉着,肃穆,古奥。不时会遇到几个星子般的农人,重复着古老的动作,扬着锄头松地或弯腰刈草,令人安心。
巩义宋陵
小道上覆盖着干土,淹没了鞋帮。走着走着,忽然间,某块穗子沉郁的地面,一个巨石阵从天而降。灰色的陨石。一群远古的武士、文官、雄狮、大象、马匹、怪兽……或立,或蹲,或踞,排列在大地中央。怀疑停止了,呆住不动,哑掉。圆满、厚重、肥壮、实在、威严、从容、朴素、幽暗、苍凉……怀着信任、职守、自重和暗喜。法度森严。那种气象、质地的出场构成了一种苍老的伟大。仿佛一场仪式刚刚结束,一幕悲剧凝固在天地之间,一案献给美的牺牲;犹如来到尼罗河畔,没有狮身人面那么庞大,但精神气质强烈庄重,恐怖而又安稳。这是强大的精神产生的黑暗恐怖而不是物的恐怖。那头在田野上低头狞笑着的狮子,离开了它本来的位置,不再守陵。仿佛刚刚从黑暗的统治里走出来,为大地的光明、满载与坦然而窃喜着。
巩义宋陵
我不敢走到这石头身边去,它不是对狮子的模仿,而是对狮子的超越,是暗藏在狮子中的那种威慑的形而上之力的出场。落日在巨石阵背后投过来一束束宽厚的阴影。它们从前守护着帝国死去的领袖,现在臣服着大地。守护比开始的时候更加沉重,也更加自信。时代、制度的宰制消散了,石头中的时间、伟制、力量、质地变身一头狮子敞开,出场。这巨石的核心是一头似狮非狮的雄狮。还有那位文官,天真、朴素,柳叶眼垂向土地。那位高山般的武士,稳若铁山,蓄势待发,不是要动武,而是在固守其土。一切都在守护,它们守的不仅是远处那个已经变成小山丘的永泰陵,也是大地。
永昌陵石狮
落日的光辉令这些巨石逐渐内敛。一家子蹲在一位石头武士的脚下种着什么,要赶在天黑之前种完。宋代就有的动作。 黑暗降临,石头们比大地更黑。灰路上走过来一位穿裙子的美丽女子,带着她的小孩,小孩站在一台电动脚踏车上,轮子发出一串诡异的绿光,小女孩熟练地掌握着小方向盘,朝着村子那边飞过去,扬起一股细灰。妈妈在后面追着她,无风的暮晩,她的裙子没有飘动。
巩义宋陵
这是永泰陵,宋哲宗赵煦的陵墓。公元1100年2月,哲宗患病,“不数日死去”。农历二月初十,造陵工程队抵达工地,为“七月而葬”。4600个工匠、9744个士兵、500个民工参与这项工程,用了27600块石头。石头来自三十公里外的偃师粟子山,那里的石头“岩棱温润,罕与为比”。炎热的盛夏,有些工匠死在工地上,“居山土人皆云,至久积阴晦,常闻山中有若声役事之歌者,意其不幸横夭者,沉鬼未得解脱,逍遥而然乎”。美是悲剧。人类创造的世界总是有无数生命祭奠。玛雅、埃及、长城、吴哥莫不如此。那些匿名的死者含冤?自觉的献身?不得而知。水落石出,天人合一,他们的作品没有悲伤。俊秀儒雅的文官,肥壮坚定的武士,朴实忠厚的大象,仰天高唱的犀牛;得天独厚,漫步在精神之野的雄狮……世界意志自黑暗的石头中喷薄而出。存在者的意志。仿佛并非人为,它们本来就待在这里。大地本来就是博物馆。
宋哲宗永泰陵
埃及的石头敞开了石头的黑暗。金字塔,冷漠、强悍、狰狞、孤傲、形而上之数的具象。宋的石头敞开了在世的光明。母性的刚毅、圆劲、庇护感。那些石头文官尽职尽责,知恩图报的公务员。文明是对虚无的抵抗。那头大象驮着土地。那匹马将奔跑转化为一种定力……毋庸讳言,黑暗也是光明。黑暗是温暖的,它不只是一个负面的力量。光是好的,暗也是好的,这构成了阴阳互补,有无相生,知白守黑。那头狮子不是绝对的狮子,在狮与非狮之间,在狰狞与温润、强悍与柔和之间。文照亮黑暗,有无相生。文明通过文将虚无物化,人创造的永恒超越了虚无,时间成为有限的,这就是时间的限度,到宋为止。因此一千年后,我还可以站在宋的空间中,石匠们只是扔下锤子回家吃饭去了,跟着那些种地的农人。
