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咱就是说,冬奥上的姑娘们真棒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北京冬季奥运会接近尾声,与2021年东京夏季奥运会有些类似,这一届冬奥会,依旧涌现出许多让大家惊喜与关注的女性运动员。
不管是横空出世的谷爱凌,四届老将徐梦桃,比赛后亲吻冰面的范可新,连负责赛事解说的王濛,也因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解说和“短道速滑大魔王”的身份,登上了热搜榜。
女性运动员们越来越多被看到,而她们的拼搏与努力,连同整个社会对于竞技体育的理解越来越多元化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化学反应:这些赛场上的女性,正以一种与以往不一样的形象鼓舞和激励着我们,重新塑造我们对于竞技体育的理解,也看到了当下女性可以拥有的更多种可能。
01.
“因为热爱,所以从事”
今年冬奥会刚开始不久,有一个词条登上了热搜,#同事请假参加冬奥会顺手获得铜牌#。现在,这位上班族选手,在请假参加冬奥会后,已经结束假期回去上班了。
阿尔米达·德瓦尔(Almida DE VAL),在一家名为阿克苏诺贝尔的瑞典公司上班。今年1月,一位上海分公司的同事看到了她的公开请假条,上面原因写着,我要去参加奥运会。
这并非玩笑,原来她一直在本职工作之余,一直靠业务时间参加体育训练,在请假参与今年的冬奥会后,还拿到一块冰壶混双的铜牌。她现在已经返回瑞典,恢复了上班族的生活。
对她来说,奥运会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略显神圣的顶级比赛,更像是周末就可以进行的一次日常旅游,只因为喜欢,就可以去参与。
这样的人物故事,今年还有很多。冰壶运动员珍妮弗·琼斯(Jennifer Jones)平时的身份是一位律师,凯瑟琳(Katherine Stewart-Jones)是加拿大越野滑雪队的一员,她的日常工作是在非盈利女性组织担任活动协调员。
夺冠从比赛的唯一目的,变成了一个可选项,而支撑很多人的,是对于比赛项目的纯粹热爱。
别人的同事、志愿者或者律师等,不管是哪种身份,都代表着一种趋势:把奥运会跟极限、拼搏、这样的词汇松绑,看到真实的人的存在,也看到她们被热爱所驱动的生活。
同样也是出于比赛项目的热情,可以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的喜欢与讨厌,王濛,成为了本届冬奥会最受欢迎的比赛解说员。
短道速滑团体2000米混合接力赛上,最后时刻武大靖被对手逼近,中国队与意大利队以很小的差距冲过终点,王濛跳起来激动地说“赢了,我的眼睛就是尺!”成为今年冬奥会的热词。
王濛在解说时还不忘普及短道速滑知识,网友戏称她的解说是在上“历史课”。与别的解说相比,她更有人情味,该开心就开心,失落也不掩饰。批评也会直接指出战术与心态问题。
通过爱憎分明的情绪,以及多年累积下来的、极其专业的短道速滑知识,王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运动员的另外一面: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运动,会较真到什么地步,会专业到什么地步。只有热爱到极致,才会有如此的自信。
不管是夺冠还是失利,这届奥运会的女性运动员身上,总能让我们看到她们对于比赛的纯粹热爱,参加比赛的目的,是去表现更好的自己而不一定是为了夺冠,即使偶然出现了失利,也会很快从失误中走出来,第一时间去安慰失误的同伴。
在赛场上,我们听到最多的词。似乎是“proud”(骄傲)。为夺冠、为表现出了最好的自己、为这么多年的坚持,失败者为冠军,队友为失利的队员而“proud”,这是属于运动员之间的真诚祝贺。
徐梦桃参加了四届奥运会,这次,终于发挥出了自己最好实力,在自由滑雪的女子空中技巧比赛夺冠,第一时间来祝贺徐梦桃的,是她的比赛对手们,“祝贺你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好实力,祝贺你在自己国家拿到了金牌”。被祝福的徐梦桃,在混合团体空中技巧的比赛中,则第一时间去拥抱了出现失误的队友贾宗洋。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中国队摘铜。赛后,范可新亲吻冰面,微笑离场。在接受赛后采访时,她却说:“刚才亲吻冰面,并不代表着我要退役了,在速滑项目上,有一位50岁的‘阿姨’还在坚持,我刚29岁,感觉自己还有能力,也很喜欢这个项目。”
这位50岁的“阿姨”,就是德国速度滑冰名将克劳迪娅(Claudia Pechstein),北京冬奥会已经是这位出生于1972年的老将的第八届冬奥会了,在此前的七届冬奥会上,她已取得了5金2银2铜一共9枚奖牌。
没有人永远年轻,没有人可以永远成功,但有人永远热爱自己的运动。这是一种无关年龄的、纯粹的热爱。
02.
