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款鱼雷改变太平洋战争的进程

Q先森
2017-06-11 10:0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941年12月中旬,一艘日本水上飞机母舰停泊在菲律宾阿帕里港口内,美国潜艇“海狼”号悄无声息地驶来。距离目标3.5公里时,“海狼”号发射了四枚鱼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预期的爆炸没出现,日本舰船毫发无损!

“海狼”号艇长不敢相信刚刚发生的一幕,他并不甘心,调转潜艇离开港口,用艇尾鱼雷管又发射了四枚鱼雷。这次,他通过潜望镜观察结果,有一枚鱼雷似乎击中了那艘水上飞机母舰,但还是没有爆炸,没有火焰和浓烟。

“海狼”号潜艇

无独有偶。其后的圣诞节那天,美国“飞鱼”号潜艇,在菲律宾群岛以东的海域,发现了日军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驱逐舰,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潜艇第一次遭遇日本航母。

“飞鱼”号艇长用艇首鱼雷管发射了三枚鱼雷,接着立即将潜艇下潜到更深处,以免遭到敌舰反击,但这样做,就错失了用艇尾鱼雷管再次袭击的机会。然而,三枚鱼雷依旧一无所获,日本航母幸免于难。

“飞鱼”号潜艇

两艘潜艇共发射了11枚鱼雷,却没能击沉一艘日军舰船,其中10发根本没命中目标,美国潜艇部队的霉运才刚刚开始。

1941年12月一整月,美国亚洲舰队潜艇部队共发射了96枚鱼雷,结果仅仅击沉了三艘日本货船(通常一两枚鱼雷就能击沉一艘货船),命中率低到匪夷所思。美国潜艇部队带着耻辱和挫败,从菲律宾马尼拉基地撤离,阻击日本海军进攻的任务彻底失败。

错误的训练,保守的艇长

潜艇部队战绩惨不忍睹,原因是艇长艇员技能、经验不足,而且过于保守吗?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

战前和平时期,美国潜艇训练演习都不切实际。当时美军方认为反潜飞机、军舰和深水炸弹对潜艇构成致命威胁。潜艇要想生存,艇长们相信只能靠声呐装备探测,从深水发起攻击;任何采用潜望镜和浮出水面的攻击,以及在距离敌空军基地五百英里以内的海域浮出水面都是危险甚至灾难性的行为。然而太平洋战争的实践表明,这些假设都是杞人忧天。

对作战风险的夸大扭曲以及相应的训练,导致大多数艇长谨小慎微,凡事墨守陈规。和平时期,只有遵守“游戏规则”的艇长在才能获得升迁,敢于创新、有血性的年轻艇长出头无望。那个面对日军航母仅发射三枚鱼雷、就匆忙下令躲避的艇长是一个和平时期塑造出来的典型。战争爆发后的一年半之内,相当多此类的潜艇艇长因为“缺乏攻击性”被解职。

不靠谱的鱼雷

上述问题,只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潜艇战绩极差的次要因素,核心原因是当时潜艇的主要进攻武器——Mk 14型鱼雷。美军发现这种鱼雷要么提早爆炸,要么是哑弹,甚至会绕圈返回打中发射潜艇!

Mk 14型鱼雷

实际上,1941年底就有很多潜艇艇长向约翰·威尔克斯(亚洲舰队第五潜艇中队指挥官)汇报了Mk 14型鱼雷的各种问题,其中泰瑞尔·雅各布斯的质疑最有说服力。雅各布斯在海军军备局工作过,又花了两年在海军学院系统地研究军需装备,是个不折不扣的鱼雷专家。

在菲律宾海域战斗巡航的十多天里,雅各布斯指挥发射的鱼雷先是提前爆炸,他认为可能是磁性引信导致的,遂拆掉了剩余鱼雷的磁性引信,改装备用的撞击引信(接触到目标船体鱼雷才会爆炸),仍没有击中敌舰。雅各布斯猜到是鱼雷运行深度比设定深度更深,因此错过了目标。他重设参数,让鱼雷以更浅的深度运行,命中率还是零。

雅各布斯作为艇长的“重牙鲷”号潜艇

雅各布斯无比恼火。他冒着生命危险打破无线电静默(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向威尔克斯发信息质疑Mk 14型鱼雷的可靠性。面对包括雅各布斯在内所有艇长的抱怨和质疑,威尔克斯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其实,他只要做一个简单的鱼雷射击测试就可以证实这些问题。

Mk 14型鱼雷是美国海军军备局主持设计的。在那个时代,这个半自治的海军机构极有权威和权势,美国海军最高领导人欧内斯特·金都不具有对军备局的直接管辖权。这也可能是威尔克斯不敢做鱼雷测试的原因:害怕冒犯海军军备局。

