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鲁迅不是原来的鲁迅,朱安还是原来的朱安
原创 李秋夜 民国女子
关于鲁迅的话题,去年写了好几篇,今年觉得没必要写了,但是年前在读者群做了一个关于鲁迅的话题分享,谈到鲁迅与朱安的感情,群友反应热烈,最后就鲁迅是不是“渣男”基本上达成一致意见,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悲剧,不能只让鲁迅一个人背锅,朱安自身也有原因。
现在就这个话题说一说,无新意,重复旧话题而已。
一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按今天的话语来说,是“封建包办婚姻”。鲁迅在外求学期间,他的母亲鲁瑞给他订了婚,鲁迅在全程无参与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名叫“朱安”的女子的未婚夫。
对这桩婚姻,鲁迅自始至终反感,但是他的反感无效。鲁迅的少年时代,婚姻自由还没进入中国人的意识之中,父母包办婚姻,在人们看来理所当然。
鲁迅与朱安结婚,也是被迫的。
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被一封“母病速归”的急信召回家来,只见家中张灯结彩,母亲喜笑颜开,他稀里糊涂被送进洞房,成为一个名叫“朱安”的女子的丈夫。
新婚第二天,鲁迅家的佣人发现鲁迅的脸上被靛青染上了绿色。过去的枕头被头大都用靛青染色,显然是鲁迅在枕上哭过。
新郎伏枕而哭,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想必也尴尬无比。
新婚不久,鲁迅就离开家,又回日本。后来回国,也几乎不与朱安同居。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给母亲写信,提出退嫁,被母亲拒绝。鲁迅母亲认为,退婚会影响朱安声誉,朱安年龄不小了,退了婚,她还嫁谁?鲁迅只得罢了。
1919年,鲁迅家卖掉旧宅,到北京居住,鲁迅问朱安要不要到北京去,如果她不想去,可以给她一笔钱,留在娘家或者嫁人。朱安本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表示愿意跟着鲁迅到北京去。
在北京,与鲁迅与弟弟闹翻,从与弟弟合居的八道湾大宅搬出去,朱安也跟着搬了出来。
二
鲁迅虽然抗拒母亲塞给他的这个“礼物”,但在发现自己一生与朱安捆绑,没有别的选择以后,他曾经试图对朱安做一些理想化“改造”,他写信让朱安放脚,让朱安去读书。
鲁迅提的这个要求有一些难度,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放脚只能放成“半大脚”,出门还被人嘲笑。上学读书也不容易,学费且不说,想寻个女子学堂也不容易。
但是事在人为,虽然不容易,下决心去做,也不是不可为。
鲁迅也曾写信让他的母亲放脚,鲁迅母亲接到儿子的信,就放了脚。有人说难听的话,叫她“南池大扫帚”,说她要嫁“外国鬼子”,鲁迅母亲也不在意。
鲁迅母亲也没上过学,结婚以后生育儿女,操劳家务,照顾生病的丈夫,没有自己的时间。但她在儿子长大以后,在家自学,后来看报纸,读小说,都没有问题。鲁迅一家住在北京时,鲁迅母亲经常第一个抢过当天的报纸看。因为经常读书看报,她虽然是个居家老太太,国家大事都知道,还经常在家中发表意见。
所以,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悲剧,不能仅仅归于包办婚姻。鲁迅父母也是包办婚姻,婚后遇到许多难题,她不但挺过来了,还读书识字,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
如果举鲁迅母亲的例子还没有说服力,我们可以看看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与江冬秀也是父母包办婚姻,江冬秀也是不识字,胡适写信让江冬秀读书,江冬秀就学认字,还主动放了脚。江冬秀绊绊磕磕给胡适写了封信,虽然错别字连篇,仍然让胡适惊喜不已。他的未婚妻虽然不是他理想中的妻子,但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努力,并且让他看到了她的努力。
而朱安,既没有勇气放脚,也不想读书识字,但是她想讨好未婚夫,就在成亲那天,在小鞋外面套上一双大鞋,冒充已经放脚,没想到下轿的时候,大鞋脱落下来。婚礼上掉鞋,被认为是不吉,讨好丈夫没讨好成,反而留下笑柄。
三
很多民国名人,都有个外貌平庸的原配,朱安无疑是这些妻子外貌最平庸的,即使是始终认可朱安是鲁迅唯一正室的周作人,也在《知堂回忆录》中说“新人(朱安)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
这可能是鲁迅最初抗拒这桩婚姻的原因。
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接纳朱安,绝不止是朱安长得不好看的缘故,而是他们完全不一样的内心世界,找不到沟通点。
对于朱安,我们非常同情。
对于鲁迅,我们也很难去谴责,平心而论,鲁迅做得仁尽义至,他希望解除婚约,他的母亲不同意(朱安家更不会同意);他想给朱安一笔钱,让朱安回娘家或嫁人,朱安不走;他想帮助朱安成为一名有文化的女子,朱安不肯学。
鲁迅能怎么做呢?
