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拼命吃出一条路来”

2022-02-18 19: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不论是孔子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还是梁实秋先生所言“馋非罪,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又或是作家汪曾祺笔下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在中国人看来,“食”与我们的日常浑然一体,而“吃得饱”则成为幸福感的来源。

然而在西方价值观中,“贪食”却属“七宗罪”之一。法国知名历史学家弗洛朗在珍奇油画中追寻中世纪西方人对极乐世界的想象——在美味佳肴带来的快乐前人人平等,人们安稳地沉溺于懒惰和贪馋中而无须有任何负累,“极乐世界成为富足、肥沃、无忧无虑、便利的代名词”。

在极乐世界的梦想背后,自然也有民众对教义中“禁食”要求的反抗和对摆脱食物匮乏的向往,而这一切与前资本主义欧洲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于是,极乐世界也曾作为“丑恶之地”遭受谴责。

本文节选自《馋:贪吃的历史》,经出版社授权转载。为方便阅读,小标题为编者拟。

来吧,无忧无虑的人们,伙伴们,

厌恶工作的你们,喜欢饫甘餍肥的朋友们,

痛恨拮据匮乏的人们,心胸开阔而不懒惰的人们,

只有吝啬鬼才习惯叫你们懒汉,

你们都来吧,一起去极乐世界,

在那里,睡得越多,赚得越多。

——《极乐世界逍遥游》,1588年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三个胖嘟嘟的饕客在酒足饭饱之后衣衫不整地躺在树荫下熟睡,第四位饕客则在铺了一层水果馅饼的挡雨披檐下等待。一串串香肠竖起一排篱笆;一颗水煮溏心蛋长了腿,摇摇晃晃地朝三个熟睡的人走去请他们品尝;一只烤猪将自己的排骨和火腿送给人享用;一只烤熟的鸟躺在银制托盘上,伸长脖子任人宰割。甚至连树都是可以吃的,一棵小灌木是薄饼做的,另一棵树上结的果实是一罐罐蜂蜜,远处是一片牛奶湖和一座可丽饼山。

彼得·勃鲁盖尔,《极乐世界》,1567年,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这就是这幅画的构图。画中四人一动不动,张大嘴巴,等待菜肴自行到来。在这个安乐乡中,食物不需用汗水辛苦挣来,而是由大自然直接提供,甚至无须俯身捡拾。在彼得·勃鲁盖尔绘于1567年的画作《极乐世界》里,生气勃勃的不是人类,而是食物和餐具。就像在跳一支充满节日气氛的舞一样,烤猪以一个大的旋转动作开场,接着教士的腰带和大衣、农夫的连枷和背脊、骑士的长枪和香肠篱笆跟着旋转,随后旋转起来的是端着圆形托盘的树,被树干贯穿的托盘使人想起日晷,像是邀人随时进餐。这个贪食的国度热情好客,来者不拒,在这里,不仅在美味佳肴带来的快乐面前人人平等,富裕丰饶的大自然更是让这个国度完完全全、安安稳稳地沉溺于懒惰和贪馋,并且丝毫不会遭到营养学、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指责。

毫无疑问,伊夫·罗贝尔导演的《快乐的亚历山大》(1967年)一片中男主角的祖先就身处这个地方。关于极乐世界最初的文字描写不就是以这首对懒惰的颂歌“在极乐世界……睡得越多,赚得越多”而开头的吗?

电影《快乐的亚历山大》

01

穿过美食山,吃出一条路

韵文故事、诗歌、滑稽剧、绘画、版画和戏仿地图都描绘过极乐世界令人食欲大开的美景。这个想象中的国度通常是一座岛屿,位于西方某处,远在天边,难以寻觅。这个国度要么确切位置不明,要么就是被以调侃的方式表述,比如在德国诗人汉斯·萨克斯于1530年创作的《世外桃源》中,这片土地位于圣诞城之外三英里的地方;或者像薄伽丘在1350年前后的作品中提到的本戈迪那样,距离佛罗伦萨迢迢千里;又或者如同佛兰德传说中充满珍馐美馔的仙境,要在漫漫长夜中长途跋涉才能抵达。人们要么坐船前往,在海上漂泊很久才能抵达;要么穿过一座美食堆成的山,拼命吃出一条路来,但一旦偏离小路就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殷勤王国包罗万象的描写》,约1650年,法国国家图书馆

“美味珍馐省。美味珍馐省的河流分别是可口、开胃、礼貌、精致和丰饶,它们一起汇入美食湖……”