美即是健康、自信、有力量
奥运发展至今,我们欣赏奥运的态度,也在不停变化。我们关注点,已经不再只是不断被刷新的记录本身。也不是各种数字,而是在突破自己,突破规则,甚至突破某种既定的框架。
如博主@Carolina迷路在未名 所说,“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就像一个人被加倍浓缩加倍戏剧化的人生,高光和低谷被放大,喜怒哀乐被压缩,用十几年去尝人生极致的酸甜苦辣。”
而竞技体育的最迷人之处,就是我们在这些观看经历中,能得到一种“见证日常生活中神迹的精神体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数字意义上的更强,而是不断超越自己中那种精神的火花,“运动的目的不在胜利而在竞争,人生的意义不在克服而在奋斗”。
前几天刚结束的花样滑冰女单自由滑决赛,十分动人心魄。
亚军“莎莎”(特鲁索娃)终于完成了自己一贯而有的执念,跳出了5个四周跳,即便是放眼今年的男单自由滑选手中,也难以保证能在一场比赛中完成5次相同完整度的四周跳。
图源微博@请你吃垃圾
在过去的采访中,她说,“完成5个四周跳是她一直想做的事情。为什么男孩可以,女孩不能。我一直想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我要跳得更高。”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或许也是场上最开心的,是拿到了铜牌的坂本花织,有人说,她的成功是在“虎口拔牙”。
的确,目前女性花滑届,基本是俄罗斯“断层”统治的天下,更注重年轻、骨骼轻盈、跳跃和高难度技术。但花织依然以强有力的动作和身体力量,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掌握和肢体表现力,硬是在两套节目中都挤进了前三。
第一场比赛,她选择的曲目是《角斗士》,成体呈现出一种充满了力量、节奏、健康的美。
第二场比赛,在她面前出场的,正是达成了自己执念的莎莎,后者的技术分高达106分。无论花织如何表现,几乎无法撼动结果。
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之下,她依然稳定发挥,跳出了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在无法追越技术难度的时候,勇敢用跳跃表达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她的选曲十分特别,那是法国纪录片《女人》的主题曲《No more fight left in me》。这是一部鼓励女性自我发声的纪录片,导演走访50个国家,纪录2000名女性对自己的评价,让她们对着镜头,大声说出女性如何看待身体,如何面对怀孕、生育、教育、婚姻、经济独立、月经及性行为,关注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并试着给出答案。
在花织的演绎下,她跳出了女性的呐喊,气势磅礴而充满力量感。正如网友评论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她,那充满力量感的身躯和永不屈服的义无反顾的勇气,就与其他花滑运动员不同。凭什么女性只能是柔美的?配乐只能是悲伤忧郁的?”
这几天还有一位被提及的花滑表演,是黑人运动员苏利亚·波娜莉在98年冬奥会的表演,在此之前,她因为自己的身材、不同于常规的动作,一直被裁判和评论届嘲笑。
她做了一个明知道会被扣分的动作——后空翻,这是一个因为太危险而不被允许在比赛中使用的动作。正是这样的动作,将女子运动员的强壮和力量,以及自信展现无疑。
苏里亚·波娜莉后来的未婚夫彼得说:“(过去)花滑公主的形象一直就是个又白又瘦的女孩,苏里亚打破了这个常规,她在那个条框之外,所以我想他们(裁判)很难评估她带来的价值吧。”
在这些女性运动员身上,你会看到,女性特质不是一把被固定的枷锁,而是强有力的武器。它来自于真正的自我,美即是健康、自信、有力量。
03.