巩义宋陵石狮
我终于有胆量摸了摸这头狮子,它的斯芬克斯式的脸。它的胯部有些夏天暴雨留下的黄色水渍,已经浸透了骨头。这头狮子不是模仿狮子身体的残忍、无德、霸道。“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太祖下令曰:‘扬州兵敢有过六合者,断其足!’”(《宋史·太祖本纪》)不是那头遥远的狮子。这头狮子令意志出场,我们看见那时代的人如何理解时间、制度、生活。宇宙间那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已经转移到它身上,它留住了宋这种东西。
在东坡那边:苏轼记
作者:于坚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
大地蕴藉着某种精神性,它被“太初有道”遮蔽在黑暗里,时代要有敞开这种黑暗的力量的语言(文章、艺术、手艺)才能去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道、德、仁,都是先验的,被物遮蔽在物中,时代要有自己的语言敞开它,它才会成为时代的精神力量。许多时代,艺为时代裹挟,成为时代的宣传技术,成为物的附庸,因此最终在时间中销声匿迹。宋是中国文明的一个伟大典范,这是一头石狮子,超越了宋,又持存着宋。“造极于赵宋之世”绝非虚言,有石狮子为证。
永裕陵石人、石狮
匿名的石匠,只有作品,没有作者,作者就是宋。无私的匿名,不是要自我表现,逞能,“比你较为神圣”。他的创造呈现的是天地、时间、文明的精神气质,材料内蕴的力道。他是个亦步亦趋、保守、重复着的家伙。这种狮子是从唐或更远的时间走过来的,他不是先锋派,不是革命者,他守护着一种古老的制式。宋太祖、宋宣祖,皇陵早已灰飞烟灭,只有匿名工匠的伟大作品留在大地上。对于大地上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一座座神庙。永恒被艺术物化了!唐追求意义,进取、豪迈、健朗、浪漫。宋是一种保守主义,从容、内敛、雍容、敦厚、道法自然,“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宋厌倦志在必得,拒绝释义,大块假我以文章,敞开材料,物以载文,意义任时间评论。苏轼在总结他自己的时代时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赵煦与苏轼是同时代人,永泰陵反映着那时代的审美风尚。“简而有法。”(欧阳修)“心存乎雅正,由是至于和。”“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非君子乎,反于是,皆小人尔。”(赵湘)
黑暗降临,一切都看不清了,苍茫里凸着两排更浓重的苍茫。自卑的时代看不见宋。如果大地上曾经有过这样的石头,那么这地面就是值得依靠的。
巩义宋陵
(本文原标题为《在巩义访宋陵》,节选自《在东坡那边:苏轼记》,于坚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2021年4月版,转载自公众号:楚尘文化)
延伸阅读
于坚
于坚的诗(六首)
于坚/作
01.车站谣曲
当局换人 路线于是改变
车站尚未使用即被废弃
路上的人们不知内幕
他们习惯性地看见车站就停下来等
抽一支烟卷儿 喝干水 直到天黑才离去
就像古老的流浪者背着袋子
瘸着腿走出这荒凉之城
我听见他们在天空下唱歌
必须信任还会有车站
下一站 另一个站 否则怎么走?