在那里,奶糊、意大利饺子、奶酪堆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山脉。江河湖海里流淌的不是葡萄酒就是牛奶,泉眼和井中涌出的不是水而是葡萄酒、玛尔维萨酒和蜂蜜酒。草地上长出了饼干,荆棘丛中结出了硕果累累的葡萄串,神奇的树上整年都长着熟透的水果、蜜饯、牛奶小面包、甜蜜的蛋糕、馅饼、烤山鹑和烤火鸡。餐桌上摆满了佳肴,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上菜,等待饕客享用,锅里还不停歇地煮着食物。已经做成佳肴的牲畜、家禽,还有馅饼、连壳煮的溏心蛋都会自行走到食客面前。塞满碎肉的乳鸽和烤好的云雀肉掉到路人们的嘴里。猪懒洋洋地散着步,刀就插在背上,谁想品尝美味的排骨都可以切一块下来。河里的鱼都是已经煮过、烤过或用其他上百种方式烹调过的。篱笆、栅栏、围墙、把葡萄绑在葡萄架上的绳子,甚至牵狗的绳和驴子的笼头都是用红肠和短香肠串成的。房子的屋顶是由奶油水果馅饼、果渣饼、华夫饼做成的,墙则是用甜点、肉、新鲜的鱼(有狼鲈、鲟鱼、鲑鱼和西鲱)砌成的。

在马克—安托万·勒格朗于1718年写的一出三幕喜剧中,极乐世界王国里的“吐司女士”所居住的宫殿就是这样:

宫殿以糖作为主要建材,柱子是麦芽糖做的,装饰物则是蜜饯做的。就连地下室都是美味的,蕴藏着糖矿和小杏仁饼。

动漫《天降美食》

在佛兰德人所谓的极乐世界里,终年都是春天和夏天,天气永远像五月一样明媚,温和舒适,香风拂面。在这个宜人的国度里,就算偶尔有一些恶劣的天气破坏这宁静祥和也用不着担心,因为下的雨是热馅饼和布丁,暴风雨带来的是糖衣杏仁和蜜饯,而下的雪则是白糖。

02

花像肉豆蔻,树皮像肉桂

尽管极乐世界的故事来自欧洲,并且自《极乐世界韵文故事》开始就已基本定型,但故事中依然存在着地域色彩,反映了地方美食的特点,还有13世纪到17世纪口味的变化。香料的味道,在中世纪宫廷美食和中古时代对天堂的想象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的香味溢满了14世纪中叶英国—爱尔兰的《极乐世界》:有一种树的树根很好看,长得像生姜和油莎草,它的嫩芽像山姜黄,开的花像肉豆蔻,结的果像丁香,它的树皮像肉桂。更绝妙的是,“训练有素的百灵鸟,落入人们口中,烧得多汁入味,撒了丁香粉和肉桂粉”。在西班牙版的富饶乡《豪哈岛》中,理所当然地保留了穆斯林富饶天堂想象对它的影响。在法国的极乐世界中河流里流淌着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红葡萄酒来自博讷,白葡萄酒则产自欧塞尔、拉罗谢尔和托内尔等地。15世纪的荷兰诗歌《这来自高贵的极乐世界》深受法国韵文故事的影响,不过除了葡萄酒河之外,又多了一条啤酒河。

童话《极乐世界》的插画,德国斯图加特·W. 尼奇克出版社

在意大利的极乐世界里,一大锅一大锅的土豆丸子倾倒在堆积如山的奶酪丝上,里科塔奶酪给河流镶上了白边,刷白了房屋的墙壁,墙面上点缀着一片片意式香肠。母牛是如此多产,居然能每天生一头小牛。在《十日谈》第八日的第三个故事中,薄伽丘调侃了天真汉卡兰德里诺,后者对一个叫本戈迪的国家赞叹不已:在那里,通心粉和饺子用阉鸡的高汤煮过后,从奶酪丝的山上滚下来。山脚下流淌着一条盛满维奈西卡醇酿的河,“那是最好的白葡萄酒,没有掺一滴水”。

16世纪摩德纳的一位佚名作家写道,“安乐乡”的地形主要是由一座“全部由奶酪丝堆成的山”构成,山顶有一个巨大的锅,里面装满通心粉,通心粉煮好后就从锅里冒出来——当时还没有要求煮到筋道弹牙的口感,之后它们就滚下山坡,裹上奶酪。这段美味之旅在平原上结束,并供饕客的肠胃享用。在一幅1606年的意大利地图上(米兰,雷蒙蒂尼收藏),依然可以看到这座山和喷涌的大锅仍傲然矗立在极乐世界的中心,煮好的通心粉喷涌出来,掉入一泓湖水——大概是为了给它们浸上酱汁;之后,拿着抄网的人们把它们捞起来。这座提供食物的神圣火山并未出现在德国与佛兰德的极乐世界中,却成了意大利极乐世界的特殊景观,也是那不勒斯狂欢节仪仗彩车的装饰主题。