“女性之间的纽带”
2月18日,谷爱凌在自己的优势项目女子U型场地技巧比赛中,稳稳拿到了金牌,也是她在本届奥运会的第三枚奖牌。
毫无疑问,谷爱凌是这届冬奥会关注度与话题度最高的运动员。她的存在本身,也拥有着巨大的话题度。
如讨论的那样,谷爱凌是抽中“人生彩票”出生的,她的成功是个人天赋、家庭和时代所有因素的叠加,当然不可复制。
但谷爱凌现象依然带来了非常珍贵的视角,因为她展现出了,“一位没有受到什么束缚和枷锁成长的女性、一位用爱和支持浇灌出来的女性,可以拥有怎样的,女性本应该有的生命力。”
尤其是,这样健康、自信、强大的女性力量,来源于家庭,尤其是以妈妈和外婆为主体的爱与支持。有许多网络留言评论说,这是“被父权制度吞没之前的母系家庭”的模样。
从小,谷爱凌就被支持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着真诚的祝福,充足的爱与资源,在生命的初期,就被鼓励去成为自由、丰富、快乐的人,去创造和享受生活。
但再往深一层思考,这样的家庭构成,恰恰出自于母亲的自由选择,和真正的生育意愿。这毫无疑问打破了以往,尤其是以父权为主体家庭生活模板,也打破了许多“传统”对于女性的限制和规训。
上世纪80年代,性别研究学者塞吉维克(Eve Kosofsky Sedgwick)就在著作《男人之间》里,提出了“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homosocial)的概念。她指出,男人之间,天然就存在着一种互相认同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传统同盟欲望支配的社会和家庭中,女人之间的情谊,在“原理”上是不成立的,也不会被鼓励。上野千鹤子分析,因为女人欠缺社会资源,只能通过归属于男人的途径获得,难以作为主体单独存在。
但越来越多真实的人物故事表现出,只要获得充足的空间和支持,“女人之间的纽带”并不那么难以形成,甚至会发挥出远超我们想象的能量。
前段时间非常让人开心的一件事情,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决赛中以3比2战胜了韩国队,时隔16年、第9次夺得了冠军。
上半场比赛时,中国队以0比2落后。下半场,主教练水庆霞果断调整战术与队员配置,女足队员们以一种“拼了”的姿态,把比分扳平,并在伤停补时的阶段进了一个球,实现大逆转赢得比赛。
但就在不到一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足小组排名垫底,无缘8强赛。这是中国女足出战奥运会最差战绩。
力挽狂澜的轴心,是中国女足第一位本土女性主教练,水庆霞。她接手球队时,距离女足亚洲杯比赛,只剩不到2个月了。
以最后一球“绝杀”的前卫队员肖裕仪,在后来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里时回忆说,5个星期的集训时间里,在球场上,水庆霞很严厉,但也会对队员们提出超越过往能力的战术执行要求。
但她同时也会十分耐心地为球员们指导技术细节,还强调说,“你可能会失败,但是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水庆霞讲起年轻时的经历,多次提到自己也曾经历遗憾和成功,“要让球员更有信心。”
在足球场外,她则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水妈妈”,肖裕仪说,因为“女教练会可能更了解女队员的心理,她在生活细节方面照顾(我们)更多一些。遇到挫折,我们都会去跟教练交流。”
队内的张馨,是女足第一位妈妈球员,训练休息时,水庆霞会让她多回家看看孩子。水庆霞也鼓励其他队员多和朋友、家人交流,“那是她们情感宣泄的一个出口”。
水庆霞
肖裕仪的个人微博资料介绍中,只有一句简单的话,“成为被需要的人”,这是水庆霞在几年前说的,对肖裕仪触动很大,她认为,“踢球最重要的,还是合作与彼此的信任。”
或许,女足的故事,不只是“铿锵玫瑰”这样的标签,也不只有拼搏和奋斗的口号,它展现出了一种更丰富、更立体的可能,那是女性之间的相互合作、信赖和扶持,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04.