多美的背影呵 在一栋空楼的拐角处消失了
世界骗不了这些快乐的人 他们带着歌声
鸟儿也将这里当作落脚点
它们蹲在生锈的顶棚上拉出漂亮的屎粒
将塑膜踩得叽叽喳喳 它们的站要多些
在那星空下摇晃着的电线是
附近的那棵桉树也是
大地深处:于坚自选集
作者:于坚 著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
02.流星
一次在撒尼人村庄
于星夜穿过平坝上的旷野
有时候传来狗叫声和模糊不清的片语只言
也许是收玉米棒子的村民留下的
暮色中我曾看见他们背着麻袋
口子上露出黄金 一言不发走向落日
背着黑夜 赵凡走在我后面
忽然说了一句 “我看见流星了!”
他高我一个头 年轻 英俊
毕业论文刚刚完成
那时我在担心找不到回去的路
没注意天空中 那么多星子
就像刚刚剥下来的玉米粒
“我看见流星了。” 又说了一遍
庄严 发誓 听得出暗淡的句号
似乎在要求整个世界都注意他这句话
似乎自上学以来 一直等待的就是说出
“我看见流星了……” 这一次声音轻些
似乎他已经加入到那永恒的行列里
我回头看见那颗陨星
已落在他眼镜后面的凹处
比玉米稍亮
于坚诗集
作者:于坚 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
03.瓦拉纳西
帝国的终端
河流赶着冰雪走下喜马拉雅山
群峰下 疯狂的狮队在撕扯平原
神在哪儿 文明不停地争辩
语言精疲力尽 青铜舌头上密布花纹
印度庙有印度庙的熔炉
清真寺有清真寺的白布
沙睡在沙子里 骨头睡在石头中
哦 躺在菩提树下的又是何人
他好困 河岸上烟雾滚滚
十万香客跟着一头牛走
沐浴者与燃烧者都赤裸着
那一天我看见永恒之河穿过瓦拉纳西
我想立地成佛 也想跟着那位晾衣的赤脚妇
走进她的藕色被单
巴黎记
作者:于坚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2
04.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站在街道对面
像是刚刚打了一声口哨
召唤了出租车或者羊群
牧人收回手插在外衣袋里
他不能再掏出什么
只等着被召唤者过来
他们必须过来
他们是出租车或者羊群
他是波德莱尔
就像他的诗集站在书架上召唤着读者
封面上印着一位中年男子的肖像
脸色苍白 神情犹豫
黑暗的秃鹫拍翅飞去
写诗的手不见了
只留下面具般的脸部
像从前某位被废黜的国王
密西西比河某处
作者:于坚 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2
05.车过福田区
雨天 车过深圳
又见福田区路牌
冷冷地站在老地方
二十年前 丁当坐在旁边
指着挡风玻璃说 我家住在这里
我看了一眼 有玻璃窗 发廊
超级市场 台球室和美容店
停车场很大 那时候他刚刚搬出长安
永别秋风渭水 风华正茂 目光迷茫
那群水泥物正在淋雨
刮水板在玻璃舞台上
跟着一个黑色指挥家
摆来摆去
昆明记
作者:于坚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06.肋骨
拆迁结束的工地
废墟平坦如新高原
建筑材料还未运到
只剩下那台被解雇的黄色推土机
锈迹斑斑 在苍天下
就像耶和华遗失千年的肋骨
众神之河
作者:于坚 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5
于坚,字之白。昆明人,70年代初开始写作,出版诗集多部。2005年开始写作“坚记”系列文章,重返汉语写作中的“文”的传统,尝试在文章中引入图像作品,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的语言空间,使文章得到多角度的立体呈现。著有《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昆明记:我的故乡,我的城市》《建水记》《巴黎记》《在柏拉图后面——希腊记》《在东坡那边:苏轼记》等。获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等多种文学奖项。
原标题:《于坚:一个巨石阵从天而降,一群远古的武士、文官、雄狮、大象、马匹、怪兽……或立,或蹲,或踞,排列在大地中央 | 纯粹名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