对极乐世界口味的描述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口味。不出所料,市井小民钟爱猪血肠和香肠串、油腻的狂欢节甜点和香肠大战。但这个美食乌托邦也将目光投向了贵族的餐桌,有禽类(山鹑、野鸡、山鹬),新鲜鱼类,优质小麦制作的白面包和各式甜点(糖衣杏仁、小杏仁饼、果脯)。丰富多样的食物、铺张浪费的习惯等贵族餐桌上的特点也普遍见于极乐世界。在佛兰德的《极乐世界》(1546年)中,烤鸡太多了,多到当地居民把它们扔到篱笆外!极乐世界的菜肴体现了一种融合的口味,普罗大众的节日饭菜与精英阶层带有炫耀意味的饮食共存。由于没有宗教、社会和道德的禁令,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吃喝。食物的供应是绝对有保障的,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

03

奶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胖乎乎

正如“极乐世界”(Cocagne)一词的拉丁语词根“coquus”所显示的那样——这个词根还衍生出了德语中的“Koch”(厨师)和“Kuchen”(蛋糕),荷兰语中的“kook”(厨师),英语中的“cook”(厨师),而法语中的“coque”也有“糕点”的意思——极乐世界首先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国度,当然也包含其他感官的享乐。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16世纪起,饮食在极乐世界的重要性就胜过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甚至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这来自高贵的极乐世界》还描写了投怀送抱的美女,而一个世纪后的勃鲁盖尔画作所表现的就全是追求美食和甘于懒惰这类主题了。由此,极乐世界成为富足、肥沃、无忧无虑、便利的代名词。对于极乐世界的描述就像是列举一份由各式菜肴堆砌而成的菜单,足以让当时的民众看得垂涎欲滴,也满足了他们关于美味佳肴的遐想。

不管是由街头歌手在一群看热闹的人面前吟诵的(1786年,歌德在威尼斯听到其中一首叙事歌提到了这个神奇的国度),还是节庆日在露天舞台上演出的,还是守夜时人们在印刷的小册子上读到的——关于极乐世界的传说故事总是用美食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极乐世界逍遥游》(1588年)是专给“肥肉和美食的朋友、窘迫和贫乏的敌人”看的。这个美食之旅的邀约一上来就展示了一种截然相反的饮食模式,即追求上好的肥肉和丰盛的食物。

当时西方社会的饮食素来呈现出油脂缺乏和饮食简陋的特征,所以对美味佳肴的遐想首先就是对肥肉的渴望:《极乐世界》里提到的“肥肉布丁”就显得非常油腻。“肥”成了社会力量、财富和安逸的象征。意大利语“popolo grasso”(胖子)指代的是中世纪意大利的市政精英阶层,“油腻的餐桌”则指的是丰盛、幸福的宴席;反之,“瘦母牛”指的就是悲惨的年代。至于那些吃得好的人都有浑圆的身材,彰显出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就像母亲和奶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胖乎乎的。

极乐世界的真实体验。雅各布·乔登斯,《国王饮酒》,16世纪末,比利时图尔奈美术馆

在极乐世界出现的动物中,鹅象征了对油脂的渴望。作为一种很肥的家禽,鹅富含油脂,人们美滋滋地一再强调“肥鹅”甚至“很肥的鹅”,也从字面上带来了极其丰饶的感觉。而且,鹅不是用来炖煮,而是用来烤的。烤肉是继承了蛮族精英的权贵菜肴,在烤的过程中油脂会流失,而炖煮却一滴油都不会浪费。但在这个丰饶的乌托邦社会里,人们都无须担心油脂的损耗。至于猪,它在西方基督教的认知中是肥肉的代表,一看到猪就足以让人想到“富足滋润”。俗话说:“猪可真是好,浑身上下都是宝,哪怕是用来做香肠的猪血,也是让人爱到忘不了。”老百姓对此很有体会,在冬季举行的杀猪祭神的仪式至今在农村都是少有的可以吃到鲜肉的机会,因此有时也会把婚宴定在同一时间。

