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行漫记①|贵州女孩大学毕业回乡,鼓励农村娃走出去再回来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实习生 郭弘泰
2017-05-04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雷艳琴大学毕业后从上海回到贵州,为鼓励更多当地学生走出去再走回来建设家乡。澎湃新闻记者 章婧 陆林汉(04:02)
编者按

贵州大山帮扶、宁夏贫地支教、西藏高原行医、云南森林从警……

他们毕业于上海,投身于西部。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跟访5名奔赴祖国最基层的志愿者。他们中三人是党员,另两人正积极申请入党。他们是上海2360余名“西部计划”青年的缩影,上海的高校教育赋予了他们开放、包容、活力与激情。

在第68个五四青年节,澎湃新闻推出“西行漫记”系列报道,呈现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心气、抱负和力量,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心怀远方,青春无悔。

山峦叠嶂的贵州山区,雷艳琴从这里走出去看世界,又走回来建设家乡。

2011年,雷艳琴离开贵州,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一名新生。四年后,她放弃了上海一家大型企业的工作机会,回到贵州当志愿者。

朋友们不解:“在上海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当志愿者服务要三年。三年之后,还得自己找工作,你不觉得浪费吗?” 雷艳琴非常坚定:“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农村的孩子,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再像我一样走回来,建设家乡。”

关心留守儿童

从遵义市中心到金鼎山镇莲池村,雷艳琴每次去都要在路程上花费近两个小时。可当留守儿童欢欢(化名)扑到自己怀里,热情地叫着“姐姐”,她都觉得来得很值。

雷艳琴走访看望留守儿童。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章婧

欢欢今年8岁,和爷爷住在莲池村最高的一处小山坡上,家门口还没有铺上水泥路,她每天都要徒步一段泥泞山路去上学。欢欢父母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社会各界的扶贫救助。

雷艳琴到访时,欢欢正放学在家。昏暗的屋内,窗户透进一道光,欢欢常常就着这道光写作业。

“看姐姐给你带来什么礼物呀?”雷艳琴招呼着欢欢,从包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笔袋、笔记本、水彩笔。欢欢抬起头,瞪大着眼睛,一脸灿烂笑容。 

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后,雷艳琴回到贵州,在共青团遵义市委打造的“微笑小屋”服务窗口担任志愿者,除了一般服务活动,她的重点工作是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扶留守儿童。

“山里的这些留守儿童,照顾他们的只有老人。孩子们物质上匮乏,精神上也容易闭塞、消极。” 在共青团遵义市委的支持下,她积极联系当地社区,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当地找工作。平日里,她尽可能多地去这些孩子的家里,关心他们。

走出大山再回来

雷艳琴说,自己就是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

她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的一个小乡镇,父母没有稳定的工作,家庭贫困。她曾因为家里条件差,读不起书而焦急。

“家里有个哥哥正在上学,我也想去。可家里没有更多的钱供我读书,我就每天紧紧地跟着哥哥去学校。现在想想还挺丢脸的,可那时候为了读书是真勇敢。”雷艳琴回忆,彼时一些亲友劝她父母,家里这么困难,何不送她去外面打工赚钱?“但父母知道我渴望读书,四处借钱凑学费”。

后来,乡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雷艳琴心生羡慕,也坚定了自己上大学的信念。此后,她考上铜仁市里的重点高中,又通过高考,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录取。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雷艳琴暗下决心,“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钱,要靠自己的努力读完大学”。

就这样,雷艳琴拖着行李,一个人来到上海。她向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走绿色通道直接报名入学。开学第一天,热情的欢迎也让雷艳琴暖心,学长的亲切引导,校长殷切鼓励,上海这座城的包容悄悄在雷艳琴的心底扎根。

四年大学,雷艳琴不仅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还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大学期间,她成为了一名党员。她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勤工俭学。她不仅养活了自己,还经常寄钱回家补贴家用。“那时,我父母很开心,他们向亲戚朋友证明:不仅外出打工能赚钱,去大城市上大学照样可以往家里寄钱。”她说。

上海这座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雷艳琴心生感恩。 面临毕业,雷艳琴做了一个决定——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项目,回贵州遵义当一名志愿者。

“其实,我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上海,我已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另一个就是参加西部计划,回到我的家乡。”她说,上海带给了她开放的观念,开阔的眼界,也让她更懂得获得和给予的意义。“我从读书起就受到社会各方面资助,我想要回馈社会,最终我选择‘回家’。” 

打算报考基层公务员

由于拥有相似的经历,雷艳琴很喜欢去困难群众的家里走访帮扶。每当了解到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成绩不好,她都很着急,耐心辅导功课,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雷艳琴给留守儿童带去文具。

雷艳琴教留守儿童使用摄像机。

洋洋读小学二年级,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和他相依为命的是年近80岁的爷爷。尽管学校已为洋洋减免了学杂费,但爷孙俩的生活仍不宽裕。爷爷以捡垃圾为生,他们家里,堆满了爷爷捡回来的杂物。爷孙俩甚至用不起自来水,爷爷得每天走半小时路去外面的井里打水。

洋洋不太愿意和陌生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待在角落里,摆弄好心人送的玩具。为了开导洋洋,雷艳琴让他参加自己在社区组织的英语兴趣班,用英语小游戏让孩子们互动,洋洋渐渐乐于和别人沟通。她还跟洋洋说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洋洋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

雷艳琴鼓励洋洋好好读书,克服眼前的困难,大胆走出山区上大学。 “不仅仅是走出去,还要走回来。”雷艳琴说,“这些孩子需要接受现代化的思想教育,同时也要正视家乡落后的生活现状。如果孩子们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后,回到大山支援家乡建设,这不仅会改善家乡环境,也是造福后一代。” 雷艳琴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三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还剩一年多,服务期满之后,她打算报考遵义市乡镇级的公务员。

“我想留在贵州最基层的地方。最基层的地方最贴近群众、最能反映群众真实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她说,“我想在那边用我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农村里面更多的学生,鼓励他们走出去,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再走回来,像我一样,一起建设家乡。”

雷艳琴准备公务员考试。

(本文留守儿童欢欢和洋洋均为化名)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