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贵州安顺塘约村推行“七权同确”:3年内从贫困村变成小康村

农民日报
2017-05-03 10:17
中国政库 >
字号

怎样让一个省级贫困村脱胎换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之后再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带动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塘约村的“七权同确”,巩固了集体所有制,把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全体村民,值得借鉴。

四月芳菲,春风唤绿。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村头的山岗上,四个红色的巨型大字巍然矗立——穷则思变。

遥相对应,塘约村村委会三楼,端端正正地悬挂着八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塘约在变。人们挖掉分割土地的田坎,将破碎的田地连成一片。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农业,“沉睡资源”变成“鲜活资产”。

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省级二类贫困村、空壳村,仅用三年时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4000元提升到8000元,村集体经济达到180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开启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新模式。

塘约之穷 外头捡到梁上草,家里丢了老母鸡

塘约村位于安顺市平坝区西南部,全村占地面积5.7平方公里,有921户3393人。

时下,正是羊肚菌收获的季节。傍晚时分,在百亩大棚内埋头采摘了一天菌子的农妇们喜笑颜开,抱着一筐又一筐的羊肚菌走向合作社的烘房。

看着眼前这一火热的景象,谁又能想到三年前的塘约村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

彼时的塘约,与很多村庄一样,染上了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力质量退化、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等“三农问题”。

“外头捡到梁上草,家里丢了老母鸡。”塘约村村委会主任彭远科回忆,“1996年到浙江打工的3年,是流着泪熬过来的。”

彭远科的经历并非个别现象。最多的时候,塘约村的1400多劳动力,有1200多人外出打工,30%的土地撂荒。

早年,村支书左文学也曾卷入打工潮,但他很快发现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决定回乡发展。

“我试种过中药材,把握不好技术,失败了;改行养猪,遭遇市场价格下跌,连老本都赔了进去。后来靠养牛才赚到钱。”作为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左文学说:“靠单打独斗,很难抵御市场风险,能够发家致富的只是少数。”

剔肤见骨找病根。在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分”得彻底,“统”得不够,村集体经济出现“空壳化”,村两委的调度指挥功能弱化,规模化生产难以组织,乡风文明无力引领。

塘约之变 “七权同确,村社一体”激活沉睡的资产

穷则思变。

塘约之变,发端于2014年6月3日的那场特大洪灾。

洪水冲毁了房屋、道路和田地。庄稼没了,地界也没了。面对无家可归的村民,左文学千万遍地问自己:“怎么办?我们怎么办?”

“塘约村过去贫穷,穷在没把农民组织起来,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必须将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全村村民脱贫致富。”左文学找到了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洪灾过后,塘约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明晰了农村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了基础。

“全村进入数据库农村耕地确权面积4155亩,林地2097亩,房屋482宗,集体所有水利工程15宗。”左文学介绍。

与此同时,村里成立了“金土地专业合作社”,经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塘约村将所有土地流转进入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入股土地质量,每亩按200~700元不等分级估价、折算股份,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模式进行利润分成,促成了村集体与村民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把“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

左文学介绍,合作社打破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常规模式,下设劳务输出、建筑、运输公司等,村民以土地入股,以技艺创业,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妇女及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村民既领股金又领薪金,总收入来自股份资产分红+劳务收入,更多改革红利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全村8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就业。

“我把家里的6亩土地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2016年仅土地流转和分红就得了5800元。”说起现在的生活,48岁的李金全用“天壤之别”来形容。2014年以前,他们全家人天天围着家里那6亩地“转”,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而现在,靠着与合作社一起发展,每年的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

“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规模种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谈到改革后的塘约村,左文学的脸上乐开了花。

截至2016年年底,塘约村共计产生效益132.61万元,带动3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至180万元,实现了从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塘约之路 抓住了农村改革的“牛鼻子”

“塘约道路”最宝贵的经验与精髓,就是“三权”促“三变”,以农村产权确权、赋权、易权为抓手,围绕“三权”+党建+扶贫+产业+金融的发展思路,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3月21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塘约村调研时指出,塘约村只用2~3年时间,就从贫困村变成小康村,关键在于抓住了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

一些经验说起来简单容易,而做起来并非易事。作家王宏甲在谈到他为什么写《塘约道路》时介绍:“塘约村的改革,切实抓牢‘确权’这个基础,抓好‘赋权’这个关键,抓实‘易权’这个核心,同步推进农村产权‘七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促小康的蝶变之路。”

贵州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试验试点办公室主任李裴认为,塘约经验,是让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清晰化、集体的资产市场化,再造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探索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对“双层经营”体制的一次成功尝试,是邓小平同志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一个实践方向,走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新路。 

(原题为《“七权同确”让这个省级贫困村脱胎换骨》)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