女性存在的世界,仍然需要被建构
女足胜利固然让人开心,尤其是与同时期表现拉垮的男足对比。但也有人说,“只有当我们看女足不是为了骂男足,女足才会真正发展得好。”
与男足相比,国内女足的薪资待遇可能只有其1/10,即使是中国头号女足球星王霜,在天津队的时候,工资也只有100万元左右,广州恒大国脚的年薪甚至高达2000万到3000万人民币。
足球界男女球员收入差距大,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以来都是个问题。
男女足球队员的薪资主要有三个来源,俱乐部薪水、赞助商奖金还有足协发放的出场费,也可以被称为“国家队的基本工资”。很多人呼吁的“男女足同工同酬”,其实是在呼吁足协发放的基本工资应该要相同。
有很多人说,女足的薪资没有男足高,是因为足球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比赛,男足和女足的基本工资,就是根据他们的商业价值而定的。
在美国,女足队员已经为同工同酬的问题和足协抗争了多年。2016年4月的时候,美国女足运动员卡利(Carli Loyd)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我为什么要为同工同酬而战》(Why I'm Fighting for Equal Pay)。
女足的商业价值没有男足高,所以女足的基本薪资就低,很多人理所当然这么认为。卡利在文章里反驳了这样的观点,她说,实际上美国足球的财务数据证实,美国女队为美国足协创造了更多的收入,但足协仍然不愿意向女球员支付与男球员相当的报酬。
不只是足球运动,男性和女性的薪资差异,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歧视,在其它领域也是普遍的问题。卡利说:“好像作为女性,你可以上场比赛,不用在家干家务当家庭主妇,或者是在更衣间室里擦地板,就应该感恩戴德了。”
女足运动员为同工同酬而奋斗,不仅仅是为自己的个体利益而战,也是为了她们的后来者,她们身后的年轻球员,为世界各地的足球姐妹在球场上拥有和男性同样的经济权利而奋斗。
只有为她们投入更多的关注、资金和其他资源,女性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更多运动和领域中获得话语权。
同工不同酬只是问题的一个面向,更深一层的问题,还是霍布斯鲍姆在论及19世纪新女性时所发问的(《帝国的年代:1875~1914》第八章 新女性):
“如果解放是指从私人和往往独立存在的家庭、家人以及个人关系的范围中解脱出来,也就是由她们长久以来禁锢其间的场所中逃出,她们能不能,又如何能保持她们特有的女性气质——
如何能摆脱男人强加给她们的角色?换句话说,妇女如何能以妇女的身份,在一个为不同构造的性别而设计的公共活动范围内与他们竞争?”
在过去,运动会大多只有男性参与,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女性运动员只有11人,占比4.3%。这一届的参与比例达到了45.44%,参与人数达到了1314人。
这么多年来,女性运动员们的不断努力,恰好验证了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她们不只是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禁锢,更是用自己不断地努力,证明了女性可以拥有的更多可能。
《摔跤吧,爸爸》
《放晴早安》曾经讲述过一位巴基斯坦的壁球运动员的故事,她叫玛丽亚(Maria Toorpakai Wazir),在四岁时就喜欢上了运动。但是她生活的巴基斯坦地区,不允许女性成为运动员从事专业的体育运动。
于是,她把自己打扮成了男生开始了运动征战。在玛丽亚12岁时,她第一次获得了全巴基斯坦男孩组举重比赛的冠军。充满运动天赋的她又喜欢上了壁球。
虽然她一直女扮男装,但是慢慢地,有无数人对她进行骚扰、攻击和孤立。甚至塔利班组织还对她发出了死亡威胁,好在玛利亚的父亲对她参与专业运动非常支持。
在努力训练之下,玛利亚成了巴基斯坦无人可以战胜的壁球运动员,还在各种国际锦标赛上夺冠。
玛利亚的故事,还没有止步于她个人体育职业生涯的成功。她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女性在巴基斯坦这样的地方遭受着许多的歧视和不公。她希望能为千千万万的女孩提供更多的帮助。
她为巴基斯坦的女孩开创了壁球馆,还为女性提供网上的训练课程,希望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来维持她们的心理健康。玛丽亚认为,现在全世界都越来越意识到,体育运动可以带来的力量,无论是身体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力量。
在玛利亚的壁球馆里学习壁球时,有一位女生在接到一个球之后大哭。她说:“我不知道我还能做到这样的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比如女性,比如少数族裔,比如穷人,并不是没有能力做到很多事情,而是她们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居然还能做到。
她们在真正开始尝试新的可能性之前,就在想象力方面被施加了禁锢和枷锁。而这些女性运动员们的一步步尝试,其实就是拆除这样的枷锁,打开一个空间,让女孩们可以更自由地尝试和探索此前未曾想象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1.看理想App节目 《放晴早安》第212期《她如何打破性别歧视,成为第一位壁球女运动员?》
2.看理想App节目 《放晴早安》第246期《女足和男足,为何同工不同酬?》
3.《女足“绝杀者”肖裕仪》| 澎湃新闻
4.《女足主帅水庆霞:3000万奖金,和体内的钢板》 | 最人物
5.《女足夺冠后,水庆霞的故事更值得回味》 | 首席商业评论
6.《厌女》| 上野千鹤子
7.《在冰刀上空翻的黑人公主》 | 网易体育
图源网络
撰文:苏小七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原标题:《咱就是说,冬奥上的姑娘们真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