欧内斯特·金(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美国舰队总司令)

最初,军备局彻底推卸责任,指责艇长错误操作。但Mk 14型鱼雷依旧问题频发,战争初期,其故障率高达70%。1942年,美国太平洋潜艇部队共发射了1142枚鱼雷,却只击沉了109艘日本舰船,吨位近四万两千吨;而同年德国潜艇的战绩令人乍舌地达到了1160艘盟军船只,总吨位共六百万吨!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是西南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查尔斯·洛克伍德。他主持下的两次实弹测试,证明Mk 14型鱼雷运行深度平均比设定深度深3.35米,这就是前述问题中鱼雷哑弹的原因之一:运行过深的鱼雷超出目标舰船的磁场范围,不能引爆。

在无可辩驳的证据以及海军高层的压力下,1942年8月份,一向不容置疑的军备局(准确地说是其下属的纽波特鱼雷站)终于承认错误,随后改进了深度控制装置。洛克伍德和潜艇艇长们大受鼓舞。

问题依旧

然而,截止到1943年3月,Mk 14型鱼雷仍然经常提前爆炸或者不响。原因是鱼雷的磁性引信,这个问题已经被雅各布斯和很多艇长提出过,但是运行深度问题的解决暂时掩盖了这个缺陷。此时已升为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官的洛克伍德,不得不与军备局重新“开战”。

在华盛顿,洛克伍德先向欧内斯特·金汇报问题。在其后的潜艇军官会议上,洛克伍德讽刺说:“如果军备局不能给我们提供可以击中且爆炸的鱼雷,那么看在上帝份上,请船舶局设计一种艇钩,这样我们能把敌方舰船一侧的船板扯下来。”

查尔斯·洛克伍德

洛克伍德又与军备局负责人、他的老友威廉·布兰迪面谈,但会面不欢而散。军备局的态度就是“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吧”。7月,忍无可忍的洛克伍德公开下令停止使用磁性引信,只用撞击引信,很多艇长早已经这么做了。

即便如此,潜艇部队发射的鱼雷里还有很多哑弹。

8月份,洛克伍德又做了现场测试,发现了Mk 14型鱼雷的最后一个缺陷:撞击引信经。特别是一般认为最有效的九十度直接撞击船体往往不爆,歪斜打中反而能引爆。洛克伍德将测试结果发给军备局,后者只能老老实实地解决撞击引信的毛病。

太平洋战争打了至少一年九个月之后,美国潜艇部队才用上了可靠的鱼雷。傲慢、固执、不肯配合的军备局难辞其咎,但深度、磁性和撞击引信这三个缺陷带来的问题互相掩盖,也令找出原因的过程旷日持久。

质量低劣的鱼类为什么能投产

Mk 14型鱼雷设计于美国大萧条时代,那时“粉刷兵营墙壁的经费都缺乏”,更别说资助昂贵的新武器研发。这款鱼雷没有进行足够的测试,甚至没有实弹射击就匆忙量产。

然而,鱼雷磁性引信技术并不为美国军方独家掌握。战前英国和德国也分别秘密地研发磁性引信,到欧洲局势剑拔弩张时,两国的潜艇部队发现这种引信效果堪忧,所以都以简单可靠的撞击引信取而代之。

Mk 14型鱼类侧视图

美国海军军备局也得到了这个情报,但没有组织测试来检验自己的磁性引信是否有效。军备局的态度就是,他们的不好用,我们的没问题——与战争爆发后一样的封闭和自负。

战争后半程的辉煌

1943年下半年之后,Mk 14型鱼雷(和搭配的Mk 18型鱼雷)发挥出效力,加上适合太平洋海域的“狼群”攻击战术,以及成功的密码破译,美国潜艇部队在战争下半程大显神威,获得了丰硕的战果。

太平洋战争中,美国航母与舰载机的表现非常抢眼且广为人知,很多人认为潜艇部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和辅助性的,其实不然。

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大黄蜂”号航母

日本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工业、能源、军需都极度依赖其覆盖半个太平洋的殖民地和海上运输网络。人数不到美国海军总兵力2%的潜艇部队,却造成了日本海上损失的55%,接近1400艘船只,总计约560万吨。可以说,日本的后勤保障、战争资源和军事潜力基本是被美国潜艇部队所摧毁的。潜艇打击纯军事目标也有不俗战绩,共击沉日军一艘战列舰、八艘轻重航母、三艘轻重巡洋舰。在如此辉煌的战果背后,美国只损失了52艘潜艇。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如果战争之初潜艇部队就装备了可靠的鱼雷,太平洋战争美国提前一年获胜也不是不可能。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