他只能一生养着朱安。
鲁迅除了不愿与朱安同房,别的真的无可指责。他就是看到朱安反感,总不能强迫他与朱安同房吧。
朱安晚年说自己“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我不知道这话是朱安原话,还是改造过的。这话让人听着很凄凉,又很无奈。
不知朱安说的“爬”是指什么?是一天天熬日子?还是她待鲁迅好而没有收到效果?如果是一天天熬日子,那没什么好说的,她那个时代,大部分女人都是熬日子。如果是她待鲁迅好而鲁迅不领情,那么就要考虑,她所谓的待鲁迅好,是不是与鲁迅的需求有错位?
比如说鲁迅希望朱安放脚,是希望她做个自由健全的女性,而她惧于压力不想放,却在小鞋外面套上大鞋,冒充已经放脚,这种“讨好”,显然不是鲁迅需要的。
四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悲剧从开始就在所难免。
用当时通行的说法,他俩都是“台门货”。“台门”是有着高高大门的宅院,这是非富即贵或是祖上非富即贵的象征,他们与寒门小户是两个阶层,几乎不可能通婚。
台门子女的婚姻,一般是从台门里选,或者是像鲁迅母亲家那样的乡绅中选择。
但是整个绍兴城,有多少台门?乡绅数量也不多,能够与城中的台门人家通婚的乡绅,也没多少个。
他们的择偶范围是很窄的。
鲁迅与朱安的择偶范围更窄,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选。
鲁迅个子虽然不高,相貌还算周正,本来娶媳妇不难,可他不是有个倒霉爷爷吗?他的爷爷周福清因科场舞弊案入狱,差点判死刑,为了给爷爷保命,他家变卖田产,上下打点。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头衔,心情郁闷,染上大烟瘾,缠绵病榻,给他买大烟、请医抓药,又花去一大笔钱,少年鲁迅只好奔波于当铺与药铺之间,受尽屈辱。
一个丧父的孩子,爷爷坐牢,奶奶年迈,下面有三个弟弟(其中一个夭折)和一个未成年的小叔叔(鲁迅祖父周福清的妾生子,年龄小于鲁迅),这样的人家,谁愿结亲?