极乐世界的菜肴远非杂粮粥、黑面包、菜叶子或菜根汤、劣质的酒这些西方大多数民众平常吃的食物。这里的菜肴以烤肉(烤猪、香肠、烤禽类)、甜品(蜂蜜、水果塔、华夫饼、可丽饼)和大量葡萄酒为主;可以说各色菜式应有尽有,质优量大。但在这个美食天堂里,有些肉类也是被排除在外的,比如穷人常吃的羊肉、膻味很重的狼肉和狐狸肉,还有难吃的马肉、狗肉和猫肉。同样,萝卜、栗子、橡果、蚕豆、豌豆以及水煮蔬菜在极乐世界中也没有一席之地。相反,相关文献强调,在西方世界最受追捧、最高贵的美味佳肴,列在首位的是禽肉,如山鹑肉、雉鸡肉、百灵鸟肉、山鹬肉、阉鸡肉、鹅肉、鸡肉……在极乐世界里,所有人都过着王公贵族般的生活。摆出来的食物都是节日盛宴上的美味珍馐,从吃不完的肉到油腻的甜品,从建在公共广场上的葡萄酒喷泉到新鲜的白面包,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只是单纯的民间娱乐?

从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举行狂欢节时必不可少的葡萄酒、肉类、肥油等极乐世界的美食,同节日本身一起对抗着四旬斋。极乐世界的乌托邦首先是对节庆时光能够永不终结的憧憬。毫无疑问,仅仅通过菜肴,人们就能回忆起像婚礼、宰猪祭神和乡间游乐会时所经历的短暂的幸福时光,从而忘却平时朴素的生活和单调的工作。

所谓“极乐世界夺彩杆”就体现了寓言故事与节日之间的巨大相似之处。每当城市和乡村举行欢庆活动时便会出现“夺彩杆”:高高的彩杆事先被抹了油,非常滑,而能登顶的人便能获得佳肴和美酒。爬杆时必须付出的努力令人联想到进入极乐世界所需经历的艰难之旅,而悬挂于高杆上的火腿、肥鹅和串串香肠则象征着极乐之树上结出的让人瞠目结舌的“果实”。

电影《快乐的亚历山大》

文献证明,16世纪的罗马就在5月的节日里使用过彩杆。1425年的《一个巴黎布尔乔亚人的日记》对圣勒和圣吉尔教区举办的主保圣人节有这样的记载:“人们在地上竖起一根长约十二米的杆子,杆子被涂满圣油,顶部吊着一个装有一只肥鹅和六枚钱币的篮子。接着人们吆喝道,能不借助外力爬上杆顶抓住上面那只鹅的人,就将得到杆子和篮子,连着篮子里的鹅和钱币都归他。”因此,“给予一个极乐世界”意指为民众举办一场大吃大喝的欢庆活动。在这一表达方式中,吃喝的主题逐渐弱化,之后演变为一种单纯象征民众娱乐的固定表达。

04

为世上最懒的人打造一片乐土

美食乌托邦受到民众的热捧,以至于极乐世界的主题也被抨击“贪食—淫欲”这对搭档的人借用,揭露它是贪馋、懒惰、纵情声色的生活的源头。这一反转很早就出现了,早在14世纪初,《极乐世界》一书就已经借用乌托邦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讽刺了爱尔兰熙笃会修道院放浪形骸的作风。在日耳曼地区,极乐世界是与疯子和疯狂的世界维系在一起的。佛兰德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在他的《愚人船》的中央画下一棵极乐之树,德国诗人塞巴斯蒂安·勃兰特笔下《愚人船》中的那群疯子,没带地图也没带指南针,就去寻找那个并不真实存在的世界,他们注定要在汪洋大海上漂泊:“在愚人船上,欢歌笑语地朝地狱驶去的人要倒霉了。”

18世纪德国霍曼公司印刷的一张讽刺地图上,地形学和地名都被用来强调只贪图享乐、放浪不羁的人会遭受的风险:胃帝国、金牛犊帝国、饮料国、淫逸共和国、游手好闲区、渎神城邦……尽管哥伦布在一封写给天主教诸王的信中把海地岛描绘成极乐世界的模样,但对它的道德批判同样毫不留情:“这是一片为世界上最懒惰的人打造的乐土。”

希罗尼穆斯·博斯在《愚人船》的中央画下一棵极乐之树,巴黎卢浮宫

极乐世界的主题过于模棱两可,只要一个有暗示性的地名、一个滑稽可笑的姓氏或一个教化寓意就让寓言故事有了截然不同的内涵。因此,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或许可以被称作误入歧途之路,接待旅客入住的旅馆可以叫“无忧无虑客栈”。真福者圣拉什或许可以担当这个地方的主保圣人,因为他庇佑“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懈怠懒惰、无所事事”之人。的确,在这个奇特的王国里,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游手好闲的程度被授予骑士、伯爵、亲王或国王的称号。这些君王的名头和封号都带有讽刺意味,用以批判懒惰、贪吃和任性。帕尼贡(Panigon)的名字取得很贴切,表明他又懒惰又贪吃,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panicone”,意思是“吃货”。

他戴上极乐世界的王冠,“不是因为他能带兵打仗,而是因为他是个胆小鬼”。法国一幅名为《对极乐世界及其富饶的描绘》的版画(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确了这点。至于极乐世界的皇后,她被冠以“尊贵的懒惰殿下”这样的雅号。在1546年佛兰德的一首关于极乐世界的诗中,要去往美妙又懒散的极乐世界,只要把“所有美德、荣誉、礼仪、智慧和艺术”都抛诸脑后就好了。但要提防游手好闲这个万恶之母,极乐世界和阴森恐怖的绞刑架不过咫尺之遥。

这首诗就是专门写给堕落的孩子们看的,给他们提个醒。

这是一片被上帝唾弃之人的乐土,极乐世界成了一个不建议前往的丑恶之地,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无赖、懒人和贪吃鬼。脑满肠肥的吃货只是一条寄生虫,一条丑陋的消化道。他们把自己养得肥肥胖胖,拒绝工作,质疑社会的自然秩序。典型的颠覆常规的“油腻星期二”被流放到极乐世界并非偶然。教育家和道德家把“好吃”和“懒做”紧紧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不愿看到在极乐世界的梦想背后,其实是民众对摆脱食物匮乏的恐慌的向往。拒绝劳作、拒绝努力、拒绝商品交易,贪馋之人和危险的游手好闲之徒被归为一类。他们之所以被流放到极乐世界,是为了惩罚他们与前资本主义欧洲社会的劳动价值观的格格不入。

“孩子们是否会受不了极乐世界的甜蜜诱惑?”来自埃博纳的插画,选自一本德国童书,约1915年

极乐世界被视作丑恶之地后,成了教化年轻人的工具。就这样,路易十四的长孙勃艮第公爵的家庭教师费奈隆编了一些寓言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在其中一则名为《快乐岛游记》的故事中,他借用他所熟知的乌托邦叙事戏仿讽刺了极乐世界,谴责追求口腹之享的徒劳无益,而且还消磨意志,这些主题同样也出现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忒勒马科斯历险记》(1699年)中。

经过一次漫长的海上旅行,主人公,也是故事的叙事者,来到一个遍地都是甜食的岛上:有焦糖和冰糖的岩石、果泥山、糖浆河、甘草森林和长满华夫饼的树木。我们猜想年轻的王子一定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不过很快,我们的游客就厌倦了触手可及的、源源不断的甜食,想要吃口味更重的美食,说白了就是“更显男子汉气概”的食品。他离开“糖果岛”去了另一个盛产“火腿、香肠和胡椒炖肉”的岛上。

他从一个商人那里买了十二个小袋子充当胃袋,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好胃口能在一天里吃下十二顿盛宴。但到了晚上,“他感到厌倦,因为一整天都坐在餐桌前吃喝,这跟一匹马成天在喂草架前吃草也没啥分别”——在这里又出现了“贪食—动物性”的联系——于是他决定第二天不吃东西,只要闻一闻香味就好。第三天,他参观了一座奇特的城市,那里的居民每人有一些愿望,“它们是些飘忽不定、会飞的小精灵,一旦主人想要什么它们就立马给他什么”;这样的有求必应,使这些人变得又懒惰又懦弱,他们的意志越来越薄弱,不断追求感官享乐,变得毫无出息,一切由妻子做主!

我的结论是,感官享乐,无论怎样花样多多,无论多么唾手可得,都会让人堕落,绝不会让人感到幸福。因此,我远离这些看似美妙绝伦的地方。我回到家中,在简朴生活、适度劳作、积德行善中找到了幸福和健康,而这些是一味追求口腹之享和纵情逸乐所无法给予我的。

本文节选自

《馋:贪吃的历史》

作者: [法]弗洛朗·凯利耶

译者:黄荭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编辑 | 巴巴罗萨、朱皮特

主编 | 魏冰心

原标题:《“拼命吃出一条路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