朱安家,门第倒是清白,可是她相貌差,也不是丑,而是身材单薄的不像成年人,这在注重生养的过去,是一票否决的。
朱安也不机灵,看上去有些木呆呆的。
朱安的家庭,与普通人家比,当然是好的,在台门之中,不过平常。
最初,朱安的父母想给她挑个好人家,但是好人家看不中她,一来二去,就二十多岁了。
朱安的家人急了,一个女孩子二十多岁还没订婚,以后会更难,于是顾不得鲁迅家名声不好听,只要把女儿嫁出去就行。
鲁迅母亲的想法也差不多。丈夫病逝,公公坐牢,三个儿子和一个小叔子挨肩。鲁迅是长子,不赶快给长子订婚,会耽误后面的儿子娶媳妇的。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凑合婚姻,就像两只配不上脚的鞋,凑合成一双,从开始就埋着隐患。
五
鲁迅难娶,朱安难嫁,凑合成一双。
但是鲁迅难娶的主要原因不在他本人,是受家庭拖累。朱安难嫁的原因,却是她本人才貌皆无,而非家庭有问题。
天平,在他们订婚的时候发生倾斜。他们订婚那年,鲁迅考上了官费留学生,鲁迅的祖父也在这年释放出狱。无论鲁迅还是他的家庭,都在向着好的方向改变。
所以鲁迅在日本一年年不归,鲁迅家安之若素,朱安家坐不住了。在朱安家的催促之下,鲁迅母亲把鲁迅骗回国,强迫他与朱安成了亲。
成亲以后,天平继续向鲁迅家倾斜。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从日本留学归来,成为社会名流。随着清王朝灭亡,鲁迅祖父的科场舞弊丑闻随风消散,不再是奇耻大辱。
当鲁迅兄弟把家搬到北京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文化名流,社会知名人士,无论收入还是名声,都超过鲁迅祖父考中进士时。
随着时间推移,鲁迅兄弟的名声继续扩大,到三十年代,鲁迅已经差不多是文坛盟主。
鲁迅不再是原来的鲁迅,朱安,却一直是原来的朱安。
漫长的一生,她几乎什么都没学。
哪怕她的婆婆看书看报,也没有激起她学文化的热情。她无法进入丈夫的世界,只能在他的世界外面观望,用她以为的“好”来讨好他,马屁拍到马腿上,激起他更大反感。
不过,朱安与婆婆关系不错,她一生,更像是婆婆的女儿,而不是丈夫的妻子。
六
我们不想指责朱安,她的一生已经够苦,够凄凉。
但又不得不说,她原本可以不这么苦,不这么凄凉。
她与那些被丈夫扔在老家不闻不听的原配不一样,她的丈夫鲁迅曾想帮助她成为一名新女性,而她放弃了。
要想成为一名新女性,就要有开拓精神。不论向外界开拓,还是向内心开拓,都要走出舒适区,去面对挑战,去独立解决问题。
朱安,一生最不想走出去的就是舒适区。
她宁愿过“寄生”生活,也不愿成为一名独立女性(这里说的独立女性,主要是精神上的独立。民国时期经济上独立的女性不多,哪怕是林徽因这样的新女性,一生大部分时间也是花父亲和丈夫的钱。)
她一生都在被动地等待别人安排,她从没主动地学习什么,她永远是原来的那个朱安,在她的身上,看不到“成长”的痕迹。
七
那天讨论的时候,我们说到,朱安也许很享受这种“很苦”的生活。这种“苦”,是“孤苦”,而非生活的苦,朱安除了晚年有段时间生活清苦,大部分时候生活很安逸。
鲁迅按时寄钱,家里雇着佣人和老妈子,她既不用愁没钱花,也不用操劳家务。
她的亲戚大都在绍兴,她独居北京,没有太多应酬,也没有繁琐的人际关系。
她没有儿女,不用为儿女上学、生活、生病、找工作、结婚这些事情而费心费力。
这种既极简又无忧的生活,对一个既不想操心又缺少规划观念的女子来说,简直是享受。
当然,在婆婆去世以后,她看到别的家庭熙熙攘攘,她孤身一人与保姆生活,许广平寄的生活费又供应不足,也会心酸,怨愤。
但是,一生大部分时间里,她应该是满足于或者说是习惯于那种什么也不用操心的悠闲生活的。
如果不是缺爱,缺少亲情的温暖,朱安那种生活,简直不要太好。别说在她那个温饱难求的时代,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多少人求之不得。
八
如果我们要从朱安的生活中总结教训,那就是,女性,一定要自强自立,不要依附于人。当你在经济上、精神上,都不独立,都依附于人时,你的命运只能是捏在别人手里。
如果朱安遇到的不是比较厚道的鲁迅和鲁迅母亲,她可能不是更幸福,而是更不幸福。
原标题:《鲁迅不是原来的鲁迅,朱安还是原来的朱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